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川汉铁路公司”原始股票
2019-09-10毛雨寒
毛雨寒
每当人们进入泸州市档案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解说员都要特别提到一张股票——“商办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大股原始股票。据了解,这是迄今已发现的泸州存世最早的股票。
发现“泸州第一张股票”
泸州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张股票是复制件,原件为叙永县档案馆馆藏。这张国家重点档案珍品——“商办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大股原始股票,由古宋县(今宜宾市兴文县)股东黄世泰认购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3月29日,现保存于叙永县档案馆清代档案“叙永直隶厅”全宗第8号卷。
叙永为清代“叙永直隶厅”衙门所在地。“直隶厅”直属于省,与“府”平行。“叙永直隶厅”下辖永宁县(辖区:今叙永县、古蔺县)。清代“叙州府古宋县”(今属宜宾市兴文县)毗邻“叙永直隶厅永宁县”(今为泸州市叙永县)。
2000年的一天,叙永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在馆藏民国叙永县政府全宗档案中,偶然翻到了这张“商办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大股原始股票。
经详细甄别鉴定,叙永县档案馆判定这张股票属于馆藏清代档案,进而发现了这张股票的重要价值:一是泸州已发现存世的最早的一张股票;二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它是辛亥革命四川保路运动的珍贵历史物证,是直接导致保路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它直接关联着清代朝廷的覆亡和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终结。
股票惊人的力量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特别是在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击败北洋水师,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有识之士急切关注和研究的现实教材。“变法维新”越来越成为一种公众社会经济、政治改革要求。两江总督张之洞、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上书和奏折中,都详述了修筑铁路对于国家政治、军事、交通、物流、商贸的种种益处。
在国势衰颓日深,朝野求变呼声日隆的情况下,修筑鐵路成了社会共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大修铁路的高潮。因此中国的铁路数量出现了一个飞跃,从甲午战争前的364公里增加到1911年的9618公里。
此间,除晚清政府筹集资金和借外债修建铁路外,还放开了民间集资成立公司修建铁路的禁令,到1905年前后,全国有15个省份都先后创设了各种铁路公司,筹办各省境内的铁路修建。“杜外人觊觎”,“保中国自主之利权”,“开富源”、“通商务”等,是各省民间铁路公司动员民众出资时提出的口号和目标。其中,江浙、四川、湖南、湖北几省境内的苏浙、川汉、粤汉、湖广铁路公司是民间集资修路的几大主力。
川汉铁路公司1903年成立,是成立较早的一家公司,先是官办,后改为商办。商办铁路公司的筹资方式主要通过公开招股、自由认购、按收租时的租谷多少派股等方式。川汉铁路有限公司的主要派股方式就是按收租时的租谷多少决定。
由于筹资方式多样化,许多从未涉足的百姓成了商办铁路公司的股东。因此,各省铁路公司的股东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川汉铁路的股东更是如此。
但是,修筑铁路毕竟是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也是一项资金管理、运作要求现代化的工作,加上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作梗,商办公司修筑铁路的进展缓慢。这时,晚清政府在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等人的鼓动下,准备改变铁路政策,将“干路(干线)国有”。1911年5月“干路国有”上谕发布,川汉、粤汉等铁路均属于干线,在收归国有之列。
可是,清政府国库空虚,无力兴办铁路,打算借外债请洋人修建,这与此前各省筹设铁路公司的初衷背道而驰,自然遭到各省民众强烈反对。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出现请愿、游行和罢课罢市等保路抗争活动。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收归国有的补偿办法很不合理,尤其是在对川汉铁路收归国有时的资金补偿方面,被川汉股东普遍认为存在存款不还,倒账不问,商股不与湖南、湖北同等还本等问题,四川保路风潮随之愈演愈烈。1911年8月24日,川汉公司召开全体股东大会,斥责盛宣怀等人是“夺路劫款,行同盗贼”。 9月2日,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端方在朝廷严旨催迫下,率部分鄂军入川镇压。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首领数人。当日下午,数万成都民众前往督署衙门请求释放被捕人员,赵尔丰悍然下令开枪,屠杀数十人,伤无数,酿成成都大血案。9月8日,保路同志军围攻成都,附近十余州县响应,起义者不下20万。
由于部分湖北新军随端方入川,武汉空虚,10月10日,革命军在武昌起义成功,各省响应起义,宣告独立。是年,清朝灭亡,绵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清王朝的灭亡,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各种矛盾叠加、发展、激化的必然结果。但是,收回商办铁路公司的权利,直接伤害了广大民众切身利益,成为导致它灭亡的前奏。商办铁路公司的持股股民极具广泛性,其中不少是民众,尽管古宋县僻处川南边陲,川汉铁路有限公司的股票依然发行、覆盖到这些地方,不难看出,这种伤害遍及千家万户,自然会激起众人强烈的反抗。
叙永县档案馆馆藏的这张股票,票面精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制。经申报评审,叙永县档案馆的这张珍贵的股票已于2017年12月列入四川省首批档案历史文献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