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活文本为载体的写作教学探究

2019-09-10温殿波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3期
关键词:载体写作教学探究

温殿波

摘 要:作文本身来自生活,生活为作文提供契机。实施“留心生活,关注生活”工程,从实践中多多积累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营造语文课堂的写作氛围,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接受人文熏陶。创建“作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平台,加厚文化底蕴。语文教学中以文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格气度方面的点拨。作文教学中的亲自练笔指导。

关键词:载体;写作教学;探究

1.实施“留心生活,关注生活”工程,从实践中多多积累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途径,就学生的观察习惯、关注内容、留心程度、运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反应出的情况做出客观分析、合理指导。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不是很热心,多是不闻不问,准备考学的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去了解生活,考学意识不强的同学也多以为社会生活与自己很远跟自己关系不大。反映在作文中的情况就是缺乏鲜活的事例,却少真情实感。于是“不要忽视生活,不要对生活冷漠”将成为我们对作文教学的准确定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留心生活,關注生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区分生活里的假恶丑,以积极乐观客观公允的心态关注生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悟生活。

为开展好这项研究,我们组织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了解社会各领域的新鲜事,思考生活,体悟生活,要做到文章以情动人,明确生活是写作之源;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处理好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了解应用文的写作,汲取生活的玉液琼浆,积极练笔创作。以指导学生写出“观察入微,感情真挚,感悟深刻,文采兼备的文章”为目的,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体验、感悟生活,积淀古诗文名句、对联,留心广告、歌词等来充实作文作为研究的突破口。要求学生每周练笔做到“两个一”,即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观察生活的文章和一篇感悟性较强的文章.文学积累做到“每天一个一”和“每天一个三”,即每天积累一首古诗词,由学生轮流完成,并做简单的解析;每天积累三句名言警句或三副名联或三句广告词或三句诗文名句。坚持“每周一次练讲”,讲看到的、读到的或听到的生活中的新鲜事,同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切实做到让学生主动留心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创作素材。

2.营造语文课堂的写作氛围,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作文本身要求材料充实、真实感人和文采的突显,这些都与生活实践联系佷紧,指导学生留心生活的同时,留心教材,世事留心皆学问,注意用教材的优秀范文指导学生,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同实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如诗词名篇、妙联佳对、精炼的广告词、名言警句等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创作出新的警句、对联、广告等,一方面便于积累运用,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创作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我们首要的任务。我们要及时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做出周密的规化和阶段性总结,每位研究者都要探索出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来指导学生。努力探索出一条重视引导—重观察—重感悟—理运用—动创新的行文布局的新模式,努力挖掘出一条积极观察生活、关注时事、感受生活、感悟人生的创作思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去区分生活中的假恶丑,去深入地思索生活、思考人生,在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从而促使学生创造出乐观进取的人生。

3.创建“作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平台,加厚文化底蕴。

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积累的传统文化,为文章赠色。加强“写作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沟通”的问卷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有想写好文章的意愿,却苦于不知写点什么好的困境之中,大多是借鉴优秀作文中的实力来充实自己的文章,由于缺乏真情实感,往往不如人意。切实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就必须多积累素材,汲取他人的创作经验,多观察、仔细体会,激起探究精神和写作兴趣。具体操作如下:(1)确定校本课程研究方案,本着“汇范文之萃,激起写作兴趣”的原则,去精心编制校本教材。(2)鼓励各班办月报总结研究成果。做好交流。“美文共欣赏,异义相与析”。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写出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以便体会到生活的真实,抒发出切实的感受。作文的教学,创作与生活实践一旦沟通并紧密结合起来,那么作文教学便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学生创作实现了与生活实践的沟通,作文将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有广泛的创作空间,有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的活水来补给,加之学生的真真实实的感受,加之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新事物的补给,那么作文创作便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也不会有更大的空间,现实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要建立开放性的作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作文教学的渠道,把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引到我们作文教学的这块田地里,让作文教学与作文练笔结合起来。

4.语文教学中以文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格气度方面的点拨:

近日,在给学生解析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看到了杜甫写的两首诗,一篇是《不见》,另一是《春日忆李白》,联想起杜甫给李白的一些诗以及杜甫对“初唐四杰”的评价,深深地崇敬这位伟大的诗人,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所以我抓住时机,及时点拨学生,作为人应该有容人之能的心胸,且不可疾贤妒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与你有竞争力的人,这更能表现出你的人格魅力,让我们看看杜甫是怎么做的。

在《春日忆李白》中,这样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峻逸鲍参军……”他对李白的诗风做出了公允的高度的评价,绝没有任何揶揄和嘲讽之意,相反却记挂着李白,期盼与他相见,“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表露了杜甫期盼相聚切磋技艺的心声。从这首诗中,我看到的是杜甫与李白的深厚情谊和杜甫的气魄与胸襟,我深深地敬佩这样的文人。同学们,你们是以怎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同学,对待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呢?同样,在《不见》中,“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等句,更是对李白才华的充分肯定和公允的评价!“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杜甫对李白的记挂和期待之情。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是不错的朋友嘛,那么我想问,不错的朋友就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吗?

杜甫对于朋友的牵挂,甚而至于对李白生死不明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在《梦李白二首》中有这样的阐述:“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表现出他对李白当前处境的关注。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又流露出对李白生平遭际的同情。而在《天末怀李白》中,也有同样的表露,“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是对友人深沉的怀念和记挂。“文章憎命达”又是对其身世的同情,悲愤地道出才华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这一普遍现象。

对待朋友,杜甫做到了规劝,在《赠李白》中写到:“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在诗中,充满了对朋友的牵挂和规劝。我想李白对此也决不会耿耿于还怀的,因为这毕竟是善意的提醒。我赞赏杜甫的胸襟和气度,我更崇拜他的正直和坦诚。对朋友表现出来的善意的规劝和提醒,“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便是很好的例證。

对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来说,正直公允是他的个性,豁达大度是他的性格,我们且不谈他的为国尽力之执著,也不谈他的忧国忧民之诚意,我们仅从他对同行的理解和支持,不打击、不报复、不恶意毁谤,而诚心诚意地去鼓励、去赞美,仅从这一点上看,我对这位德才兼备的大诗人,心胸豁达的人,倾注的情感只能是: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5.作文教学中的练笔指导:

在学完苏询的《六国论》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指导学生作文。对六国灭亡这一史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苏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他的儿子苏辙则归咎于“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仿佛齐楚燕赵厚韩亲魏便可以摈秦。李桢则认为六国“自弱,取夷灭”,拿出苏秦也打算为秦做事而未得用,才转而为六国出力的有例论据。唐代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从一个侧面指出了六国的奢侈之风,纵观这些见解,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是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也一定会对六国灭亡的原因有所思考,下面用你手中的笔写下你的看法,或是独到的见解,或是支持哪方的观点,题目自拟,文体不限,800字以上。 与同学交流的作品《六 国 灭 亡 原 因 之 我 见》如下:

翻开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宝,我领略了苏洵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周密阐述;参悟了李桢的大势所趋,强弱已分明的客观分析;理解了苏辙的支援韩魏,燕赵齐楚作为援助的观点的合理性,这些文人不拘泥于已有的成说,对六国灭亡这一史实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一点我很欣赏,在欣赏他人魄力的同时,也想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否则,这一闪即逝的亮花也许会随风而逝,不再浮现……

读了贾宜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我深受启发,我认为六国灭亡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应该说是秦的威力,秦王的魄力。做上一国之君的秦始皇,虽然有人说他是暴君,说他不施行仁政,不得民心,但历史雄辩地证明:威力、王者风范注定可以扭转政局。“强权”、“铁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非常有效的,尤其在夺取天下之时,武力是举足轻重的,试问:哪个开国的君主不是马上皇帝?

虽然儒家的创始人孔孟一再主张实行仁政,但行仁政统一天下的事例有几?毛泽东也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诚然,治理国家时实行仁政能发挥出特有的优势,但在剑拔弩张的战国时期,仁政真的能奏效吗?秦始皇统一全国靠的可不是仁政啊,那么历史上哪一个朝代的统一又是靠的仁政,或是靠的口头说教呢?

我不敢苟同于李桢的观点,势力强弱已分,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那样悬殊,最终取得胜利的可是那偏安于陕北延安一隅的领导人啊,可见,领导者的决策和气魄是相当关键的。六国的领导者是些什么人呢?多是些见利忘义、目光短浅之徒,满足于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失去大的战机。作为一国之君,若没有远见卓识和傲视天下的雄才大略,怎能有所建树,我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充满了对秦始皇和毛泽东的敬佩,欣赏秦始皇的霸气、威力,欣赏毛泽东的大气、魄力,可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在某种意义上讲,应该取决于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和高瞻远瞩,称职的领导者决不可是小家碧玉,带有小家子气,应该是识大体、顾大局有胆有识的政治家,这样的人作为打天下时的一国之首,才是国家之福、民族之福。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所以,我要说的是:秦靠暴力统一全国这一点成功了,靠的是秦的魄力和胆识,我也要说,秦瓦解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靠的是秦的智囊团的谋略。

综上,我重申我的观点:领导者的魄力和胆识应该是成败的关键,当然,领导者的决策和作战的方法也是不容忽视的。

作文本身来自生活,生活为作文提供契机,愿我们能捕捉到令自己有所感悟的灵光,写下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陈翠菊. 以生活实验为载体,积极推进新课改[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1):135-135.

[2]张初吴. 教材,学生练笔的载体[J]. 语文教学通讯, 2017(2):70-72.

[3]刘凤臣. 以生活情境为载体开展写作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5(11):106-106.

猜你喜欢

载体写作教学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机会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