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课本素材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2019-09-10罗燕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0期
关键词:文化教育小学数学

罗燕

摘要:小学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资源,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挖掘蕴含在课本中的丰富资源,然后将数学文化教育逐渐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本文从节前语到习题设计以及数学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等方面逐渐展开论述,为挖掘课本素材,渗透数学文化教育提供几点有效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本素材  文化教育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其中包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以及数学自身的魅力。在小学数学中,学生由于刚接触数学不久,对数学的文化和内涵并不能了解得清楚,经常会认为数学就是简单枯燥的符号或者法则定理的运算等,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尤为重要。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数学的文化价值逐步变成了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利用节前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节前语是指在讲解课程主要知识前,教师根据所教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的引导话语,起到纲领的作用。节前语为学生学习提供实际的背景,或者是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入新的知识,也可以利用图片或者实际案例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有效地利用节前语来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教材。可见,在节前语中渗透数学的思想,能够体现数学的文化精神。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对图形的认识”相关知识内容时,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图形,并且让学生认识图形,那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迷茫的感觉,学生也不能够明白图形的意义和区别图形的方法。这时候,教师需要在这节课程开始之前,利用节前语来向学生导入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的一些特质。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生活中同学们发现过有哪些生活物品是由4条线组成的呢?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相框、电视等图片,让学生寻找这些图片中物品的共同之处。除了用语言来向同学提问关于本节课的相关内容之外,教师也可以展开故事,或者以小对话的形式来说明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讲解图形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更加理解课本中的内容。

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节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年、月、日。一年有12个月份,每个月份的天数也不一样,让年龄小的孩子直接记忆这些会显得很生硬,所以教师可以在节前语阶段带领学生进行一些了解,给同学们一个缓冲的过程。比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知道哪些节日,这些节日的具体时间是几月几日。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时间点入手,逐渐渗透到一整年的月份和天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关于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地挖掘课本素材,节前语不能脱离课本素材,更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二、利用习题设计,展示数学解题思维过程

数学的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还处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阶段,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教师需要挖掘课本素材,然后利用习题设计来展示数学的解题思路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并且喜欢上数学。在讲解数学课堂主要知识之后,根据例题或者是课后习题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问题情境将现实性和趣味性相融合,不仅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贴合生活实际,情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解题过程。

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节中,主要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在习题中有这样两个问题: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童话选》,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然后让同学们来计算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并且哪一本书更贵,贵多少钱。这样两个问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类习题,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设置问题情境。例如,某一位同学,陪妈妈去超市里面买菜,芹菜1.35元一斤,韭菜2.25元一斤,针对以上条件,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进行小数的加减法呢?让学生来提出问题,并让他们来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让他们反向理解数学的解题思维过程,并且能够快速记住小数加减法的注意事项。

又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节中,学生们要学习的是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教师单独地讲解扇形统计图的好处以及统计图制作过程,并不能够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统计图的实际应用。所以,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习题设计,带领学生从问题的提出过渡到数据的整理,最后经过扇形统计图的制作,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如教师向学生提出班级内部男生、女生在总人数上的比例。同学们需要自己来计算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然后自己绘制扇形统计图。通过绘制,学生能够深切地明白统计图对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带来的便利,同时能够清楚地明白数学的解题思路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然后开始计算或者统计数據。这样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文化美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喜爱数学。

三、利用阅读材料,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文化的魅力

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有一些关于数学知识和数学历史的阅读材料,深刻挖掘这些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同时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让他们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例如,四年级下册中的《数学广角》里面就讲到《鸡兔同笼》的故事,这是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材料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到:在很多年之前,就有学者对于数学问题产生过这样的思考,而现在的同学们更应该努力学习数学,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魅力。在六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中有关于绿色出行的阅读材料和习题,这样的阅读材料和习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美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让同学们理解到数学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解答课本上的习题,而且更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此外,在挖掘课本素材的时候,不仅要对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而且应该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以及课堂实际,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讲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结合课本,然后根据课本内容和自身所积累的数学知识向学生们讲解关于数学的历史小故事等,或者收集一些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内涵文化,提升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由于小学生识字不多,并且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小学的数学课本大多是以图画的形式来展示的,这样虽然方便了学生理解,但是容易使课本没有深度。而教师结合课本,充分挖掘课本素材,通过课本提供的画面和语言进行编辑和加工,从而形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数学小故事,在故事中穿插着数学问题,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接受。由于教师的文化层次较高,在课本讲解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一些关于数学的文化知识,能够让数学课堂更加充满魅力。

总之,课本素材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也是经过严密编撰,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用品。教师想要教好数学,必须要让学生爱上数学才行。数学课本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需要教师对素材进行挖掘,这样才能够展示出数学课本素材的内涵,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挖掘课本素材,渗透数学文化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康立青.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1):252.

[2]曹庆花,闫洪恩.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数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9(15):146.

[3]陈珍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与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9(06):70.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文化教育小学数学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对策探析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