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道德责任建构中道德风险防范研究
2019-09-10苗雪
苗雪
摘 要:高校教师面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缺失有效监管、评价体系指征的机械化和多元化思想文化的冲击,在道德责任建构中存在道德风险行为。建构完善的高校教师考评体系,全面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是防范高校教师道德风险发生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校教师;道德责任;建构;道德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2-095-04
“道德风险”最初由国外经济学学者在20世纪80年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概念[1],是指“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指行为主体道德表达的不确定性,也指行为后果的不确定性,且这种不确定性只是立足于可能的危险性而言”[2]。高校教师在道德责任建构过程中由于道德主体存在道德行为表达的不确定性,从而也存在发生道德风险的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教师道德风险防范势在必行。
一、 高校教师道德风险的行为表象
1.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缺失有效监管导致教师“育人”责任感弱化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成果除了体现在个人的学术成就和获奖荣誉之外,最大的工作表现就在于施予教育对象即学生身上。然而,当学生取得学习成果时,很难判断是学生个人努力、教师的努力教学或其他一些外力因素的影响哪一方比较大,同样,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也很难判定问题主要出在学生自身、教师的教育还是其他外界因素上。因此,学校作为管理者在与教师的关系中处于信息劣势一方,学校很难真实全面了解教师的真实道德责任状况,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在施予教育过程中出现教书与育人脱节的道德责任感缺失现象。教书育人本是为人师的天职和使命,在信息不对称的校方与教师的“契约”关系下,为部分教师出现道德风险行为创造了条件,个别教师抱着完成工作量就能领取工资的想法从事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只要把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就可以了,至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出现玩手机、睡觉、说话等行为置之不理,将教书与育人的职责人为割裂,对学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行为视而不见、默认其行为的合理性存在。教师“育人”责任感的弱化既是个体教师职业道德的沦丧,更是对大学生成长重要阶段教育的失职,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更是会对影响整个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2.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指征的机械化导致教师重“量”轻“质”
对于教师评价任何高校都有一套系统评价考核机制,而这些机制中可量化的机械性指征占据重要地位,如课时量、论文、科研项目、专著、获奖荣誉等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中有明确的占分说明,而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考核指征则相对比较模糊。虽然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提出了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但对于师德师风的实际评定则相对比较抽象,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因此一些高校对于教师师德师风的衡量标准相对较低,只要没有出现大的教学事故、没有违法犯罪等法律问题都可看做符合师德师风要求,对于能够真正彰显教师师德师风的爱岗敬业、责任使命担当、耐心恒心爱心的内隐性要素评判指征则体现的较少,处于相对薄弱的现状,从而出现了对于教师师德师风的内在“质”性评价缺乏的问题。教师在机械化的教师评价体系中为了能够获取高分或评定职称的需要,更多的将个人的精力放在可量化的评判指征当中,更有意愿在发论文、做科研、参与能够评奖的活动等方面投入时间精力,甚至过分关注此类机械化指征而忽视个人师德师风的内涵建设,从而影响教师对待教学的工作态度和个人的道德品质涵养,甚至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所谓的量化“高分”而出现学术造假、论文抄袭、课堂教学应付了事的情况等道德风险行为。
3.多元化思想文化冲击导致教师价值观念失衡
全球化浪潮已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界域,随着互联网在高校覆盖率逐年提高,大学校园已从原来封闭“与世隔绝”的状态转变为与外界信息实时同步。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带来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社会中多元化的思想价值观也随之涌入校园。受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一些教师对职业价值目标产生困惑与迷茫,导致原有价值观念失衡,出现道德风险行为的机率随之上升。一些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将全部心思放在自己的“第二职业”上,将上课当“副业”,甚至出现随意给学生停课、调课,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教师不愿花时间精力在学生身上、匆匆忙忙与学生在课堂上见一面,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师生互动甚少,致使师生关系冷漠。一些教师受到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大谈金钱至上理论,不注重个人话语的严谨性,甚至以学生的家庭出身对学生分类对待。将个人对政治的狭隘理解、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偏颇评价带入课堂,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恶劣影响。一些教师深受利己主义思想影响,做任何事情都从个人的利益出发,类似“范跑跑”“杨不管”事件在高校中也有出现,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教师对自我职业价值认同感降低导致自身职业道德的沦丧。
二、 高校教师道德责任的效能界定
道德责任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应该选择的道德行为和对社会、他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3]。高校教师的道德责任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正向效能。
1.教师道德责任具有“重要他人”的价值引导性
人作为社会人,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外界环境、与之交往的他人影响,在交互影响中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能否在步入社会后成为一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他人”角色。“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教师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其能够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播种者、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是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践行者,亦师亦友,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和护航人。高校教师是除原生家庭影响之外,对大学生能够施予直接影响的“重要他人”。面对当今社会多元思想文化冲击、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趋于多元化,价值观念也出现多元取向,这或多或少会对思想尚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階段过渡的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动摇、理想信念缺失,甚至出现有悖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取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施予者、价值观念的引导者,教师需发挥其“重要他人”的价值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尽量减少或避免受到纷繁复杂的各种外在因素干扰,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辨识力,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敏感度,提高大学生透过事物现象剖析本质的能力,增强抵御各种外来思想文化入侵的“免疫力”。
2.高校教师道德责任具有“人格示范”的行为规范性
大学的功用不仅是局限于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教会其专业技能,具备进入社会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政治人格、良好的思想品质、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能够承担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出教师教育学生需先从个人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做起,即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时期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受到向师性的影响,教师的道德品行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效应,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道德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德国哲学家雅斯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的职业属性赋予了其“另一个灵魂”唤醒者的身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影响深远。教师自身的道德涵养、人文情怀、责任担当等人格价值应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将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表征着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和学校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教师能够通过个人的道德品行和行为规范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师道德品行高尚、仁爱担当、具有崇高的理性信念,会自然的表现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学生敬其师、信其道,耳濡目染中接受其“人格示范”的思想教化,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实现既有专业理论成长又有精神成才的教育目的。
三、 防范高校教师道德责任建构中道德风险发生的路径选择
高校教师的道德责任关乎学生的成长、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面对各种教师道德风险的挑战,建构新型、完善的高校教师道德责任机制势在必行,是防范高校教师道德风险发生的必由之路。
1.依托习近平教育思想理论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
习近平高度重视教师在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民族复兴中的战略摆位。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6]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道德风尚,这是从国家层面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可和重要保障,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优秀高校教师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示范效应,对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高校教师要予以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以教师职业为荣、以成为教师为傲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从而增强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此同时,在提升高校教师社会地位的同时在生活待遇上给予保障,将高校教师的生活保障问题落到实处,避免部分高校教师由于工资收入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而出现缺乏职业认同感的问题,确保高校教师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安心从事本职工作,尽心为祖国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增砖添瓦,从而增强高校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归属感,在多元文化思想冲击下依旧能够坚定教书育人的根本职业操守,永葆教师立德树人初心,避免多元化思想文化冲击导致高校教师价值观念失衡道德风险的出现,以满满的正能量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增强其民族自信、国家自信,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2.依据“封闭原理”建构完善高校教师考评体系
“封闭原理”系管理学范畴,是指任何一个系统内,其管理手段必须相对封闭,环环相扣,互相制约,形成循环回路[5]。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考评体系,就是建立了能够循环相扣的教师道德风险防范系统。首先,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更为合理完善的教师考评体系,在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论文、教学能力、基本道德素养方面要有更为合理的考评方案,作为评优、晋升、评职称的考核依据,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在教学评价中的比重,避免因考评体系不完善造成的部分教师出现重科研轻教学、重课时轻教学质量的现象出现。其次,在高校可试行教师互评制度,针对专业性质不同设计调查问卷,采取匿名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评分,了解教师的真实教学、师德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同时,可在同系部教师间开展教学评价,要求教师每学期不定期听本系部教师上课不少于两次,通过相互听课,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达到互学互鉴的目的,另一方面能起到督促作用,在思想上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充分备课、用心上课,确保教学质量。最后,将学生纳入高校教师考评体系中,学生作为校园中与教师有直接接触最多的群体,对教师师德师风的实际表现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建立学生测评教师制度是构建完善的高校教师考评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评教在题目设置上应兼顾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仪表仪容、课堂互动、教师课堂语言、作业批改等各个方面。通过“三位一体”的考评体系弥补高校作为管理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高校教师的道德责任状况有一个比较详实、准确的了解,从而达到防范高校教师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的问题。
3.“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全面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在丰富教师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教师的道德责任意识,组织教师师德演讲比赛、朗诵比赛,邀请专家学者作以师德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可利用线上线下形式组织教师参加师德培训,系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有更为深入的认知;加强高校教师的使命感、道德责任感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师德师风学习氛围,可将优秀教师的真实事迹制作成展板、海报在校园橱窗、宣传栏展示,将优秀教师道德榜样的影片定期展播,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师进行道德责任意识培养,从而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他律”的同时,要培养高校教师的自律意识,他律是对高校教师道德风险防范施予的外化环境影响因素,自律是高校教师主观自觉对个体施予的道德风险防范规约,是高校教师自我道德涵养和道德品行的体现。高校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个体的专业知识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道德诚信,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苦难和挫折,磨练自身的道德意志,通过自我反省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以耐心、爱心教育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将道德责任内化为道德自觉,并外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将“他律”的道德责任转化为“自律”的道德行为,增强对道德风险发生的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小锡.简论道德风险[J].知与行,2015(1):37-40.
[2]高兆明.应当重视“道德风险”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0(3):156.
[3]王磊.论教师的道德责任[D].上海师范大学,2015.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4.
[5]朱芝洲.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教师“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矫正[J].教育探索, 2004(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