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踝骨折的手术指征选择
2019-09-10戴坤权康斌
戴坤权 康斌
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大小后踝骨块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指征。 方法 选取2014年至2017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手术治疗的后踝骨折患者83例,根据后踝骨块占胫距关节面面积大小分为A(<10%)、B(≥10%)两组,分析两组内后踝骨折内固定的选择,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分析相应的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9~18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A组49例患者中有10例进行后踝固定,固定组AOFAS评分(87.9±4.3分)与未固定组(90.0±3.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34例患者中有26例进行后踝固定,固定组AOFAS评分(83.7±4.7分)高于未固定组(79.6±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后踝骨块≥10%关节面时应行内固定,当<10%关节面时可采取保守治疗。
关键词:后踝骨折;骨块大小;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6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2-031-02
踝关节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4%,其中累及后踝的占14%-44%[1、2]。当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患者足部功能恢复和预后较差[3]。目前后踝骨折复位内固定的指征仍未达成一致。本研究选取2014年至2017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手术治疗的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后踝骨折内固定的选择和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纳入标准:a.年龄介于14岁至70岁;b.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包括手术前后踝关节X片及术前踝关节CT片。病例排除标准:a.开放性、病理性或双侧踝关节骨折;b.合并其它外伤。
参照龚晓峰等[4]的方法计算CT横断面上后踝骨块占胫距关节面面积大小,并据此将患者分为A(<10%)、B(≥10%)两组。
1.2 手术方法
a.采用踝关节外侧入路暴露外踝,仔细复位后用接骨板在腓骨远端作内固定;b.采用踝关节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直接暴露后踝进行复位,选用螺钉或钢板进行固定。或采用拉力螺钉经皮从踝关节前方到后方固定后踝骨块;c.在内侧作弧形切口并分离暴露内踝,复位后采用螺钉进行内固定;d.若存在下胫腓分离则用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
1.3 疗效评价
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拍摄踝关节X片,根据末次随访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AOFAS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如结果提示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总体情况
共8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随访中未发现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
2.2 A组后踝固定患者与未固定患者AOFAS评分比较
A组共49例患者,男24例,女25例;年龄17-58岁,平均年龄(38.9±10.7)岁;后踝骨块平均占比(6.6±1.8)%。10例进行后踝固定,39例未进行后踝固定,固定率为20.4%。固定组末次随访AOFAS评分(87.9±4.3)分,未固定组末次随访AOFAS评分(90.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
2.3 B组后踝固定患者与未固定患者AOFAS评分比较
B组共34例患者,男11例,女23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3.4±11.5)岁;后踝骨块平均占比(19.3±5.0)%。26例进行后踝固定,8例未进行后踝固定,固定率为76.5%。固定组末次随访AOFAS评分(83.7±4.7)分,高于未固定组末次随访AOFAS评分(79.6±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
3 讨论
踝关节由胫腓骨远端、距骨以及关节周围韧带组成。胫骨远端关节面后缘称为后踝,较关节面前缘凸出。因此,如踝关节侧位片所示,胫骨远端关节面在矢状面上呈现凹形。后踝的外侧半部分由明显的骨结节构成,称为胫骨远端后结节,此结节同时参与形成了胫骨腓切迹的后部。胫后肌腱腱沟将后踝的内侧部分与内踝后丘相鉴别,有胫骨后肌肌腱从此沟经过。强韧而致密的下胫腓后韧带呈梯形,其起源于胫骨远端后结节,韧带纤维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止于腓骨远端。
当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关节后侧稳定性和关节面受到破坏,患者足部功能恢复和预后较差[3]。目前后踝骨折复位内固定的指征仍未达成一致。传统以踝关节侧位X片上后踝骨块累及关节面超过25%且移位超过2mm作为手术指征[6]。但因为后踝骨折线多由胫骨远端前外侧斜向后内侧,根据踝关节侧位X片来评估后踝骨块的大小并不准确,本研究参照龚晓峰等[4]的方法能准确评价CT横断面上后踝骨块面积占比。
本研究分别比较A、B两组内后踝固定患者和未固定患者的AOFAS评分。A组中后踝固定患者临床疗效与未固定患者接近,而B组中后踝固定患者临床疗效好于未固定患者。因此作者建议,当后踝骨块≥10%关节面时应行内固定,当<10%关节面时可采取保守治疗。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短,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需要多年,在我们的随访时间内未能观察到,故以后还需要多中心长期疗效研究进一步分析后踝骨折手术指征。
参考文献
[1] Court-Brown M, McBirnie J, Wilson G. Adult ankle fractures-an increasing problem? Acta Ortho Scand. 1998,69:43–47.
[2] Irwin TA, Lien J, Kadakia AR. Posterior malleolus fracture.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3,21(1):32–40.
[3] Mingo-Robinet J, Lόpez-Durόn L, Galeote JE, et al. Ankle fractures with posterior malleolar fragment:management and results. The 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Surgery. 2011,50(2):141–145.
[4] 龚晓峰,武勇,吕艳伟,等.后踝骨折手术治疗的指征.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3):232–237.
[5] Kitaoka HB, Alexander IJ, Adelaar RS, et al. 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dfoot, midfoot, hallux, and lesser toes. Foot Ankle Int. 1994,15:349–353.
[6] van den Bekerom MP, Haverkamp D, Kloen P. Biomechanical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Trauma. 2009,66:27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