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是积极共育?

2019-09-10李季

孩子·小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协同

李季

【案例分析】

家委会介入后老师不愿当班主任

某中心小学是当地一所品牌学校,一直有家校合作的传统和特色,尤其是家长志愿者工作尤为突出。根据教育部关于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的要求,该校建立学校、年级、班级家委会制度。“排头兵”一班家委会自一年级起始班级时建立至今已有四年。四年里根据家委会安排“最好的班主任”的要求,接连换掉了五任家长认为“不适合”的班主任。现在,四年级一班已经成为全校的“包尾班”,学风、班风以及学习成绩一直往下掉,老师都不愿意当这个班的班主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目的在于加强联系沟通、增进家校互动、促进学生成长。”《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2〕2 号)指出:“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于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家长委员会的重要意义,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发挥家长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的重大举措,以更大的热情,更有效的措施,创造更好的条件,大力推进建立家长委员会工作。” 可见,建设好家长委员会既是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需要,更是家校合作和协同共育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

据媒体报道,好多学校家长委员会在实际操作中只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而没有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的重大举措,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甚至还存在“维权会”“收费会”“联谊会”等误解或误区。案例中的四年级一班家委会片面地把“换适合的班主任”当作“维权”,随心所欲地换班主任,致使老师都不愿意当这个班的班主任。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他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家委会介入后老师不愿当班主任”案例和教育部关于“建立学校家委会”的要求以及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的论述,共同提出了新时代家校教育“从家校有效合作到积极协同共育”的新命题。

【问题解读】

积极共育是家校共育的一种主动自觉的发展模式,指家庭与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家长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双方在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下,指导、帮助、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中真诚合作、主动作為、相互配合、齐心合力、协同共育的活动过程。

如果说同向、同心、同力、同步,协商、协力、协助、协作是家校共育的本质特征,那么,积极、主动、自觉、自动的协同合作、合力育人就是家校积极共育的核心内涵。同向、同心、同力、同步是家校双方在育人目标、情感、过程、规划上同心同德、志同道合;协商、协作、协助、协力是家校双方在育人态度、理念、方式、方法上的合力联动、协同合作。

家校共育上的同向、同心、同力、同步目标与规划和协商、协力、协助、协作机制与模式,加上积极、主动、自觉、自动的态度与理念,产生的结果就远远不止是“1+1+1=3”,而是一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加和效应”。相反,如果这三者关系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出现“1+1+1<3或=0”的内耗或相互抵消状况。

积极共育是一种建设性、发展性的新教育态度、意识和理念,是现代家校教育亟待建立的一种精神;积极共育是积极心理和积极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教育能力、智慧和艺术,是新时代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修养;积极共育是一种现代学校制度、模式和机制,是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保障。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