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探析

2019-09-09遆张梅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无产阶级普遍性

摘 要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两大问题:实现人的解放、发现具有普遍性力量的无产阶级。本文重点讨论马克思通过《德法年鉴》时期的文章,在对鲍威尔首次公开论战中如何逐渐走向人的解放道路,以及发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力量——无产阶级这一核心要素。

关键词 政治解放 无产阶级 普遍性

作者简介:遆张梅,西安文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350

一、 《论犹太人问题》中将人的解放置于政治解放之上

(一)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

鲍威尔认为,犹太人在德国经济上独霸一方,政治上则普遍无权的尴尬处境归根结底是由于宗教的存在,当宗教在政治上得到废除,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时,犹太人的解放问题便随之解决。在马克思看来,鲍威尔只不过是把社会问题变成了宗教问题,用迷信来说明历史。

马克思认为宗教的废除并不必然带来人的解放。宗教问题在不同的国家表现方式不同,在法国,宗教表现为立宪制问题,在北美自由区,宗教问题表现为世俗问题,且在法、美等这些完成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宗教并没有得到废除,反而在市民社会领域表现的很有活力,由此也证明了宗教的定在和国家的完成之间是没有冲突的。鲍威尔的局限性表现在借助宗教的发展来说明人类历史,但事实在于宗教问题只是世俗问题的表现,世俗问题才是宗教问题的根源。

(二)阐述要实现人的解放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一)》的最后,马克思认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归还给人自身。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把自己的精要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 马克思的这段回答很抽象,但无非就是把人自身被抽象出去的类生活、政治权利再收回于自身,实现人的“公民”与“私人”之间的统一,消灭政治解放所带来的人的政治权利虚假性。在《论犹太人问题(二)》中,马克思则将分析重点放在了犹太教的自私自利精神在市民社会的放逐所引起的后果。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看来本就是一个孤立、原子式的存在,犹太教精神的盛行更是加剧了这种状况,尤其是自私自利、实际需要已经成为市民社会的基本原则,货币代替上帝成为新的统治者,一切都要因货币的出现而重新估值,“货币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相异化的本质”。马克思将货币、异化、人的劳动等等联系起來,认为整个社会要实现解放就是从这种自私自利的犹太教精神中获得解放,才能实现人的解放。一边是将人的政治权利归还给人自身,一边是社会从犹太教精神中解放,马克思几乎同时的论证表现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矛盾的严重性,也表明了马克思坚持在市民社会领域寻找统一性力量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张。

二、《导言》中对无产阶级的发现

(一)法国大革命对马克思发现无产阶级

马克思认为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分离,它对于推翻封建等级旧制度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同时,法国大革命并没有使人获得最终解放,而是使人的本质脱离了人,本质上实现了私有制的统治,却并没有消除人的异化。由此,马克思看到了法国大革命对于法国所发挥的双重影响。反观国内,德国历史几乎毫无作为,但德国时代错乱的状况使其在哲学上的发展超乎其他国家的现实发展:“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因此,当我们不去批判我们现实历史未完成的著作,而来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著——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到了当代所谓的问题之所在的那些问题的中心。” 即马克思认为德国要想走在欧洲各国的前面,不仅仅是要完成法国大革命所完成的任务,因为法国大革命只是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只是解放了市民社会中的一部分阶级,即有产阶级,没有造成“普遍的人的解放”,而更重要的是完成法国所没有完成的“当代的普遍问题”,实现人的解放。

(二)具有普遍性的无产阶级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曾经将官僚阶级作为一个普遍的阶级,赋予其普遍性特征。马克思则否定了黑格尔将官僚阶级作为普遍阶级来对待的做法,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官僚阶级是虚假性的,它只是以普遍利益为假象而获取特殊利益。但是,马克思在否定黑格尔普遍阶级的同时,保留了“普遍阶级”的概念,并自此之后,开始寻找社会中的普遍阶级来调和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间的冲突。

在上一部分我们已经提到,马克思在受到法国大革命影响之后,反观国内情况而提出德国革命要“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 他所选中的能推翻旧势力的政治主体是德国无产阶级。“要使人民革命同市民社会的特殊阶级的解放完全一致,要使一个等级被承认为整个社会的等级,社会的一切缺陷就必定相反的集中于另一个阶级,一定的等级就必定成为引起普遍不满的等级,成为普遍障碍的体现;一种特殊的社会领域就必定被看做是整个社会中昭彰的罪恶,因此,从这个领域解放出来就表现为普遍的自我解放。” 一个等级要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的等级,首先,就要有与其相对立的等级出现,这个对立的等级集中了社会取得普遍解放的所有障碍,引起整个社会普遍的不满;其次,这个普遍等级则集中了整个社会的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以及非人性化的状态;最后,整个社会领域所昭彰的罪恶全部集中在某一等级身上,引发这一等级的革命反抗意识。无产阶级作为普遍等级的特性主要表现于:第一,“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诞生于市民社会之中,但是由于它并不占有私人财产而被排斥在市民社会之外;第二,该阶级没有特殊利益。无产阶级由于不占有任何私人财产,不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此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他所反抗的是普遍不公,追求的是普遍利益;第三,“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 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特殊解放必须是以整个人的普遍解放为前提,如果整个社会领域不能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状况,那么无产阶级自己的解放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整个社会的普遍解放是相一致的,而社会革命也需要这种一致性和普遍性。

三、《德法年鉴》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孕育

(一)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孕育

首先,政治解放并没有带来人的解放,它只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前奏。这表现了马克思的解放思想远远超过了把资产阶级民主制当做最高目标的一切民主派,他所追求的并不是政治解放下的平等、自由、安全等目标,而是结束人的“公民”与“私人”分裂状态的人的解放。

其次,马克思所主张的人的解放是实现人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一致而可能造就的解放。而当时政治解放下的英、法、美,在国家层面表现为国家作为一种集体性但虚假的存在,丝毫不能为实现这种一致性做出任何可能;在市民社会领域,个体表现为自私自利、实际需要、孤立的原子式存在,市民社会则是这种利益相互冲突的舞台,私有财产、异化、货币等等充斥着市民社会。由此,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二)》的最后提出社会的解放即实现社会从整个犹太教解放出来。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关于人的解放先是提出将被抽象出去的人的政治权利还给人自身,而后又提出社会即人要从自私自利的犹太教精神中解放出来,不过其根本目的还是一致的,只有既实现人的政治权利的恢复又消除社会领域中的异化,才能最终实现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之间的一致性,社会被个人自觉地占有和被每个个人自愿的作为社会共同体承担者的自由认可,才是人重新回到自身的根本途径。

(二) 社会主义革命力量的担当者——无产阶级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将德国与英、法做了对比,他认为英、法虽然实现了政治解放,但并没有解决当代社会中的普遍问题即人的问题。英、法的政治解放,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曾做过一定的分析,也是由于看到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才认为德国革命并不能简单重复英、法道路直接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而是要接触到本世纪的中心问题即人的问题,实现人的普遍解放,途径即绕过资产阶级革命,依靠德国无产阶级力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一直在寻找一种普遍性力量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统一,在同时代人思想以及对法国大革命研究的启发下,马克思发现了无产阶级的普遍性,并认为对无产阶级状况的探讨并不能只局限于当时社会的情境下,应该与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普遍性相结合才能发现无产阶级普遍性的力量所在。对马克思来说,历史进程的辩证运动总是开放的,任何一代人、任何历史现状对他来说都是历史的运动者,都会产生一个渴望代表成为社会普遍意识的主体的阶级,而历史的发展也现实的允许这个阶级暂时代表国家、一般的社会。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这个暂时代表社会普遍意识的主体的阶级的普遍性就会逐渐消退,被另一个具有真正意义普遍性的阶级所代替(“上升的”阶级-对普遍性的要求在特定的时刻代表社会的普遍意志并实现社会发展的潜在性的阶级;“下降的”阶级对普遍性的要求不再有效和现实的阶级),在德国,这个上升的阶级不是封建贵族,也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首次提到无产阶级,并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具备上升阶级的特性,才能担当社会主义革命的重任。无产阶级的胜利在于:不需要自己对立面的存在来保全自己;能扬弃作为一个单独阶级的自身并成为与社会的普遍性同步的,而扬弃所有的阶级。至此,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中的活动主体——无产阶级被发现,在马克思以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也逐渐发现了无产阶级不仅是政治普遍性力量,同时也是经济普遍性力量的担当者,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力量的统一只能由无产阶级来完成。

四、结语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特殊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在此时期的孕育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一生致力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试图通过无产阶级的力量实现人的解放解放,这一思想贯穿了他以后大部分著作研究之中。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9,11,13,17.

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第1卷)[M].唐少杰,等,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陈先达.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陈先达.走向历史深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韩立新.《巴黎手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阿维纳瑞.马克思的社会与政治思想[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6]聂锦芳.再论《犹太人问题》重提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中的一桩“公案”[J].现代哲学,2014(7).

[7]阎孟伟.完整理解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猜你喜欢

无产阶级普遍性
何不炳烛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关于“哲学方法”的思考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读列宁的《论我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