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现路径

2019-09-10袁嘉莹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期
关键词:幸福观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

袁嘉莹

摘 要:2012年央视推出一档节目“你幸福吗?”引起全民对“幸福”的讨论。幸福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国家发展的坚定追求。对我国来说人民幸福还是当代中国梦的价值所在,是攻坚克难关键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切入点。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应如何贯彻落实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实现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最先开始对幸福的讨论,在这里,他直接使用了“最幸福的人”的概念来探究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随后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个人内心的精神幸福与现实幸福这两层面的幸福进行了探究,这两个层面的幸福与我们当今社会中探讨的精神幸福与物质幸福相一致,这也表明,马克思认为幸福并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满足,还包括精神层面的丰富。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直接使用了“现实幸福”和“虚幻幸福”的概念,阐释了他致力于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而不是虚幻的宗教幸福,这是马克思的幸福思想的从萌芽到成熟的过渡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关于幸福思想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文本。其中关于异化劳动导致幸福异化的思想,是其关于人民现实幸福论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的相关著作中关于幸福概念和观点的描述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是分不开的,也是马克思对劳动以及人的本质等重要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幸福观的认识并不是一种片面的幸福观,在他的理念之中一直追求的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人类生活境界的到达,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几点统一之中。

(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个人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幸福的发展。社会幸福是由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个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不断地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在这种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实践和为社会幸福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幸福。在社会中个人追求个人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与权利,同样也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社会幸福为个人幸福创造条件。片面追求社会整体幸福而忽视个人幸福是不正确的,因为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的幸福实现离不开个人的幸福实现。忽视个人幸福的社会,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幸福。总之,个人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幸福的支撑,社会幸福的构成离不开个人幸福的结合。

(二)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

人类生活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幸福也划分为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物质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方面需要的满足,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幸福。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基本的就是要满足物质的需要。因此物质幸福是人们追求的首要幸福。精神幸福是人们在意识、心理层面的满足。追求物质幸福并不可耻,但是不能完全忽视精神幸福。马克思在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的描述之中,明确指出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物质条件充分满足的前提之下,要不断的促进精神条件的满足。

(三)劳动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

当今社会一直宣扬劳动光荣,那是因为劳动创造幸福,幸福是劳动的结果。马克思主義幸福观不反对人们追求物质幸福,并鼓励人们通过劳动获取幸福,而人们也正是通过自己的刻苦劳动来获得幸福的。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人们谋生的手段,其本身就成为一种幸福。享受幸福是指人们通过劳动或者其他方式获得幸福之后的一种形式。享受幸福和享乐主义不一样,享受幸福是对自己付出劳动,自己艰辛得到的幸福的合乎情理的享受,并不是好吃懒做,或者损害他人的幸福换来的。人们通过劳动获得幸福,同时,劳动也代表着一种幸福,而对自己劳动换来的幸福有享受的正当权益。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实现路径

(一)深化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是享乐主义也不是禁欲主义,是正确的科学的引导人民走向幸福的幸福观。实现幸福生活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正确认识。在现在社会中,有许多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或者不劳而获就是幸福,他们认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私利主义等是获得幸福的正确理念,很明显这些其实都是必须抵制的错误观念,是错误的幸福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宣扬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众多错误却又迷惑人心的幸福观中开辟一条正确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幸福观道路才是应有之义。

(二)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来提出要求,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促进人民幸福生活提供精神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相通之处,例如爱岗敬业鼓励人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而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同样认为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是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还有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实现社会幸福的前提,自由是个人幸福的体现等等。

(三)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落实到中国梦的建设之中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全人类的幸福,是为广大的劳动人民谋幸福,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走向幸福的行动指南,坚持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实现中国梦在根本上来说就是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梦,而中国人民幸福梦的实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中国梦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时代表达。

对幸福的向往与渴望是每个时代的人民正常的情感诉求与实践目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的幸福观,它真正的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关切人民幸福,是指导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获取幸福、走向幸福的唯一幸福观,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的理论指南。

参考文献:

[1]陈成志.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性及其认同教育[J].学术交流,2012(03).

[2]闵绪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0(02).

[3]钱美娜,王永贵.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现方式[J].求实,2016(04).

猜你喜欢

幸福观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略谈资产阶级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