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建设

2019-09-10李华

关键词:校本中华评价

【编者按】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与校本化开发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学校立足“上”“新”“和”“问”的校园文化,以“走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路上”为主题,开发出了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本期《专题研究》栏目,展示李华等4位老师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立足校园文化“上”“新”“和”“问”,搭建课程体系,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提出课程实施的策略,让老课题焕发新活力;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内容,让课程与特色有机融合;发展拓展型课程,让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强强联合。坚持“五性”原则,建立成长档案袋,提升校本化课程的评价水平。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课程评价

一、校本化课程的建构缘起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培养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参与。该课程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涉及多门学科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而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

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中华附小”)建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时,紧扣学校的历史和办学特色,以“问学课堂”理念为支撑,以“从儿童的需求出发”“充分释放儿童的天性”为出发点,努力让课程的顶层设计与校园文化以及《纲要》的精神相契合,充分发挥小班优势,让学生的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

中华附小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龙江学堂,到上新河小学,奥体小学,再到今天的中华附小,历经百年沧桑和变迁,但办学理念从未改变。学校崇尚的校园文化是:校训“上”,教风“新”,校风“和”,学风“问”,旨在传承百年老校历史,发扬百年老校的文化。学校倡导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强调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致力于打造天性小班,培育真实儿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建构,围绕“上”“新”“和”“问”,搭建了课程体系(如图1)。

图1中的“问”,即自主探寻,乐学善问,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呼应《纲要》中“问题解决”的目标;“上”,即自立自强,勇于担当,指向《纲要》中培养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意识的目标;“新”,即勇于创新,善于实践,重在达成《纲要》要求培养学生创意物化、善于實践的目标;“和”,即热爱生活,寻本溯源,与《纲要》中价值体认、责任担当的目标不谋而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学”是中华附小的办学理念,它如一根丝线,贯穿起 “上”“新”“和”这三颗珍珠。每个目标内容的实施都强调先“问”后“学”,“学”中有“问”,“问”与“学”相辅相成,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在班级的问学墙上保留“问”的火花,并以探索者的勇气自主研究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自立自强,勇于担当。“上”文化致力传承中华附小百年老校的历史,依托学校的武韵课程,弘扬中华武术之魂。这一课程分支重在以学校的功夫林和武术长廊为起点,寻武术之根,溯民族发展之源。

勇于创新,善于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在创新的尝试中成长,这是“创意物化”的具体体现。走进中华附小的航空长廊和模拟飞行室,学生会不由自主进入航空航天的情境,在身临其境中开启探索航天奥秘之路,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制作、拆解、试飞的持续思考与分析中“玩创新”,提升创新能力。

热爱生活,寻本溯源。可以说,“和”文化已经浸透中华附小的每个角落。漫步于校园,探寻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发展,走近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中华老游戏等,时时都能体味到文化“和”、学科“和”、师生“和”的气息。在这种“气场”中耳濡目染,获得积极向上的价值体验是必然的。

二、校本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团队组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之初,学校就成立了专门的开发小组,由潘文彬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刘宁霞校长、沈军主任以及专门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组长李华担任副组长,其他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及班主任担任组员,合力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

(二)内容开发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但又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和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相对于其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具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根据《纲要》的相关要求和图1中的课程框架体系,结合学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真实需求,学校确定了以下课程内容,并开始实施。

1.选用部分与《纲要》共有的内容,让老课题焕发新活力。

《纲要》的附件分类型、分学段推荐了152个活动主题,并对活动目标、内容、方式等做了简要说明。其中有不少已经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过的主题,如《纲要》为一、二年级推荐的“寻找生活中的标志”“手工纸艺”“入队仪式”主题,为三到六年级学生推荐的“红领巾义卖行动”“我是校园志愿者”“创意木工坊”“我是小小养殖员”“10岁成长礼”“奇妙的绳结”主题。开展这些主题的活动,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案和经验。保留并在之前开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为了让老课题焕发新活力,学校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1)让学生自主选题,自由地选择活动内容,教师退居幕后起引导、辅助的作用;(2)活动后及时组织学生反思、改进、总结经验,一活动一得;(3)发挥家长和社会的力量。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学生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以低年级的“入队仪式”为例,以前每次活动的开展都是大队部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地参与。再次选择这个主题后,我们就请学生自己安排活动。于是,了解少先队的历史、参观大队部、观摩中队主题班会、学唱队歌、队史小报设计、我为红领巾代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主题活动应运而生。在参与过程中,学生对入队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使活动更具仪式感。再以高年级的“红领巾义卖行动”为例,以前的活动中,志愿者和辅导员为了方便管理,很少关注学生的想法。再次开展这个主题的活动,学校决定让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实施。于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成宣传组、后勤组、义卖组、会计组、推销组、环保组。每个参与者各司其职,做海报、想销售口号、精打细算推销货品、记账算账……整个义卖活动,学生自己策划,团结合作,求大同存小异,遇到困难时及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内容,让课程与特色有机融合。

中华附小是百年老校,整个校园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风,中华传统文化时时萦绕在学生身边。基于此,在建设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伊始,学校就定下了“中华传统”的大主题,并力求依托学校的校园文化,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价值体认,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中华传统游戏。

中华附小的校园里有很多展现中华传统游戏的雕塑,都是从祖辈传到父辈,又传到我们手里的瑰宝。用好这些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手、眼、脑协同发展,把他们从“手机游戏奴”的行列中解放出来。我们特意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中华传统游戏”活动主题,让他们从寻找校园里的老游戏雕塑入手,学玩老游戏,创新老游戏,从而走近老游戏。校园里处处都有学生玩老游戏的身影,课间活动也丰富了起来。传统老游戏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锻炼,积极与人沟通,还主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改造游戏,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2)中华传统武术。

除了各种各样的老游戏雕塑,中华附小还有为学生津津乐道的功夫林,树立着被学生戏称为“18铜人”的雕像。学校二楼的武术长廊、楼道、立柱上,都张贴着含丰富的武术知识的图片。学校还请来专业的武术教练,和综合活动课程开发组的教师一起开展中华武术活动。现在,一、二年级学生的十二生肖拳、成语武术操练得像模像样,三、四年级的功夫扇、武术舞旗练得气派十足,五、六年级的太极拳、武术棍更是虎虎生威。这些学习中华传统武术课程的学生,不仅个个是武林高手,而且是武术文化小达人,说起中华传统武术的相关知识头头是道。

(3)中华传统节日。

学校结合时令,选择元宵节和中秋节两大传统节日,带领学生进行重点探究。先是组织学生利用收集资料、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节日的来历、习俗以及相关的故事,鼓励学生参与体验该节日的一两种习俗,并进行交流分享,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意识和认同感。如2018年中秋节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方案,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负责教师或各班班主任在课堂上分年级开展中秋节的主题活动。组织一年级学生在校园里吟诵并分享交流关于中秋的古诗;二年级的学生带着自己亲手做的卡片和精美的月饼、鲜花,走进消防队,和消防员共度中秋;三、四年级的学生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画中秋团扇;五、六年级的学生和教师一起制作柚子灯。还有参加书法社团的小小书法家们,个个身穿汉服,为家人、老师、同学写下中秋祝福……同样,我们還开展了“中华传统节日——元宵节”活动。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既是对中华传统节日研究的总结和汇报,也是对中华传统的传扬。

3.发展拓展型课程,让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强强联合。

传统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立足学校文化理念,我们成立了22个社团,其中包括手工、七巧板、剪纸、折纸、电子绘画、少年警校等,由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或聘请外教承担教学,实际上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补充和延续。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制作活动类课程——航模。

航模课程在很多学校以社团的形式推进,主要是满足有相关特长和爱好的学生的需求。为了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在一至六年级开设了每周一节的航模主题课程,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专职教师承担主题教学。同时,为了让课程的开展更为专业化,学校特别邀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家辅以技术指导。课程开发过程中,承担航模课程主题教学的教师先跟着南航的专家一起研究课程,之后在专家的指导下独立进行专业化教学。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学习,目前,这些承担主题教学任务的教师除了能独立备课、上课,还能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VR等先进技术引入教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校本化课程的评价

《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

(一)坚持“五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五性”是指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以便后续改进。评价内容要对学生的实践作品进行针对性分析,并能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

如实施“中华航空梦”主题活动时,主要从学生的参与意识、规范操作、小组合作情况、试飞结果、修正调整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活动过程中,只要学生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参与意识”“小组合作情况”这一项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就能得优。航模课程是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规范操作是客观评价,学生如能严格按照技术操作步骤开展活动,遵守操作规范,如戴绝缘手套等,就能得到较好的成绩,有的学生甚至能得满分。试飞结果一般分失败和成功两种,但教师不会因为学生第一次试飞失败就将其评价为不合格,而是会启发学生查找失败原因,想出修正调整的办法,即使最后试飞还是没有成功,但只要学生很努力地参与了,用心思考了,就会得到优秀的评价。这样更看重过程的评价,客观、公正、科学,很好地激励了学生。

(二)建立成长档案袋

利用成长档案袋是提升评价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成长档案袋能真实记录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点滴,更为关注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价,使之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并评价别人的标尺。每学期末,学校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都会根据档案袋的记录,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做出针对性评价,引导学生持续提升能力,收获自信与快乐。

如在“中华传统游戏”“探秘中华”等系列主题活动中,教师会重点指导学生客观记录本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情况,用记录单的形式记下小组的活动小主题、人员任务分工、每次活动的详细情况,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如在“探秘中华”主题研究中,学生参观中华中学校史馆的现场照片,采访老校友的文字记录、音频、视频资料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每个小组都有实物档案袋和电子档案袋。主题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展示过程性资料。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类整理、遴选、编排,形成小组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让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更全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建构与校本化开发,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多独立、自由和选择的空间,给予了广大教师更为自由的课程决策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设计、创新实践活动的个性化平台。我们将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为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等开辟更多路径。

猜你喜欢

校本中华评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