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一年级学生的科学实践
2019-09-10陈缘
陈缘
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材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主动发展,围绕主要概念细化学习目标和内容,突出科学实践,倡导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提升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那么,如何用好新教材,引领一年级学生进行科学实践?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教材。教材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等特点精心编写的。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理解编者的意图,明确各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弄清各册教材内容的呈现特点和前后逻辑关系。教师还要深入细致地钻研每一课,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重点、难点。教师既要读深、读透教材,领悟教材的思想,又要能跳出教材,做到全面审视、高屋建瓴、整体把握,这样才能驾驭教材,用好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要创设良好的科学实践氛围。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他们的注意力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无意注意仍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挖掘科学知识与学习兴趣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注重选择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引入,在课堂上尽可能通过有趣的实验、游戏,引起他们科学实践的兴趣,促使他们保持较为持久的注意力,尽量延长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
要有序组织,因势利导。低年级的科学课堂,经常碰到学生好玩好动,一动就停不下来的“混乱”局面,教师要洞察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的科学实践沿着有序、有效的方向推进。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听,听清、听懂别人说话的内容,了解别人的发言和自己的发言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也要善于听出学生含糊语言中的意思,要组织学生听清楚别人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要能捕捉别人发言中的关键所在。
第二,低年级学生思维往往表现出散漫、跳跃、不连贯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相互启发,使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一些不太明确的想法,逐渐变得清晰、明确。这样,活动产生了思维,思维促进表达,表达又使思维变得明确,甚至产生新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语言等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追问具体实施步骤,帮助学生细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他們思维的连贯性,做到言之有“悟”,思之有“路”。
第三,学会做研究记录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记录习惯能促进学生细致观察、真实记录,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终身有益。教师要利用配套的《活动手册》,指导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使用好《活动手册》,及时记录自己在观察、实验等活动中发现的现象、出现的问题、好的想法、数据等。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会写的字很少,文字表达能力也不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用个性化的符号、简单的文字来记录他们的所看所想。
要精选材料,及时调控。有结构的材料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组合,既能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还具有趣味性,使他们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有结构的材料所揭示的事实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不一致时,可以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课堂上使用的材料,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出示、发放、整理、回收,这样有助于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