新高考下如何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
2019-09-10马哲飞
马哲飞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教育工作需要和时代相接轨,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化的思考方式,培养符合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只有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够让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向着科技型社会迈进。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在高考目前的新标准之下,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学生 ;科技创新 ;培养
引言: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重视素质教育,并且培育科技型的人才,对于我国的中学教育阶段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的科技教育的方针并没有改变,而对于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仍然在我国教育界被人们广泛关注。为了能够让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政策推行,使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在中学生中推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之后也需要对于目前我国中学生中推行科技创新政策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并且进行总结,找出能够提升科技创新教育的最有效策略。
一、中学生推行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国高考试点改革的推进,一些省份相继开始实行新高考政策。新高考改革下设计的“3+3”新高考选科模式,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可以自主决定科目组合。与学生自主选科相对应,试点地区的高中开始全面推进“走班制”教学和特色化办学。在新高考模式下如何进行学生创新培养极为重要,以下是学生发展现状。
1、中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的缺乏
在我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都十分繁重,特别是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突然增加,更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除去一些特殊地区之外,大部分小学中学生的周末都会被学校的课程安排的更加紧密,即使是在假期学生家长也会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为家里的学生安排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这些行为都会让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缩短。不仅如此,休闲时间被大量占用也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将学习变成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不可违抗的使命,就很容易让学生彻底失去对学习应该有的热情和思考,大部分中学学生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培养时间,都被理论学习所占据,因此而失去了很多对于学习之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使我国教育问题出现弊端,教育侧重点有一定偏差,使我国缺乏创新科技人才,不利于我国发展创新科技的能力[1]。
2、实验性、探究性课程的缺乏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育都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因此学校以及家长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重视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如果只是让学生耗费脑力进行过量的学习,使学生无法进行实践发展,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因此而出现思考能力下降的问题,而学校对于升学率的重视过于强烈,对于培养学生科技创生能力就极为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能够达到教学的要求,学校设置了大量的文化自习课,但是对于一些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科技能力的实验课程和探究课程较少,而这样的课程设置会让学生缺乏基本的动手能力[2]。
二、激励兴趣的几种策略
1、以情激趣
创新思维必须要在较为自由的空间内才能够孕育和诞生,如果没有比较活跃宽松的环境,学生会缺乏自主性,因此很难产生创新行为。根据考察可以发现,气氛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学生的感受性和思维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辅导过程当中,需要和学生建立更加平等尊重的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并且抓住学生瞬间直觉思维火花,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之外,也需要引导学生探究其直觉结果的正确度。并且能够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探索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出现的巧思,在解题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创新,鼓励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于同一个问题进行探索和发现,让学生的智慧能够获得一定的闪光,使其乐于发挥思维能力进行灵活创造。
2、質疑激趣和想象激趣
一般来说,学生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更加重要,世界上的把大部分发明创造都来源于问,因此在抢常规教学当中,开阔学生思维是极为重要的。创作是离不开想象力的,只有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能力,才能够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学生其通过想象和设计的加工,创造出了多件不同作品,提升了创新科技的能力和兴趣。
3、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创新活动欲望
大部分学生认为搞创作和发明,写设计方案以及科学论文等都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了解,虽然搞创造发明和写科学论文的确相对而言较为复杂,但是如果能够科学地积累知识,增加创造才干也并不是难以完成的事情。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爱迪生,鲁班等发明家的故事,使其明白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只要能够积极的参与相关的兴趣活动,在实践生活过程中能够仔细观察钻研,努力探索,就可以进行发明创造。学生通过树立了活动的信息,有效地消除畏惧心理,激发活动欲望。
4、肯定学生的创造成果,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可以对于一些活动积极创造能力较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一些动脑动手都很优秀的学生,其作品推荐到各种不同的活动比赛中去参加比赛,甚至能够考虑申请专利,只有这样,对于一些思维能力较为活跃的学生才能够有真正的鼓舞作用,使其积极性和兴趣都极大程度的提升。
5、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特长
教师需要尽量的按照学生本来的基础情况和接受能力的强弱等不同点,设置相应的目标,使学生能够达成并且根据其个人潜能,使其兴趣点形成特长,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辅导,使学生都能够按照其个人差异进行个性发展,并且使其个性特长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不仅如此,中学生也需要严格要求自己成为科技创新型人才。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特长设置分组,比如可以分为创新方案设计组、金属加工竞赛组、创新作品制作组、创意风暴团体组、合作团队设计制作组等。在兴趣小组当中,学生能够真正的将其各方面能力获得提升。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而言较为薄弱,而提升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需要家长和学生能够学校能够共同合作,努力为中学生打造一个更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科技创新的氛围,按照学生个人的兴趣需要发展和个性特长相一致的能力,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达到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快乐。
参考文献:
[1]况达,余静.关于初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230-231.
[2]郑景文.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中的兴趣培养[J].电子制作,2018(0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