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2019-09-09王瑞荣
王瑞荣
摘 要:课堂生态系统关注课堂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课堂生态环境(物质环境、时空环境、媒介环境、心理环境)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这两大要素是一个动态、开放、协同共生的有机整体,交互影响课堂生态系统的构建成效。《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新商科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课堂生态失衡等问题。文章重新审视了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堂生态教学问题,提出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优化了课堂教学生态品质,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14-0054-04
一、引言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商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基本的经济学思维,是新商科职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商业思维的基本组成要素。我校该课程教学主要借助PPT通过课堂讲授完成,教学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更谈不上形成经济学思维。
自从Waller[1]第一次提出课堂生态(Ecology of Classroom)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课堂生态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课堂主体(Yona Sipos等[2]、Katherine等[3]、郭丽君等[4])、课堂环境(Steve Grubaugh等[5]、宁云中[6])、课堂行为(Lindblad[7]、钟利红[8])、学科教学和课堂评价(Guerrettaz等[9]、郝晓亮等[10])、课堂生态系统和生态教学的构建(Annamma等[11]、刘志峰等[12]、徐莹[13])等多个方面。
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最早始于Boyer[14],其认为学习共同体必须建立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成员之间互助平等,在共同遵守纪律的前提下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随后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根据参与对象而言,主要有教师学习共同体(杨晓莉[15]、何霞[16])、学生学习共同体(蒋盛楠[17]、廖旭梅[18])、师生学习共同体(娄晓雯[19]、夏纪梅[20]);就实施地点不同,主要有与信息技术整合学习共同体(Bielaczyc等[21]、王翔等[22])和课堂学习共同体(Peter[23]、王明娣[24])。
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课堂生态关注的重点是课堂微系统的生态平衡,试图描述和解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教师对课程目标和学习任务管理之间的互动平衡关系。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领域、教师学习共同体等方面,其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在英语、物理、化学、思想政治理论等学科课堂的生态问题研究,从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视角分析的还很少,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研究更是不多。因此,本文基于学习共同体视角,构建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为破解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堂生态失衡寻求依据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堂生态分析
1.课堂生态主体分析
课堂生态主体主要为教师和学生。课堂生态主体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中,就师生关系而言,课堂的主角依然是教师,教师主要借助PPT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讲授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知识,而学生还是充当配角,坐在椅子上被动地听。虽然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要转变角色,变主角为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鉴于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教师布置的课前、课后作业有效完成率较低,导致教师的“剧本”没办法演下去,教師主角的课堂依然继续。此外,课堂上师生互动也仅仅是简单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互动不多,师生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就生生关系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学课程中,教师都会布置作业或项目任务需要生生合作完成,可是搭便车的现象屡禁不止,由于不让搭便车而产生的生生矛盾现象也屡有发生,进而导致课堂氛围紧张、压抑,生生关系处于亚平衡状态。
2.课堂生态环境分析
课堂生态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时空环境、媒介环境、心理环境四个基本要素。
(1)物质环境
本文所说的课堂物质环境主要是指课堂教学场所。当前阶段,《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场所基本上都是多媒体教室,可以实时上网,播放视频、音频,教室光线充足且卫生环境整体上也较好。但也存在环境失衡因素亟待改进,主要表现为:①教学场所单一,主要局限于多媒体教室, 注重“讲授”功能,忽略“实验、实训”功能;②限于经费原因,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没有配备空调,学生在这样的教室中上课,滋味的确不好受。
(2)时空环境
课堂教学主要是基于一定的时空环境进行的。《经济学基础》课堂的时空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时间与空间要素。时间要素是指《经济学基础》课堂安排。空间要素是指学生规模和座位摆放。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重视技能实训课,忽视学科基础课程,因此《经济学基础》课程往往被安排到下午上课,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状态不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的效率不高。空间要素方面,班级人数过多(多是50人以上的班级),课堂拥挤会给师生造成无形压力,教师忙于维持课堂纪律,学生注意力下降,搭便车现象更为严重。而且教室座位以“秧田式”为主,“秧田式”座位就是以讲台为核心,学生座位按直线型进行空间排列,是传统的座位编排方法。这种编排方式适合讲授式的教学,而进行互动式、合作式、辩论式教学时,这种座位安排显然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课堂氛围沉闷。
(3)媒介环境
课堂的媒介环境是指与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各种课堂教学媒介和教学工具,具体包括黑板、粉笔、黑板擦、投影仪、电脑、教材等,其中教材是最为核心的要素。然而,一方面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数《经济学基础》的教材依然是单一纸质教材占主体,学习方式单一,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学基础》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仍是延续本科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框架,有些章节知识数学公式、图形偏难,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5]。
(4)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或教学形成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及教师教学的心理环境[26]。就学生的心理环境来说,由于《经济学基础》课程理论性强,数学模型、公式比较多,而高职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因此在学习中提不起兴趣,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从教师角度看,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没有活力,教师授课过程中不能实现自我价值,教师的幸福感骤降。因此,在后续授课过程中就会产生抗拒心理和消极心理,授课的质量就会下降,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课堂生态活动分析
课堂生态活动是指课堂生态主体借助课堂生态媒介进行课堂教与学的动态活动。目前,《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调,主要采用PPT进行教学,教学方式落后(“满灌输”)、教学方法陈旧(“一言堂”)、教学内容枯燥(局限于教材)。00后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多数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低,睡觉、聊天、使用手机玩游戏等现象时有发生,课堂纪律有待提高,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师生互动也无法实现。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本文在学习共同体和生态课堂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经济学基础》“一二三四五”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一个中心,即坚持以学生经济素质培养为中心;两个课堂,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三个为主,即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四个转变,即变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填鸭式教学为启发体验式教学、人为评价为智能评价;五个环节,即目标导学—合作探究—质疑讨论—精讲点拨—实践巩固,提升《经济学基础》课堂生态化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一个中心
高职新商科专业培养的是满足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需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互联网思维与现代商业精神的新商科人才。《经济学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教学的核心点不在于理论灌输,而在于一种思维方式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还要使其真正具备经济学特点的思维方式(经济头脑),进而从基础上增强其把握经济规律、适应社会环境、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经济思维素质培养” 为中心,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效果、组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经济思维素質”的目标。
2.两个课堂
两个课堂是指线上虚拟课堂和线下真实课堂。线上虚拟课堂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国家、省市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雨课堂、蓝墨云等智慧课堂)组建生生学习共同体,进行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经济现象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线下真实课堂主要包括围绕教材、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理论教学或实训、实验教学)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进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线下真实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感悟经济学知识,线下真实课堂可以是学校的超市、理发店,也可以是企业工厂、银行等体验场所,通过精心组织布置任务,通过生生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借助所学知识,真实感受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增强其把握经济规律、适应社会环境、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3.三个为主
三个为主是指无论是线上的虚拟课堂还是线下的真实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要遵循三个为主,即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现实经济生活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为主线,贯穿《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潜移默化地内化为经济学思维。教师在此过程中仅仅充当引导者,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主导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课程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全程参与课堂学习。
4.四个转变
四个转变是指理论教学转变为实践教学、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体验式教学、人为评价转变为智能评价。①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变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融案例、模拟、游戏、竞赛、参访、实习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基本的经济学思维。②就学习方式而言,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由传统的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沟通、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享学习资源,转化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③就教学方法而言,针对00后学生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体验式教学,紧跟经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积极体验,内化知识。④就评价方式而言,变人为评价为智能评价,改变了以往由教师人为主观的课堂评价方式。通过借助“互联网+”智慧课堂的大数据追踪(视频、作业、测验、笔记、论文、发帖等),从学习共同体成员自评、互评,期末经济学论文完成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智能评价,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5.五个环节
五个环节是指“目标导学—合作探究—质疑讨论—精讲点拨—实践巩固”五个闭合环节。目标导学是指以经济学思维培养为目标,细化、明确课堂学习目标,通过创设学习情景,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通过学习共同体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自主学习,针对重点、难点知识,教师精讲点拨、释疑解惑,最后教师总结反思课堂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实践巩固、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在生态学理念和思维方法的引领下,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经济学基础》课堂生态系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源动力,建构自学、自主、自由的活力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Waller W.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M].New York: John Willey & Sons,1932:6.
[2]Sipos Y, Battisti B, Grimm K. Achieving transformative sustainability learning: engaging head, hands and hear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8,9(1):68-86.
[3]McNeill Katherine L, Diane Silva Pimentel. Scientific discourse in three urban classrooms: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in engag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rgumentation[J]. Science Education, 2010, 94(2): 203-229.
[4]郭丽君,陈中.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课堂生态:变革, 问题与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7(6):101-107.
[5]Grubaugh S, Houston R. Establishing a classroom environment that promotes interaction and improved student behavior[J]. The Clearing House,1990,63(8):375-378.
[6]宁云中.生态空间失衡与重构:大学课堂的微观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6(4):76-80+126.
[7]Lindblad Jr A H. You can avoid the trap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J].The Clearing House,1994,67(5):291-293.
[8]钟利红.德育生态化下的高校德育课堂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57-159.
[9]Guerrettaz A M, Johnston B. Materials in the classroom ecolog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3,97(3): 779-796.
[10]郝晓亮,樊增广,王勇,等.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生物工程实验生态课堂构建与评价方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9):225-227.
[11]Annamma S A. Mapping consequential geographies in the carceral state: Education journey mapping as a qualitative method with girls of color with dis/abilities[J].Qualitative Inquiry, 2018,24(1):20-34.
[12]劉志峰,智延生.课堂生态系统的形态表征分析[J].教育探索,2010(6):45-46.
[13]徐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8(5):106-110.
[14]Boyer E. The Basic School: A Community for Learning[M].Princeton: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5:56.
[15]杨晓莉.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重构选择[J].职教论坛,2017(14):9-12.
[16]何霞.复杂系统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3):12-20.
[17]蒋盛楠.美国高校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类型和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15,42(7):102-114.
[18]廖旭梅.以学习共同体模式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基于文华学院学习指导工作坊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7(1):91-94.
[19]娄晓雯.新“国标”引领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深度学习模式构建——以广西教育学专业群建设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10):143-144+147.
[20]夏纪梅.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要素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8(3):79-83+92.
[21]Bielaczyc K, Collins A.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classroom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practice[J].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1999(2):269-292.
[22]王翔, 马吟秋, 李旋.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分享行为的社会因素探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2):131-140.
[23]Scott Peter. Globalis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0,4(1):3-10.
[24]王明娣.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建构及特征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3):44-50.
[25]王平.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2(17):139-141.
[26]李博.课堂积极心理环境的体系化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4):17-19.(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