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指尖上的课堂”,助推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

2019-09-10杨泽利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3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培训

杨泽利

摘  要:新时代,新型农民培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战略实施的突破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遇到了各种瓶颈。信息化培育模式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其内容主要涉及“ 互联网+” 和大数据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创新应用。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让广大农民随时随地学习,本文将提出构建“指尖上的课堂”—可移动微信互助平台的实施办法。

一、引言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战略的意见》指出了当前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问题在于乡村人才较为匮乏,要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的关键要素,并通过完善新型农民培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战略实施的突破口”。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三化”同步发展全局,解决未来“谁来种田”问题做出了重大决策,抓住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根本和命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呼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

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这是由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鲜明特征决定的,要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还是一支新生力量,需要在实践中给予更多的帮扶、鼓励与培育。教育培训可以加速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手段,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文化编辑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

为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2017年开始,广东启动实施整省推进计划,在105个农业县区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前,广东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员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参训人员的年龄偏高,缺乏年轻群体;二是培训时间和内容与农户的实际需求难以有效统一,时间成本高;三是农民分散、面广,要加大培训力度、广大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必须给农民搭建更为有效、便捷、节约的学习平台。

二、构建信息化学习互助平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趋势,一是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服务,实施个性化、选择性的精准教学,为学生推荐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增加学生的适应性与选择性。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业态。新一代移动网络、云计算技术可提供无所不在的网络与无所不在的计算空间,形成虚实融合的智能社会空间。虚实融合的育人空间中,学习内容来源、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线上线下融合带来大量传统教育无法提供的新形态教育服务。三是泛在的、终身的学习形态。随着计算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逐步成熟,未来教育将实现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泛在学习的时代即将到来,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刻都可以利用智能设备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泛在学习是一种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联结、个人学习与社群学习相融合、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优势互补的融合学习形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截止2018年5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4.04亿户,其中4G用户总数达到7.46亿户。5G时代已经到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打造“互联网+”培育模式,辅助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互联网+培育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服务与供给模式,构建基于互联网+课堂新生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把技术融进教与学全要素,全过程,推进教育与学的理念重塑,建立以农民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方式,为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个性化、差别化、便捷化服务成了可能。移动信息化互助平台建设,有利于科学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各项流程,有效推进培育的进程。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率和质量。

信息化培育模式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其内容主要涉及“ 互联网+”和大数据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创新应用。

三、“指尖上的课堂”—可移动微信互助平台构建方案

(一)关于“指尖上的课堂”——可移动微信互助平台

“指尖上的课堂”,是指可以为任何人随时随地提供学习互动的信息化平台。由微信公众号+“社群”软件结合构成。它既是课堂又是论坛社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要动动手中智能手机,即可学习交流。

课堂平台的建设目的是使农民便捷地获取培训资讯、学习实用易懂的知识、反馈个人需求与意见,具体体现在以下4方面。1、打造系统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机制。2、建立全面的农科教大数据资源库。3、推动交互的教学与资讯服务平台。4、农民教育培训与农民发展研究的互动机制。建设原则以实用性、便捷性为原则。

作用在于:1、构建互联网+课程共享平台,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共享,实现课程的动态集成、按需服务。是一个巨大的存储库,可以存储的资源无限化,资料的储存也可以做到永久化。2、构建精准化、情境化、个性化、参与式、泛在式的深度学习新常态;打破学习边界,全面支撐移动学习、碎片学习、场馆学习、工作场景学习等泛在化学习,便捷有效。3、为参与学习者提供了互动平台,具有信息公布、文件交流、信件讨论、交互讨论。节约、高效和共享。4、人们之间的交流打破了空间、时间限制。参与人可处于一个平等位置与其他人进行任何问题的探讨。具有及时、快捷、方便因素,无论何时何时,只要有网络,所有的交流都可以随时进行。

(二)具体实施:设置如下版块:

1、成员管理(专家与学员):主要包括学员库、专家库。学员库整合了历年来参加学校培训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员详细信息,如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行业方向、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常驻地址、联系方式、参加过的培训班等信息。学员库的数字资源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分析和管理,新型职业农民也可通过服务平台检索到个人参加过的培训信息。专家库整合了历年来被聘任为培训基地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专业特长和联系方式,专家源自全国涉农领域的大学教师、科研专家、农技人员、土专家等。新型职业农民可通过服务平台查询到感兴趣领域的行业专家。

2、教学资源库:整合了培训基地历年来教师的PPT、音视频等精品课件,新型职业农民可通过个人参加过的培训班入口点击获取教学资源,也可在教学资源库中通过关键词检索相关课件。而大数据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应用,即通过农民使用信息化平台所形成的数据支撑,挖掘农民的政策需求、科技需求和培训需求,为农民设计合理化、个性化的培育途径。

3、问卷数据库:针对每年参加培训班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详尽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资源,问卷内容涉及新型职业农民基本信息、生产情况、经营情况、培训经历及意愿等方面,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行为、需求分析,为理论、政策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基础。

4、三农专题:用于发布三农方面的各类最新信息、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新政策等。

5、商城:用于发布各自产品信息,广大销路。

6、资源对接:用于打通产销通道。

7、活动宣传:用于发布培训班各类活动信息,广大影响面。

8、互动频道:用于专家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

还可以设置其他辅助版块,如:邮件发送、短信发送、档案管理、信息发布、人才招聘等等。

(三)保障与管理

1、实施的院校或培训机构取得政府专项資金。支持平台建设。

2、实施院校与培训机构组建专门技术与操作团队,负责日常管理和宣传。

结语:

“指尖上的课堂”—可移动微信互助平台的搭建实施,解决农民自主学习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一个院校、专家、学员、社区、家庭五位一体的培训学习平台。广大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分享,有助于建立“学习型农民家庭”和学习型群体。最后实现三种效果:(1)想学习。因为有用于工作,有用于娱乐,有用于沟通。(2)可学习。能随时随地操作;能随时随地得到咨询帮助;能随时随地解决问题。(3)有收获。学到新知识、新技能;了解形势新知识新技能新趋势;解决了问题带来快乐;解决了村民、家庭矛盾,有助于和谐关系构建,这又会变成生产力,从而提高收入,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孔韬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6),80-85》)

[2]  黄河啸,彭一辉,胡为群,朱奇彪,米松华.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1):2066-2070)

[3]  张森平 搭建公众平台实施新型农民职业培养 2016第1-2期 67-68

[4]  吴俊斌:“互联网+”为农业转型升级插上有力翅膀,南方日报,2016年08月20日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