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求趣
2019-09-10陆锡炯
陆锡炯
摘要:作为小学统编教材的首篇文言文,《司马光》的教学目标定位值得重视。本文基于语文课标学段要求、三年级学生学情特点、单元篇章主题、传统文化熏陶等方面来定位本课的目标,体现“守正求趣”要旨。笔者提出了《司马光》教学目标达成的相关对策:第一,以“动画课件趣习字,趣味对话学节奏,巧变文本趣背诵”等形式来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第二,用“步步为趣学注释,故事接龙趣说事,趣味比较辨语言”等途径来落实过与方法目标;第三,借“思维导图明理趣,学说文言趣填空,适当引用趣拓展”等方式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笔者还阐述了首篇文言文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期实现首篇启蒙文言文课《司马光》教学的“守正求趣”的目标定位。
关键词:守正求趣;统编教材;文言文;目标定位;达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216822
一、前言
《司马光》一文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首篇课文,文章内容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全文比较简短,包括题目在内一共33个汉字,7个标点符号。该文章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统编教材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小学生正式接触的第一篇文言课文,在教材的编排、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统编教材首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定位
本文是统编教材首篇文言文,其教学目标定位适切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们初学文言文的兴趣与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呵护孩子们初识古文的朦胧好奇心,我们建议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紧扣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语文课标学段要求定位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3~4年级)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这些针对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的建议,为文言文阅读教学指出了目标定位的要求:首篇文言文的应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了解大意。
2.基于学情特点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司马光》文言文编排在三年级这一学段,教学目标的定位要贴合学生年龄特征,也就是说,教学这一篇古文,教师不要任意拔高,不要肆意放大,应“目中有人”,需关注学情。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浅且易”:第一,我们要教得浅显一,学生愿意学。例如,古文中有古今意义和词性的特殊用法。教师在第一次出现时不应该强调,更不用说和学生谈论概念和所谓的“用词规律”了。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学习古文,没有经验,他们根本不可能找出古字使用规律的,所以这一方面要避免。第二,我们要教得容易一点,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例如,那些和司马光相关的历史背景、民族传统千万不要过多地谈論,花过多的时间与篇幅来展开拓展。我们把这一次的文言文教学定义为文言文启蒙课。启蒙着我们的儿童有一种去探究、去发现的冲动,让孩子们喜欢上这样的课文。
3.基于单元篇章主题定位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了解人物美好的品质”,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为“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因此,这篇课文也是单元系统教学中的一环。这篇文章介绍的是花园里发生的一件事情。老师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古人如何写故事,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司马光的美好品质。这样,文本在第八单元语境的教学中,教学的“度”就容易把握了,教学的方向不会有偏差。
4.基于传统文化的熏陶来定位目标
近年来,习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呼吁要加强传统文化进课堂。新时代,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现了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我们中华民族要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就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文言文进入到三年级的教材,就是要让学生在合适的年龄,更早地接触到文言文,在他们细小的心灵当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因此,作为统编教材首篇文言文《司马光》,应让本课的文言文教学守正求趣:目标定位要正规正统,符合古文学习之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大意、读而成诵等传统规范的模式;又要生趣求趣,符合三年级儿童学习过程中有着快乐而有趣的阅读期待、体验、感受。因此可以从“正”“趣”这两个点上设计并教学。
这是学生与古代文言文的首次相遇,教学时应努力实现“喜相见”的感觉。教学要让学生感到舒适,并愿意有效地学习文言文。作为小学阶段统编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我们在定位教学目标过程中,要本着给孩子“激发一点兴趣,读出一点韵味,揣摩一点语言”的理念,实现“守正求趣”的教学目标定位。故,《司马光》一课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跟着老师朗读课文,读正确生字,会写“登”字,知道古文词句间的停顿,能够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结合课文注释,知道文章的大致意思;了解文言文之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司马光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遇急事应冷静沉着、机智勇敢。
而这样的教学目标若完成后,我们发现,课文后面的习题也全都能够解答了:
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图1统编教材第24课《司马光》课后习题
三、文言文《司马光》教学目标达成对策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对策
本课教学,作为文言文启蒙课,求易求浅是我们推进教学的主要原则。在围绕“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跟着老师朗读课文,读正确生字,会写“登”字,知道古文词句间的停顿)的实现过程,本课采取正统的板块式教学。第一板块,读正确文章;第二板块,读好节奏;第三板块,读懂大意;第四板块,熟读成诵。
在第一板块“读正确文章”的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体现正规化的字词学习过程,另一方面要充分创新形式,让学习的过程更富有情趣。笔者建议在板块式教学中寻求趣味性,我们的教学对,如下:
1.动画课件趣习字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时,利用课件,把要求会读会写的字注上拼音:庭、登、跌、众、弃、持、瓮,这既是贴合教材编排的特点,又是降低学生认读难度所需。由于文言文课文的生字是相对独立的,教学时,若按常规的一个生字一个生字投影并认读,这个过程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我们创新形式,依托随文习字理念,让生字回归文本,在文本中学习生字,设置了有趣的课件效果,如下图所示:认读生字、多音字时,课件中的古卡通人物以动画的形式移动到相应的生字下面,形成“仰望”生字的感觉,学生看着这样的画面,顿觉新鲜有趣。教学时,我们也要注意辨析“没”作为多音字在本文中的读音。
接着,我们利用多媒体微课,让学生趣学写字。本课的“登”字,容易写错,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指导书写“登”字的微课,学生盯着大屏幕,边听边看,学习过程有趣有效;学完后,拿出《课堂作业本》,练写“登”字。
2.趣味对话学节奏
在进入第二板块“读好节奏”的教学之前,教师可设置过渡语:“前面听了这几位同学的朗读,老师也心痒难耐,想读读这篇文章。可否让我试一试。你们帮我个小忙,我在朗读的时候,哪些地方有停顿,你试着用这个符号“/”,帮我标注出来,好吗?
在学生朗读本文节奏的过程,教师要时不时与学生展开趣味对话,比如,学生朗读后,教师适当点评:“这句话的停顿特别,你愿意再读一次给我们听吗?”“汝真乃朗读模范也!”这样的学习过程,教师的理答要贴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语言是有趣有意思的,学习文言文一点也不累。
在巩固有节奏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妨来一场“师生吟诵比赛”,把朗读推向高潮。比如,这篇文言文共二句话,可以教师、学生各读一句,比赛朗读。当然,最后教师应礼让学生,以表扬激励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感与趣味性。
3.巧交文本趣背诵
笔者结合《司马光》一课的文本解读,在第四板块“熟读成诵”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托传统正规的背诵训练目的,创新背诵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背诵原来是这样容易与有趣。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样做:
师:今天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虽仅33字,但微言大义。这短短的33字,我相信咱们班一定能够背诵下来。你愿意试试吗?
将文章中的动词删去,制成课件并投影:
群儿()于庭,一儿()瓮,足()没水中。众皆()去,光()石()瓮()之,水(),儿得活。
然后又安排g学生背诵,这次只保留动词,要求背诵出其它内容:()戏(),()登(),()跌()。()弃(),()持()击()破(),()进,儿得活。
通过反复的多次背诵,学生对于文章的动词的印象更深刻了,背诵的过程极有意思,背诵也根本没有任何压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对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结合课文注释,知道文章的大致意思;了解文言文之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要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建议参考以下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或形式。
1.步步为趣学注释
为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当中的“能够结合课文注释,知道文章的大致意思”,笔者先安排学生学会看注释。我们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环节来推进,比如: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教师有感情地范读,然后约过了五秒左右),请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哪里干什么?其中有个孩子又怎么了?
这一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先闭着眼睛,然后听老师入情入境地朗读,这样的过程体验充满着趣味。
学生会回答:孩子们在庭院里玩耍,其中有一個小朋友失足掉进了水瓮里了。或者会这样回答:小朋友们在庭院里嬉戏,其中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瓮里了。
接着,第二步,教师相机引导:你是怎么知道孩子们在“庭院”中嬉戏?
第三步,你们读注释还知道了什么?
第四步,教师继续问:你们以前学哪类课文的时候还看到过注释?生:前几天学的《古诗二首》有注释。
师:是啊!小朋友们,我们学古诗的时候,学文言文都要借助注释来学习,这是学习古文的一个妙招哦。
这样帮学生概括注释的妙用与价值,学生们会学得扎实又有趣味。
2.故事接龙趣说事
前文介绍了让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学会看注释,现在我们将要达成让学生说说文章的大致意思。我们是这样建议的:
第一步,呈现课件: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请几位学生朗读。
师问:你能否想象一下,来猜一猜这句话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可以结合文章的注释。
生1:小伙伴们都跑开了,只有司马光拿看石头,把瓮砸破了,水流出来了,小孩子得救了。
教师再请一名学生回答,提示全班同学,听一听,两位同学在说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更喜欢谁的说法。
生2:一起玩的小伙伴害怕了,都跑了,只有司马光沉着冷静,他集中生智,拿起石头,把瓮砸破了,里面的水一下子流出来了,小伙伴也终于得救了。
学生分析比较。生3: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说得好,因为她说到了司马光“沉着冷静、集中生智”,能够想到办法救伙伴。所以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说得好。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文章的两句话连起来,结合课文注释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为了增加复述《司马光》这一文本故事内容的趣味性,我们建议可以进行“故事接龙”游戏。即,准备好六张描写课文内容的图片(如图3所示),让六名学生上台,分别请学生对照自己手里拿着的图片,描述相关的内容。
学生对这样的“故事接龙”非常感兴趣,一方面是他们说话的难度减低了,因为有了图片的辅助,且只要说一两句话就可以了;另一方面他们与同学相互合作完成《司马光》文言文转换成故事的表达说话练习,这个过程非常有趣。若要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可以鼓励孩子回家去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3.趣味比较辨语言
当学生通过“故事接龙”,将故事介绍完后,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如果把你说的这篇话,写下来,那大概就是二三百字的现代文了。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古文的语言与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呢?
课件呈现人教版现代文和统编教材文言文版的《司马光》。让学生辨析语言,与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区别。学生看着他们“接龙游戏”创作形成的“故事”与今天学习的课文文言文语言进行比较,发现这非常有意思,非常有成就感——居然自己讲的故事写成了这么长一篇文章了,而且还可以与文言文比较。这是一个趣味性强的认知过程。他们很容易区别现代文与文言文语言的不同之处:1)文言文字数少,语句简短;2)现代文字数多,语句较长;3)文言文一个字可以表达好几个意思,有些字比较难以理解;4)现代文通俗易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对策
在学文读文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司马光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遇急事应冷静沉着、机智勇敢。”这是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既考虑到语文学习与思维发展的相互融合,又要适当地体现一点趣味性,让孩子们在愉悦的心理氛围中学习文言文。
1.思维导图明理趣
在落实第三板块“读懂大意”这一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感受聪明的司马光这一人物形象。比如教师设置问题情境:
“对了,一般情况下,有人掉水里了(课件出示:救落水之人),通常的救人方法是怎么样的?
生:找绳子,把人拉上来。
生:快去找大人帮忙,把人捞上来。
师:也就是说,把人从水里——救出来,让“人”离开“水”对吧?课件呈现思维导图:人离水。赞同否?那你倒说说看,司马光救人,救落水之人的方法有什么不一呢?
生:司马光是拿石头把瓮砸破,让水流出来,然后救了人。
师概括:也就是说,让瓮里的水流出来,就是让水离开人,对吧?呈现思维导图(图4):水离人。
师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相互对话,学生积极思考,依托思维导图,感受到了动脑思考的乐趣。
2.学说文言趣填空
在前文介绍的文言文具有“语句短小、字义难懂、字少、文字精炼、微言大义”等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建议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感受司马光人物形象(聪明、机智、冷静、勇敢”特点结合起来设计趣味教学。比如:
师:我们能不能学习用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用简练的字词,来赞扬下司马光呢?
课件呈现:众闻之,赞日:“光真()也!”
让学生根据对司马光的认识,然后填写一个字或一个词。
学生填写“智慧、勇敢”均可以取核心字“智、慧、勇”,倘若学生填写的是“冷静”或“沉着”则必须填写完整的词语,否则意思就不通顺了。
学生在这样趣用语言、玩转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深刻了解到了文言文语言的特点,充分感受到了司马光聪明、机智、冷静、勇敢的人物特点,这也恰好体现着语言实践运用的语文要素的训练。
3.适当引用趣拓展
用微课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技术来介绍《宋史·司马光传》中小时候的司马光:“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为了更好地了解司马光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从小有着向名人学习的意识,我们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微课的形式,来介绍司马光。一是读读《宋史·司马光传》中“光生七岁……”这部分内容;二是适当地进行翻译,让学生明白大概的意思;三是介绍司马光的历史成就一一他主持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一過程的设计与教学,不要深入展开,点到为止,激发学生学习名人,了解人物即可。但教学的形式要生动活泼,或微课,或电视视频,或图文,总之,体现一点的趣味性。
三、首篇文言文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首篇文言文教学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孩子们初学文言文的兴趣与积极性。我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形式与内容要吻合。尽管上文详细介绍了以各类趣味性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读对、读好、读懂文言文,但无论形式是多么丰富有趣,其一定要为内容服务。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氛围应沉稳为主,适度活泼,切忌课堂语言过于随意。我们建议在评价学生时,多以浅易的文言文为主,诸如“汝子可教矣”“你乃本班之神童也!”“你的回答,妙也!”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的领读与范读。初识文言文,学生难免会在朗读过程中遇到难处,教师要不断地引导“请听我读……”“请你跟我读……”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把文章读好,读出节奏。
第三,要把握好经典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也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课堂上使用的课件,画面要古朴,可以综合考虑或运用书法、国画等文化艺术元素形式来烘托文言文的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统编教材首篇文言文,《司马光》的教学,要定位于“守正”的核心导向中来,教学时务必要教会学生读正确文言文,读好节奏,读懂大意,能够熟读成诵。在此核心目标上,引入一些有趣味性的设计与环节,让三年级的学生在文言启蒙课上,有更多的投入与期待,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基。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在论述过程中若存力有不逮的地方,还请读者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