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手动牙刷与奥斯其U型牙刷对牙龈损伤作用研究
2019-09-09李鹏
李鹏
摘 要:目的:探讨常规手动牙刷与奥斯其U型牙刷对牙龈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集的志愿者70例,随机分为常规手动牙刷组(常规组)和奥斯其U型牙刷组(U型组)各35例,手动组和U型组志愿者使用奥斯其光触媒牙膏清洁牙齿3min/次,均采用BASS刷牙法每日刷牙2次;采用牙龈指数(GI)评价患者刷牙前后的牙龈情况。结果:U型组患者牙龈GI值为(0.899±0.559),常规组患者牙龈GI值为(0.857±0.61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0,P=0.383);U型组患者牙龈GI值为(0.418±0.316),常规组患者牙龈GI值为(1.255±0.57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67,P<0.001)。结论:与常规手动牙刷相比,奥斯其U型牙刷具有修复牙龈损伤的作用。
关键词:常规手动牙刷;奥斯其U型牙刷;牙龈;损伤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0-0214-01
牙菌斑为龋齿和牙周病的始动因素,菌斑深处呈现厌氧状态,此时细菌主要代谢方式为无氧酵解,这一过程主要代谢产物为乳酸、甲酸以及乙酸等,并且所产生的酸在致密凝胶状的菌斑中扩散速度慢,常规刷牙方式清除效果差。为了避免牙菌斑在牙齿表面聚集,通常采用相应的口腔卫生清洁方式清除牙菌斑,而其中刷牙为维持口腔清洁的主要方式[1]。刷牙可以有效清除口腔内软白污物、食物残渣以及牙齿表面部分菌斑,而且还具有按摩牙龈的作用,从而降低口腔环境内治病因素的存在,提高口腔组织对抗疾病的能力[2]。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种牙刷前后对牙龈的修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奥斯其U型牙刷、奥斯其光触媒牙膏、高露洁360全面口腔清洁牙刷。纳入标准:①年龄20~35岁;②牙齿无缺损,牙列整齐;③无龋齿、无牙龈炎等口腔疾病;④饮食规律,无吸烟史;⑤试验阶段未使用其他清洁口腔清洁产品。
1.2 分组及方法:随机分为常规手动牙刷组(常规组)和奥斯其U型牙刷组(U型组)各35例,手动组和U型组志愿者使用奥斯其光触媒牙膏清洁牙齿3min/次,2次/天,均采用BASS刷牙法每日刷牙2次。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收集牙龈损伤情况。
1.3 观察指标:采用牙龈指数(GI)评估干预前后牙龈情况。0:牙龈正常;1:牙龈颜色轻度改变,轻度水肿,探诊未出血;2:牙龈红肿,表面发亮,探诊出血;3:牙龈明显红肿、溃疡,存在出血现象。采用牙周探针探查牙龈面近、远中乳头及颊。舌面共计4点。依据上述标准获得4个数值后求平均值即为该牙龈的GI值。①轻度炎症:0.1~1.0,②中度炎症:1.1~2.0,③重度炎癥:2.1~3.0。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U型组患者牙龈GI值为(0.899±0.559),常规组患者牙龈GI值为(0.857±0.61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0,P=0.383);U型组患者牙龈GI值为(0.418±0.316),常规组患者牙龈GI值为(1.255±0.57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67,P<0.001)。结果见表1。
3 讨论
牙龈对物理、化学等刺激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轻微的外界刺激即可导致牙龈情况的改变。牙菌斑为黏附于牙齿表面的复杂细菌菌落,嵌入宿主和微生物来源的混合物中可形成细菌性生物膜,保护黏附于牙齿表面的细菌性群体,从而使得常规口腔清洁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牙菌斑生物膜对口腔菌群的生存以及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4]。牙菌斑因其上述特征难以被清除,同时期又具有快速附着于牙齿表面的特性。因此,良好的菌斑控制计划必须具有连续性,只有每天坚持清除牙菌斑才能够得到预防龋齿和牙周病的效果。但由于传统手段牙刷的特性涮毛覆盖面积小,硬度高,摩擦力小及大多数使用者未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既导致牙菌斑清除效果不佳也引起了牙龈的损伤。而在本研究中采用U型牙刷可有效避免常规牙刷上述缺陷的发生。本研究表明:U型组患者牙龈GI值为(0.899±0.559),常规组患者牙龈GI值为(0.857±0.61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0,P=0.383);U型组患者牙龈GI值为(0.418±0.316),常规组患者牙龈GI值为(1.255±0.57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67,P<0.001)。
综上所述,与常规手动牙刷相比,奥斯其U型牙刷具有修复牙龈损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静, 路妍, 范婉君,等. 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保健自我效能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7(17):730-732.
[2] 陈金玲, 吴家栋, 陈凯炎,等. 宁德市儿童龋病与口腔卫生习惯相关性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022):63.
[3] 乌日汉, 郭小娟, 王怡,等.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与控制[J]. 微生物学报, 2018, 58(11):1950-1960.
[4] 胡丹阳, 张锦龙, 崔伟,等. 牙菌斑生物膜概述[J]. 临床军医杂志, 2016(7):767-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