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美丽乡村故事
2019-09-10刘杨
刘杨
村前村坐落于无锡市惠山区长安街道堰新社区,是一座有着600年建村史的古村落。这里村民大都姓胡,其先祖为北宋著名理学家胡瑗。取名“村前”,隐含“村前村前,样样在前”的激励之意。村前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被誉为近现代中国乡村教育的摇篮,华夏科教文化第一村。从这里,先后走出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等近百位教育家、科学家和学者;诞生了中国第一座乡村图书馆、第一座乡村公园、第一个晴雨操场(雨雪天仍能上体育课的操场)、第一个中国留学哈佛大学数学博士以及中国物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等。光阴荏苒,历经沧桑。今天,这里依然保存有胡氏公立蒙学堂、百年钟楼等多出处明清古建筑遗存。
胡氏公立蒙学堂坐落于村前村中央,1902年由教育家胡雨人和兄长胡壹修共同创办。胡氏公立蒙学堂是现堰桥中学和村前小学的前身,也是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无锡市科普教育基地。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胡氏公学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尤其是在义务教育、分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及无锡女学等方面的探索,堪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雏形。胡氏公立蒙学堂从开办起就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堪称中国义务教育第一人。胡雨人考虑到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在胡氏公学内开设了蚕种场、小化工廠,培育蚕种,制造牙膏、汽水、肥皂等,学生学会了这些技艺后,就为以后就业服务社会打好了基础,开创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之先河。为了冲破封建束缚,胡氏公立蒙学堂还把原来女童就读的家塾扩充为公学女子部,是为无锡“女学之始”。在这种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下,胡氏公立蒙学堂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典型代表就是被誉一门三博士的胡氏三杰。胡氏三杰都是胡壹修的儿子,均留学美国。老大胡敦复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创办者、中国近代杰出教育家,曾任清华学堂第一任教务长、复旦公学教务长,立达学社和大同大学的创始人与主持人,后被母校聘为荣誉博士。老二胡明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数学博士、教育家,是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人与主持人。老三胡刚复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学习深造,获博士学位后,毅然决定回国,如同他两位兄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我国近代教育事业。他们共同传承了胡氏家族“教书育人、科技救国”的家风家训。
胡氏公立蒙学堂创建之初,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共有教室6间,老师10名,江阴籍杨孝愉三次在校任校长。胡姓子弟不论富贵贫贱都能进校学习。后来,无锡城中及周边江阴、靖江、宜兴、常熟、溧阳等地的学生也慕名而来。最多时全校有800多名学生。1937年11月,日本侵占无锡,胡氏公学大部被日寇焚毁。目前,尚存建筑面积为798平方米,内含胡雨人铜像、百年钟楼、晴雨操场、教室等。
胡雨人铜像是由国民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及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等发起集资筹建的。当时江苏境内仅有两尊铜像,一座是南京孙中山先生铜像,另一座就是胡雨人铜像。铜像正面的“胡雨人先生纪念像”八个楷篆是由吴稚晖先生亲笔书写。铜像底座上镌刻有吴稚晖、孟森、陈陶遗等历史名人的书文,以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的赞颂,十分珍贵。吴稚晖曾高度评价胡雨人先生“固非一方之士,乃天下之士也”。胡雨人先生铜像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日本侵略军破坏过一次,铜像后背被一颗手榴弹炸出一个洞。1994年,后人根据之前遗存的照片重塑了铜像。现今依然矗立在校园内的钟楼,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当属无锡现存最早的钟楼。它由胡雨人先生亲自设计,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坐北朝南,高7米,长、宽各2米,四方亭式建筑,人字顶,上端四角为立方形四角柱。下有四个对称的上圆下方的条形孔,其中悬挂一口铜钟,目前保存完好。走进蒙学堂,可以看到一个宽敞的晴雨操场。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乡村室内体育设施,有效解决了雨雪天气上体育课的困难。胡氏公立蒙学堂教室仍然保留着原貌,宽敞明亮。现在仍有一些学校组织学生来这开展暑期青少年道德讲座,沿袭着胡氏公学“诚勤”的校训传统。告诫学子们要诚信做人,真诚待人,勤奋好学,踏实做事。
胡氏公立蒙学堂是村前村的一抹亮色,而以胡雨人先生为代表的胡氏先贤更是村前村的一座文化宝库,值得我们后人认真研究、发掘、继承和发扬。美丽的村前村使无锡惠山新城拥有历史厚重感,增添了文化的深度、广度和厚度,真正形成了根脉相依的独特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