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居民营养膳食结构研究
2019-09-10木其尔李辉尚赵祯孔凡华崔亚娟刘国杰李东
木其尔 李辉尚 赵祯 孔凡华 崔亚娟 刘国杰 李东
摘 要:为了解并掌握北京市居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饮食习惯及不同来源食物食用率,项目组以抽样入户访问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8.5%的居民日常主食以大米及制品为主,14岁以下青少年对各种主食的食用频率均高于平均水平;食用率较高的蔬菜为西红柿(92.4%),茄子的进食频率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显著差异,其余26种蔬菜在各年龄段群组之间的进食频率均无显著差异;水果类食品中苹果食用率为92.0%,高于其他水果,其次西瓜和香蕉食用率分别为80.7%和77.1%,即说明这3种水果是居民日常食用的主要选择对象。
关键词:北京市;膳食结构;食用频率
膳食不合理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仅正影响着国民的健康,而且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发展[1-10]。因此,开展居民营养膳食结构研究,为研究区域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对粮食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现实意义。本次项目组在全市16个区县范围内开展居民饮食行为及膳食结构调查工作,通过抽样入户访问的方式对居民饮食习惯及总体食物消费量进行调查,分析2016年北京市居民的饮食习惯,包括摄入食物的种类及分量,以了解首都居民营养膳食结构,掌握各年龄段人群对各类食品消费的基础数据,为首都居民合理膳食提供科学建议。
1 试验样本与方法
1.1 试验样本
访问对象为在北京市居住1年及以上的6周岁以上的普通居民,通过总体食物频率问卷(包括11类129种食物)、获取食物消费量相关资料,同时对食品安全意识、基本健康状况、3d家庭用餐人数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当受访者因年龄太小或有生理/认知交流障碍而不能有效回答问题时,他们的主要抚养者或其他了解真实情况的家庭成员可帮助其提供信息。
1.2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饮食习惯及每种食物的摄入频率,包括主食、蔬菜、肉类等11类共129种食物。连续记录3d进食情况,每个调查对象回顾连续3d内(每天24h)所摄入的所有食物的种类及数量、进食地点以及食物的制作地点。对于大部人来讲,周末休息日与工作日的生活规律不同,饮食习惯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本部分的连续3d必须包括至少1d休息日。
1.3 访问质量控制
实地执行质量控制经多道监督、审卷复核程序确保问卷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试访问、督导和访员培训、模拟访问、陪访制度、问卷三审制、问卷复核、录入自动查错、分析查错等步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4 数据处理
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有效问卷数据,经过逻辑查错形成最终SPSS格式的数据库,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样本结果
本次调查成功样本量3 369个,其中3 052个样本是1户家庭中的第1个受访者,剩余317个样本是1户家庭中的第2、3个受访者。
2.2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男性样本占44.4%、女性样本占55.5%。参考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对年龄的分段标准及生理特性将调查对象划分为4个年龄段:6~19岁青少年占7.8%、20~34岁的青年群体占36.4%、35~49岁的中年群体占29.5%、5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则有26.2%。因19岁以下少年与青年之间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在本研究中,将该年龄段再分为6~14岁年龄段与15~19岁年龄段2组群体分别分析。
2.3 主食的饮食习惯及消费量
被调查的10种主食中,进食较频繁最高的主食是大米及制品(米饭、米粉),几乎每天都会进食1次以上(表1)。不同年龄段间大米及制品(米饭、米粉)和小麦面粉及制品(馒头、面条)的进食频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2)。除小麦面粉及制品(馒头、面條)外,6~14岁以下青少年对各种主食的食用频率均高于平均水平。此外,大米及制品(米饭、米粉)和土豆的进食频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
2.4 蔬菜类的饮食习惯及消费量
食用率较高的蔬菜为西红柿(92.4%),其次是黄瓜(90.6%)及茄子(87.5%)。仅有4种蔬菜的每次食用量是女性大于男性,说明在蔬菜类的饮食习惯上,女性更喜欢少量多次,男性则偏好多量少次(表3)。
各年龄段群组之间大部分蔬菜的进食频率无显著差异,进食频率最高的3种蔬菜为大葱、西红柿及黄瓜,而茄子的进食频率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显著差异(表4)。
2.5 水果类的饮食习惯及消费量
在食用频率方面,苹果超出其他水果。共有13种水果女性吃的频率高于男性(表5)。表6显示,不同年龄段在苹果和香蕉的食用频率上均无显著差异,但在西瓜的食用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2<0.05)。
3 结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从追求温饱向营养健康转变。应了解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及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营养目标,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居民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纪桂元,洪晓敏,蒋琦,等.膳食模式与健康[J].华南预防医学,2018,44(2):191-194.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68-284.
[3]中国营养学会.食物与健康-科学证据共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82-399.
[4]陈晓凡,等.从全球疾病负担看中国DRIs:挑战、证据与思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0):1162-1171.
[5]李园,施小明,侯培森,等.膳食、营养与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的科学证据[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5):459-462.
[6]陈春明,等.中国慢性病控制中膳食关键因素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9):739-743.
[7]王志宏,等.经济收入水平对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及膳食结构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8(1):62-64.
[8]Nanri A,et al.Reproducibility and validity of dietary patterns assessed by a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used in the 5-year follow-up survey of the Japan Public Health Center-Based Prospective Study[J].J Epidemiol,2012,22(3):205-215.
[9]王涛,吕昌河.基于合理膳食结构的人均食物需求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5):273-277.
[10]高晶,唐增.基于食物当量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变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8,24(2):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