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营养餐”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9-10王维记
王维记
摘 要:对于我国小学具有的中能作用而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教书育人的机构,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宗旨、内外环境等,对小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农村小学“营养餐”问题及对策,展开详细的分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积极的动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营养餐”;问题;对策
引言:对于“营养餐”而言,与农村小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质量具有密切的联系,也是生活教育的重要作成部分之一。农村小学生通过“营养餐”的供给,不仅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还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学校各项教育课程以及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农村小学结合营养餐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现状
我国对农村小学“营养餐”情况的改善计划已经开展了很多年,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其中,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营养餐”的质量以及背后蕴含的教育意义。根据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很多农村小学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学生“营养餐”至今管理不科学、监督与评价制度不完善、“营养餐”的安全与营养不合理、缺乏深入挖掘“营养餐”背后蕴藏教育价值的意识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影响我国农村小学“营养餐”质量的因素。与此同时,很多农村小学的学生在应参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和浪费情况,严重说明了农村小学生对学校提供的“营养餐”不满意,也表明了学生对营养知识严重缺乏、偏食、挑食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此以往如果得不到结局,必然影响农村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和思想发育。
二、农村小学结合营养餐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对策
目前,对于我国农村小学而言,“营养餐”已经成为农村小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存在的问题也是农村小学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将教育活动和“营养餐”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是我国农村小学现如今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经过了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后发现,解决我国农村小学“营养餐”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将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对于改善农村学生营养水平而言,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不仅能够使农村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能力,而且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使小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思想素质也得到升华。因此,应该将“营养餐”工作列入农村小学的工作计划之中,将“营养餐”具有的功能发挥出来。
(二)充分挖掘营养餐里的德育资源
在开展“营养餐”工作的过程中,要从每一个工作环节入手,将其中蕴含的对小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启迪作用、陶冶作用的因素挖掘出来,比如,感激食堂阿姨辛苦劳作的感恩教育、吃完饭主动收拾垃圾的劳动教育、定时吃饭的习惯养成教育等。
(三)以营养餐为中介,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老师具有的教育观念以及言谈举止,对实际的教育水平以及小学生的举止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老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规范的言行举止,使学生以此为目标,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规范。根据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小学老师应该以“营养餐”为桥梁,沟通、连接各种教育形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该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将学生礼仪养成教育和就餐习惯教育滲透在“营养餐”的前、中、后各个环节,并且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第二,加大提升学生具备的营养学专业知识,经常开展健康教育和营养教育相关的课程和活动。第三,在农村小学每个学期中,来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以“营养餐”为主题的班会。比如,开展以三讲教育班会(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三爱教育(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三节教育(节粮、节水、节电)为主题的班会,使小学生具备较高的营养知识的同时,逐渐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1]。
(四)用活学校食堂,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根据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小学要想将“营养餐”具有的表层作用和内在价值充分发挥、挖掘出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校要在食堂内建立多元、丰富的教育气氛,比如,张贴和绘制与卫生营养、感恩教育、讲究卫生、节水节电、节约粮食等相关的标语和文化墙。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营养餐”的分发、餐具的洗刷、食堂卫生的打扫等环节,与此同时,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帮助食堂阿姨摘菜、洗菜,进行简单的菜肴制作等,这些行为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2]。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以上针对我国农村小学“营养餐”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办法,展开的详细分析,我们能够明确的了解,以学生日常的“营养餐”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校极其珍贵的教学与资源。因此,应该加大深入挖掘“营养餐”具有的教育价值,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孔玲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问题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闻世界,2018,(7):56-58.
[2]廖曦.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7,(13):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