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读促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10陈世容
陈世容
摘 要:对于高中英语而言,是高中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但是其中写作确实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高中英语中的一大短板。目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从从前的教学主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因此,对于目前英语教学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对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可以进行以读促写的方式进行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以读促写;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对于高中英语,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对于写作和阅读两者而言,一直处于独立的两个分支,但是殊不知,其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而目前,可以通过以读促写的方式对两者建立联结,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在阅读以及写作两者短板,通过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1.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中英语的写作而言,写作是很多学生的短板,虽然如此,但是写作不仅仅是大部分学生自身所忽视的重要拿分部分,也是很多教师自身所忽视的重要部分,教师对于写作的教学,因为在进行知识的灌输中,认为写作只要通过平时候课文的记忆,自然而然便可以拿到较好的分数,殊不知,很多学生虽然可以进行对课文的记忆,但是对于其中很多语法却不能熟练的运用,为此在写作中仍然不得要领。
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目前已经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仍然过于陈旧,无法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对学生的教学仍然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方法,虽然这样的教学与实际不符,但是不仅是学校包括教师也无法找出更好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
2.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1注重对文章内容以及结构的分析
对于高中英语写作,其写作的方式与语文写作有一定的异同点,相同的是首先都需要对写作的内容建立基本的框架,在英语写作中除了需要对文章中的句子有所把握挚爱,还需要对写作的思路进行有效的掌握,让文章的层次更加鲜明。而同样,这样的思维可以运用到阅读当中国,学生通过对阅读内容的分析,不仅对以后的写作可以掌握一定的写作素材,同时也可以对文章中内容的结构有所知晓。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一些阅读素材的选择,通过对阅读素材的剖析,让学生了解在进行写作的时候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体会文章中所需要采用的结构,为以后的写作留下宝贵的学习经验。
2.2对写作观点进行深入挖掘
与高中语文写作同样相同的是,在进行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中,需要明确其中所表达的观点,在明确观点的同时,才可以明确写作目的,在进行对观点阐述的时候,文章的思路才会清晰。因此,如果中心思想不够明确,即使文章内容的框架再清晰,对于文章整体,也缺乏实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写作中,需要教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拓宽自身对于文章的写作思维,有效的拓展知识面,丰富认知,让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思想。
2.3提升阅读内容的趣味性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多门课程的学习往往会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倦怠,如此,一方面降低了高中学生对于课堂中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英语教学质量。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有时候需要适当的导入更多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良好的课堂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于课堂中通过学习内容趣味性的提升,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教师通过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等硬件设备的运用,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知识。
2.4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训练
对于教师而言,以读促写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对于文章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让自身对于英语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对自身的教学课堂模式有所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质量和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除此之外,课后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能够对课堂中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对学生自身的學习内容,更是一种能力的拓展,学生可以对自身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发挥,提升自身的英语综合素养。
结语:本文的题目是浅析以读促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对于阅读和写作都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当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围绕以读促写对高中英语的提升策略的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阐述,有效的帮助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所创新,但是能够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方式有很多,教师不能仅仅拘泥于这样一种方式,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进行对高中英语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烨.“以读促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5):43-47.
[2]邵金荣.“以读促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基础外语教育,2014(6):62-66.
[3]戴琼.“以读促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