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健康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
2019-09-10李菁
摘 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教师道德的内化,是从思想上看高校师德建设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师当前存在的师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对高校师德问题的影响,从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高校教师道德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师德建设
一、引言
在最近几年的新闻中,关于教师学术腐败以及作风问题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社会形象,如何重新建立起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正面形象是当前教师培养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014年9月9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讨会上指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活,塑造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大力培养和建设一支道德高尚,工艺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三种观念的形成,这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想要建立长效的师德建设机制,除了外部的师德教育外,同样重要的是将师德进行内化,而师德内化的基础则是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当前高校教师存在的师德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教师一直秉承教育和教育人民的传统美德,将生命奉献给国家的教育。然而,社会变革过渡时期的一些不健康现象也对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从这一方面来说,主要表现在教师教风浮躁,不重视育人,缺乏奉献精神,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道德腐败,学术不端行为和其他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大学教师的形象和声誉。部分教师缺乏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正确认识,将其做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牟取利益的工具,责任意识淡薄。
(二)高校重视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教师道德建设
随着社会变革的发展,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将科研能力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教师人格的重要性,忽视教师道德的培养。从而使得高校的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并缺乏制度的保障。
三、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人际关系问题
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比较高,多数为硕士和博士,在进入高校工作前,并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一直处在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之中,研究生阶段更多的是进行学术研究,对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技巧相对缺乏。进入工作后,如果不能及时的从学术研究的状态转变为教师的状态,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处理同事和学生时会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职业倦怠
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再加上职称的压力、经济的压力,使得高校教师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下。当高校教师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心理压力的调适时,就会出现焦虑、抑郁、失眠、恐惧等情绪问题,渐渐出现知情意方面衰竭的现象。
(三)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对个体自我能力的主观评价。随着沟通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新一代的学生们,从小生活在网络社会之中,从网络之中能够获取相当多的知识,不再是以前那个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年代,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如果教师不能够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会碰到无法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自我的评价会越来越低。
四、心理健康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影响
(一)影响师德的内化
心理健康教师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在面对各类问题时,能够理性的面对,积极的寻找解决的方式。最重要的是,高的自我认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角色认知,能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清晰的定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将教师道德的要求内化到自己的信仰和品质中来积极提高自己。而心理不健康的教師,一般自我效能感低,自我认识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正确的掌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对自己的能力抱持着怀疑的态度。其心理通常比较脆弱,在面对质疑或者困难时,常常采取逃避的应对措施,不利于师德的内化。
(二)影响教书育人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正确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精神上不健康的教师往往无法妥善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存在偏见,认为学生的水平低,自己教的东西他们都不会懂,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形成低的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能力低,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影响学生的情绪;职业倦怠,无心教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责任心。
五、提高教师心理健康以促进师德建设
(1)从学校方面:首先,在现有的大学系统中,有一个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心,以及一个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并没有对高校教师提供这方面的服务,有这方面需要的老师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从而导致很多悲剧的发生。高校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其次,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态度,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有效地关系到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压力。及时发现高校教师提升自我的需求和渴望,让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真正的实现,以此来促使其生成教师的使命感。
(2)从制度方面:在“关于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教育部意见”中,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措施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表明,从制度上看,心理健康是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完善教师道德建设机制,将教师道德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道德修养。通过完善的体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公平竞争体系。好的工作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能够更好的对师德进行内化。
(3)从教师个人方面:首先,教师自身必须树立健全的理念,必须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师道德和二者的关系。从认知上,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在爱国主义,合法性,对生活的热爱,教育和教育,严谨学习,服务社会,成为教师这六个方面规范你的行为。增强自己身为一个教师的责任感,增强育人意识。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来增强您的职业认同感。其次,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绪以及压力。学习正确的放松方式,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的面对生活中、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第三,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教师的工作确实比较多,工作时间比较长,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缺乏科学的时间管理能力导致时间上的压力。拖延是现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高校教师中也十分的严重,心理上的拖延是拖延行为的主要原因。更改延迟并合理分配时间。当工作有序进行时,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就会降低。随着压力增重出现的焦虑、抑郁、恐惧、职业倦怠等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最后,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人是社会中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提高您的人际交往水平,与同事,家人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尊重身边的人,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意识。
(4)将师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心理健康的水平直接影响了一个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将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简介:李菁(1990.02-),女,漢族,湖南冷水江人,硕士研究生,琼台师范学院学生处心理咨询辅导员,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楠,李晓松,刘巧兰,等.基于SCL.90的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系统评价研究[J].卫生研究,2014,43(6):990-997.
[2]韩丽萍.心理健康视野中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1(2):1-3.
[3]李玉霞,刘晓波.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层面探究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5:60-61.
[4]张小枝.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2):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