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在指导,巧在授法

2019-09-10王春菲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3期
关键词:优化设计策略研究阅读教学

王春菲

摘要: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以教师的分析和经验作为学生的阅读实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和感知,提升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基于“重在指导,巧在授法”简要探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优化设计

引言: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文本就是一株大树,那根系就像从文本中挖掘出的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价值的东西,它是学生学习语文有价值的东西。它是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依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各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挖掘文本价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教育者应该摒弃浮华的“招式”,踏踏实实,寻根求源,紧握文本,深化阅读。

一、寻阅读之根——聚焦文题

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忽视文题的作用。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学生接触文章的“窗户”,老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在文题上琢磨,抓住题眼,挖掘文题的语用价值,是深入文本的首要渠道。

(一)聚焦文题, 透视文本大意

文题总是一篇文章的浓缩,从文题可以窥见文章的大意,阅读文本教师可从文题入手,在根源处引发阅读的兴趣,并透过“题眼”概括文本大意,达到阅读教学的初步目的。

人教版第十册《地震中的父与子》,“地震中”这个词眼不仅告诉了大家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父与子”揭示了主人公和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初探文本,导入文题,引导学生反复读:“请你读读题目,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地震后的废墟。

生2:我读懂了这个故事围绕着一个父亲和一个孩子的故事。

……

尽管是初步接触文本,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了文题,了解文本大意,为深入阅读探索文本妙处开辟了渠道。

引导学生就文题谈认识,可以跳出文题提问题,可以推敲文题中的重点词语,可以了解文题中的引用语,可以说自己预习时的理解,也可以说说自己的疑惑等等,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既了解学生的初探文本的情况,又为下一步的深入文本指明方向。

(二)聚焦文题, 梳理文本脉络

毫无疑问,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文意把握、要点概括能力,即分析概括能力,也就是对文本脉络梳理的能力。在文题上挖掘阅读训练点,引导学生梳理脉络有利于深入阅读文本。

比如教学《童年的发现》,在初读文本后,重聚文题: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学生抓住“发现什么”“怎样发现”的文本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培养抽象思维,起到“把书读薄”的作用。中、高年段教材编排了不少相应的阅读训练。如《将相和》,引导学生聚焦文题的“和”后提出:课文讲述的是谁和谁和好的故事?”(聚焦文章主要人物)这两人为什么不和?后来为什么和好?(探索文本梗概)。

在明晰的教学主线框架内寻找,创设有价值的思维增长点,切入丰厚的语文训练,这样的文本阅读才具有真意义。聚焦文题是辅助梳理文本脉络、建构文本阅读框架的有效方法。

二、溯阅读之源——细赏文本

课堂的根脉应扎在文本里,扎进语言文字中,教师解读好文本是实施成功教学的前提,是基础;教师解读好文本才能算把握了语文课堂的根脉。

(一)朗读体悟,传导情感体验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视重点词句的教学,要不断引领学生对此进行重复品读,让他们可以领悟文章的情感。學生通过不断反复的品读,就可以被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在脑海里重现文章的情节,对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有更深的理解。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促使学生阅读效果的提升。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后,还需要进一步促使其情感得到升华,要基于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自己的认知来分析文章,这样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揭示特殊矛盾,细赏文本妙处

文本中的矛盾,就是个性,就是差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文本,精心设计“矛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矛盾”,品味文本的妙处。

《窃读记》一文,以“自语式”的内心独白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比如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我抓住人物内心矛盾描写进行品析——

师:让我们再次走入林海音的心灵世界,你听到她内心真实的声音是什么?(大些!再大些!)

师:内心的高兴你会怎样做?(跳起来、叫出声来)她怎么做的?圈出来,读一读。你找到的是:“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

师:作者心里明明喜欢下雨天,表面上却还要作出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这种感觉很复杂啊!

在文本细读中,抓住文本语言的矛盾处、逆情悖理和貌似无疑处设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得到进一步的感悟和体验。

三、求阅读之质——延展文思

必要的,恰当的语文知识,是学生细读文本的有力理论武器。显然,语文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直觉能力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独具慧眼”的语文敏感力。

《桥》一课的阅读教学,我利用课后的学习提示——“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很多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将课堂焦点迅速集中到了“作者是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这种感觉的呢?作者用了哪些表达发式呢”这一极具语文特质的教学内容上来。对于“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一句,渗透的是“一词就是一句,短促的语句表达出一种急促、紧张、强有力的文气”这一语文知识;对于“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一句,则强调了“渐强语势表现水势越来越大”的语文知识,而“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一句,以及由此串连起来的其他三个类似的语句,则暗示了“反讽”这一语文知识,就是“用美好来写洪魔的恐怖。”

 对于这些偏于理性和抽象的语文知识,我并没有采用那种“下定义、举例子”的知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去掌握,而是巧妙地、熨帖地将上述渗透融入到情景的还原想象和文字的感情上朗读上。正是这样基于感性又回归感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借助语文知识这一理论武器,扎实而生动地领会了文本在表达方式上的秘妙。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强调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教师应在树立“重在指导,巧在授法”的观念上重视学生阅读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阅读教学中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文本秘妙,既要引导学生知其然,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适时适度地知其所以然,巧妙授课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从而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镜中.《“教课文”到“教阅读”》.《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方斐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

[3]谢锡金、吴惟粤.《中国语文新课程研究及校本教学优秀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猜你喜欢

优化设计策略研究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基于simulation的医用升降椅参数化设计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