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看待火爆的专注力训练

2019-09-10李清早吴玲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1期
关键词:成人注意力误区

李清早 吴玲

摘要:作为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专注力不仅是个体获得良好发展的“营养剂”,也是他们与外界交往的“输送带”。而急切的价值索讨,使不少人在专注力训练问题上,因为盲目追捧陷入种种误区。论文从内涵外延、物质条件、思维定式和实践模式等层面进行探究,希望帮助人们走出认识误区,提高幼儿注意品质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专注力幼儿培养误区

时下,在我国儿童培训市场中,“专注力训练”作为潜能开发项目,受到不少家长追捧。但是,他们常常只关注怎么做却忽视了为什么要做:由于思想模糊,行为陷入误区。与此相关,目前学界忽视基础研究,埋头于回应怎么做的技术和经验总结。面对上述形势,我们深感忧虑,希望盲目追捧中的人们保持理性。本文以幼儿专注力训练为例,尝试分析问题的由来与误区的所在。

一、概念界定层面的误区

“概念界定层面的误区”,既包括相关概念自身含义方面的模糊,也包括相关概念界线方面的不清,主要是指人们对专注与注意关系、专注力的属性和价值等方面的种种误区。

关于专注力的解读及其培养,直接与注意和注意力的解读及其培养有关。通过检索,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心理学教科书在认知心理或联系实际部分都要涉及这一问题,人们常常是将专注力与注意力等而同之使用的。我们认为,这种状况不仅模糊了专注和注意、专注力和注意力之间的应有界线,也无形中强调了专注力概念的正面价值,是诸多误解的源头。其实,专注与注意、专注力与注意力既有“同”也有“异”,它们都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如果说注意是主体的定向集中反射的话,专注则是主体的定向的唯一反射;如果说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一定的人或物的能力,专注力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充分指向并集中于“当时应当”指向与集中的唯一对象的有意注意能力。这说明,专注力与注意力,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可见,关于“专注”,包括更为广泛的“注意”研究,一般公众因不够了解盲目跟风,专业研究则因欠账过多回应粗浅。我们认为,重结果、轻过程是成人世界的普遍倾向,幼儿教育也难免沦入“结果论”的窠臼——静态的结果导向与动态的方式导向是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分水岭。有意无意地模糊专注与注意、专注力与注意力的内涵外延,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思想误解和行为偏颇。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专注力是否天然具有正面价值是需要并值得反思的。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稳定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任何事物都会“过犹不及”——幼儿专注的时间既不宜过长也不宜过强,不恰当的专注力训练无异于“拔苗助长”。

二、条件设置层面的误区

物质条件是幼儿发展的外部支持环境,成人试图创造适宜幼儿专注力发展的环境。这里的问题是,成人自认为物质条件的设置越繁杂越有益——这是当代社会常常患有的“再苦也不苦孩子”的“以为幼儿提供其成长发展不需要的多余条件为特征的‘富贵病’”。显然,在物质缺乏的时代,人们主要关注获取更多物质以解“无米之炊”的问题;在物质丰裕的当下,人们应当主要关注物质泛滥以解“营养过剩”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不少家庭和幼儿园的行为倾向判断,物质设置层面的误区主要是“物质过剩”和“乱作为”。

第一,“物质过剩”:环境中材料投入过多。以幼儿园环境为例,突出表现为装扮材料和操作材料投入得过多。在装扮材料方面,常出现的情况是装饰物过多,色彩搭配五花八门。本以为如此这般会吸引孩子,殊不知这样容易引起幼儿视觉的干扰,反而使注意力分散。操作材料方面,常出现的情况是玩具的种类繁多并趋向高档。其实,玩具并不是越高档越好,而智能产品由于画面翻阅过快也使幼儿专注力难以持久。

第二,“乱作为”:环境的呈现非常态化。以幼儿园环境为例,突出表现为家长们总希望通过对环境改造提升孩子专注力。例如,好多家长刻意为孩子创设安静的环境。于是,本该孩子适应的简单自然的环境,被父母刻意改变,变得非常态化。再如,家长特意创造出各种复杂甚至特异的环境,包括有父母有意制造噪音或让孩子在喧闹中“工作”,美其名曰训练孩子专心致志。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家长想帮助孩子规避外界干扰,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以是否需要为前提;成人也不可刻意人为,因为,无论幼儿专注力是否提升,结果大多事与愿违。

三、思维惯性层面的误区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中的信息不是用“铅笔书写”可随意擦掉的,而是用“刀剑打印”难以抹杀的。所以,成人的思维惯性必然会强化原有偏见。在专注力训练上,成人的偏见主要体现在年龄、性别和兴趣等方面。对此,我们应当有所了解,承认个体差异,适时适当指导。

第一,成人中存在把专注力与年龄关系简单化的倾向。在这些人眼中,儿童专注力差不怕,将来“船到桥头自然直”。这种偏见,可能使成人忽视小孩时的问题苗头;也可能使成人夸大较大儿童的小问题。有经验的师长知道,一方面,就群体共性而言,人的身心成熟与专注力发展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就个体差异而言,绝不能说年龄与专注力水平一直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年龄越大,不见得专注力就越好。就前者来说,专注力常模可有所参照,对低于常模的儿童,应当探讨原因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就后者来说,常模只是群体样本,不等于孩子到某年龄就会自动达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差异极大。

第二,成人中存在着对专注力的性别成见。很多人持有性别偏见,儿童的性别,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成人的成龙、成风的培养目标及其教养态度:在不少人眼中,男孩天生好动调皮,专注力差是可以原谅的,而女孩的专注力要比男孩好。这种看法,既可能使人轻视小男孩的相关问题,也可能使人夸大男孩相关问题而忽略女孩的相关问题。富有经验的师长知道,男孩大都是“多动的分心”,女孩大都是“安静的分心”;不多动的乖孩子同样存在分心的可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第三,成人中存在着把专注力和兴趣关系唯一化的倾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兴趣是专注力的重要表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两种极端”:一是部分成人利用好奇心培养孩子专注力,甚至把本应有“理”的内容“置之不理”;二是更多成人无视幼儿兴趣,他们声明“不能由着孩子性子”。这种倾向,某种程度上存有忽视兴趣的缺失,这是把儿童兴趣与专注力关系唯一化导致的选择误区。富有经验的师长知道,在注意培养上,既不能对兴趣视而不见,也不能简单“由着孩子”,而要考慮各种情况“辨证施治”。

四、培养模式层面的误区

这里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幼儿园、托儿所等专业的公共性幼教机构说的。也就是说,专业的幼儿教育机构也可能存在机制不畅和方法偏失。幼儿期是个体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在儿童训练中的一个最初的错误可能会成为他精神生活中无数歧变的根源。”婴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刚刚萌芽;幼儿有意注意在语言促进下还在逐步发展中,但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受到直观刺激物和兴趣左右,学前晚期专注开始出现但时间极短并容易分散。在专注力培养上,不少人受不良培养模式的影响而身陷误区。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过度、随意干预幼儿。

我们常常见到,在幼儿正专心地做某件事时,总是有成人在旁不断提醒幼儿,这就是过度干预;根本不理会幼儿的专注度,不分场合打扰孩子“工作”,这就是随意干预。成人总以“爱之名”干扰儿童,以“不成熟之名”干扰儿童,以“缺乏指导之名”干扰儿童。他们不仅认为这种干预必要,而且还总是自以为“得计”。

干预主要表现在语言与行为方面。在语言方面,很容易干预过多;成人用来作为干预工具的,最常见的是“唠叨”。例如,在家庭或园所中,成人不时督促你“不要走神”,要专心干这干那。这种时而出现的提示性语言,常常干扰孩子的专注。在行为方面,如大家都知道的中国家长的陪读现象和幼儿园中的教师看班,这种做法,一般说来有利有弊,但过度陪伴会让孩子对成人强烈依赖,久而久之,自主性差,专注力下降。所以,为了培养专注力,成人不要不停地说,不要不停地干预孩子行为;而要给孩子独处的机会,避免喧宾夺主、包揽过多。只有这样,才能让儿童专注力更好发展。

参考文獻:

【1】徐娟,吴玲.专注力开启学习的金钥匙【J】.科教导刊,2019(12)46+62.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1-226.

【3】储朝晖.中国幼儿教育忧思与行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4】贾卫红.3-6幼儿结构游戏中专注力表现的特点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5】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9.

【6】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29;178.

【7】唐芳丽.蒙台梭利儿童“秩序感”、“专注力”理论和实践的反思【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35-36.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成人注意力误区
让注意力“飞”回来
养大成人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