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制度自信实践性

2019-09-10张晨影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关键词:导言制度自信实践性

张晨影

摘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中,马克思就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也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对于彻底的德国革命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才能达到制度的革新与前进。也说明了真正的有自信的制度,必须是以实践为基础才能够称作为真正有自信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从《<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视角出发,无异于是真正称为有自信的制度。

关键词: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制度自信;实践性

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中马克思对于制度立足于实践的阐释

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中,马克思一开始就提出反宗教的根据,明确指出并不是宗教创造的人,而是“人创造了宗教”。宗教世界只是对现实苦难的虚幻寄托,“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这也就表明,有精神活力的制度必然是立足于实践,不是仅仅以虚无缥缈的虚幻花朵去麻痹人。通过对宗教的批判指出“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的真理”,于是,对“天国的批判”要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要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为之后哲学批判和实践批判奠定了基础,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哲学批判的同时,马克思指出德国的制度是多么的卑劣,统治者们将他们自己视为是“特予恩准的存在物”,这样以唯心主义出发的制度又和以虚无缥缈去欺骗人的宗教有何不同呢?所以,他们只能是想象他们的制度有自信。哲学批判又为之后的实践批判铲除了障碍,德国专注于思辨法哲学的批判,但这个课题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实践。并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使命,提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也就是说,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必须有机结合,两者缺一不可,而精神力量想要转化为物质力量就必须以实践作为中介和桥梁。只有这样,以实践作为强有力的载体,物质力量才能用物质力量得以摧毁。如果没有积极进行实际斗争,就只能和“染上基督病症”的偶像崇拜者一样,只能对自己的现状发出凄惨的哀嚎,还满怀着希望一切都会变好,其实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自己麻痹自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立足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作为精神力量始终以实践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奠定牢固的实践基础。这种精神力量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信任,回到实践中,物质力量就必然形成了。梳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就不难发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称的上是真正有自信的制度,就是因为始终立足于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体可以将之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了起来。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并逐渐形成。从“以苏为鉴”并结合自身实际到现在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始终贯穿着以实践为立足点,彰显了东方大国社会主义国家高度的制度自信。从第一阶段来看,在1948年中央九月会议上,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主张就被历经了中华民族在革命磨难中与工农大众始终在一起的毛泽东提出。并在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对人民民主专政做了具体论述。1949年9月29日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在接下来的五四宪法,它是以之前1949年的实践成果共同纲领作为基础,同时又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发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所取得的胜利果实进一步巩固,并为新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这样坚实的制度保障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起来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阶段形成过程,虽然借鉴的是苏联模式,但始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深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也为中华民族共和国的制度指明的方向,那就是以实践为基础,以人民为主体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前,斯大林逝世之后,毛泽东就察觉到了以苏联为主要借鉴的模式下掩蔽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这一些列毛泽东的著作都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道路上,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实践为基础,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真正做到不唯心、不唯上、只唯实。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作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科学论断,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带上了新的道路。而后在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挖掘改革的深度,改革不再仅仅只是在体制层面,而是不断深入到基本制度的层面上。在此之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不断地扩宽了改革的广度,不再只是局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某个领域,而是不断突破边缘,拓展到各个领域。在当今,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破除发展的壁垒和障碍,源源不断地激发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了我国始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始终立足于实践,为坚定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从共产党诞生之际,实践都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和发展的动力,以实践作为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沟通、相转化的环节。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发展的正路与光明大道,这无异于是真正有自信的制度。

三、結语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为何习近平总书记能够如此底气十足,基于《<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马克思对真正有自信的制度是立足于实践的阐述,反观我们当今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这一灵魂,坚持这样的精神根基。实践是制度之源,制度自信是奋斗出来的。实干兴邦造就了今天的制度自信,我们有资格和理由说我们的制度是真正能称为有自信的制度,我们也必须有信心和决心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这条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82页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猜你喜欢

导言制度自信实践性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实践性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论教学中的导言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
“导言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分析
序言、导言、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