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中有变化 素养上求突破
2019-09-09夏晨辉
夏晨辉
摘 要: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古诗鉴赏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理解题,呈现出稳中有变的趋势。从阅卷视角对试题特点和考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可知:古诗鉴赏的教学,应注重积累,并明确备考方向;《论语》等文化经典的教学,应注重夯实基础,并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古诗鉴赏;《论语》;备考建议
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古诗鉴赏和古代文化经典阅读理解题,在与教材的关系、题型设计、赋分情况等方面,延续了近年来的风格——稳健而有梯度。而细究其语料的选择和检测指向,把握其稳定之中的变化,明晰其在素养上的要求,对日常教学和下一届的备考,具有指导意义。
同时,古诗鉴赏题和文化经典题的总分值是14分,笔者从阅卷现场得知,抽样平均分(含零分)为8.8分,题目难度值为0.63。虽说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命题,这样的难度值并不低,基础好的考生能拿到高分,但作为一线教师,结合阅卷情况,根据相关信息分析典型错误并合理归因,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规避之,以提升学生的答题水平,也是极有价值的。
一、2019古诗、《论语》真题和考生答题情况透视
(一)古诗鉴赏题
先看所选古诗及其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第19题为填空题,几年来一直如此,题型不变。第一空考查诗歌中字词的理解,第二空考查关键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标题中“过”后面的宾语是“书斋”,结合高中所学的知识,不难回答出“拜访”;“朱门”是地位的象征,考生如果想起“朱门酒肉臭”,也能拿到分数。
而第20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题检测指向和要求与以往有变化。近10年来,浙江古诗鉴赏题大多指向“手法”和“情感”,2019年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对“形象”的关注上。这与所选材料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全诗从环境描写到直接刻画,都意在表现李将军这一形象的特征;其次是巧妙地把手法的识别与形象塑造的分析结合起来设问,便于考查考生鉴赏古诗的综合素养;第三,关于“手法”,没有像2017年那样在题干中指明该诗用了“对比”等手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试题的开放度和考生的答题空间便扩大了。
从阅卷情况看,考生答题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简单罗列手法。比如,有不少考生,唯恐答得不全,“無中生有”地罗列了一些本诗中没有的手法;有的甚至干脆把复习时教师梳理或复习用书上归纳的“手法”一股脑儿地搬到答案中来。这是没有真正读懂和把握相关知识的表现。
二是对“形象特点”的概括有偏差。很多考生直接答了“作者怀才不遇”,原因是李将军“就中爱读英雄传”,所以考生直接建立了因果关系:因为李将军爱读英雄传,所以他肯定也是位大英雄,相形之下,“我”就不如李将军了,从而写出了“我”的怀才不遇。还有人答“作者爱读英雄传”,把李将军和书上英雄画等号,然后“我”“欲立功勋恐不如”。其实诗句的本意是,李将军读英雄传是因为他自己有建功立业的心情,进而对比出他对现状的无奈。
三是对“手法”与“形象”的分析相割裂。有考生如此答:
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首联描绘了高耸的树木,蝉声阵阵,巷道幽静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宁静平和的基调。②颔联借景抒情描摹书斋,体现书斋的氛围浓厚,富有书香气息。③颈联写人,体现李将军教导有方,尚礼数。④尾联直接抒情,表达李将军文武兼修,和对他的崇敬,叹自己不如。
此考生只是按照诗句顺序逐联分析,前两联分析手法,没提到李将军,第三联提到李将军但是没有手法分析,最后一联有手法有形象,但是没有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二)《论语》解读题
真题如下: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21. “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__的说法。
22. 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参考答案:21.先生在说自己;自谦。22. 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第21题延续了以往的考查方式,运用填空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难度不大。
第22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查对人物观点的提炼与剖析。
命题人巧妙设问抓住了两则材料的矛盾点——“忧”与“不忧”。如果回归教材,不难发现,这个矛盾点是对立统一的。第一则材料语出《〈论语〉选读》的第六课《君子之风》,讲述君子的三种品格——“仁、智、勇”。
第二则材料虽属课外,但孟子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仁君忧的是找不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这其实是《〈论语〉选读》第五课《仁者爱人》的主要内容:孔子看重“大仁大义”,而不是“小仁小信”。孟子的话是对孔子学说的深入理解和正向延伸,是对第一则材料的重要补充。
在阅卷中发现,考生答题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原文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有考生把文中的“不得”翻译成了“比不上”,从而产生了理解上的错误。
二是审题能力缺乏,存在“答不对题”的情况。有考生把“夫子自道”写成了“对自我的评价”“夫子自己的大道”,无视题干中的关键词:“在句中的意思”。相当多的考生把“我无能”直接翻译成“我无能为力”“我做不到”等填在了21题第二个空处,完全没有审明题干的表述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_____的说法”。
三是表达能力欠缺。有人审清了21题的题干,却填了“委婉”“婉约”“教育弟子”“过谦”“孔子是君子”等不准确的答案。在22题中,有的考生没有写出“忧”与“不忧”的主体,比如“仁者不忧是指仁者不为自己的处境感到忧虑,仁者忧是为天下而忧虑,都体现仁者的要求”,孔子和孟子在答案中缺位了。还有考生不会对孔子和孟子的立场进行总结,这等同于把材料翻译了一遍。
二、对日常教学与未来备考的建议
高考对日常教学的指导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剖析古诗鉴赏及《论语》解读题,发现考生在答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我们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备考策略。
(一)古诗鉴赏:积累和明向
不言而喻,只有让学生有一定数量的古诗积累,才能使其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复习备考,首先要重视课内每一首古诗的熟读、熟记,并全面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及其艺术手法。
比如学习杜甫的《登高》,不能忽略课后的探究练习:“《登高》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无论是从设问方式还是涉及的内容看,均与近年浙江高考题相类似。同时,从引领学生扣住题目有条理地分点回答的角度看,也是值得强化的:“ ①‘悲指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②‘独,是诗人独知宇宙与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苦难;③全诗将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的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情景交融。”
如果把2019年浙江卷中的《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与《登高》作比较,其手法与答题所需的能力也是相通的。前者从他者的角度通过环境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李将军的形象特征;后者则以抒情主人公自我抒写的角度,通过环境描写和“独登台”“潦倒新停”等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
在充分积累的基础上,要明确备考的方向,而善于运用近年高考真题,不失为一种把握命题趋势、指导精准答题的重要策略。
一方面,通过梳理浙江卷真题,可以寻找高考题的命制点,以下是近10年诗歌真题梳理表(表1):
通过对高考题简单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所选语料唐代居多、名家居多、诗歌居多,少有比较阅读;所选题材大多是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考点集中在手法上,能力层级稳定在以理解和鉴赏为主上。
另一方面,适度拓展视野,在复习备考中把目光拓展到全国卷。如笔者在复习中引入了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中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一诗,让学生重点讨论其中一题:“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这对学生把握诗歌“形象”也是较有帮助的。
平时积累丰厚,备考方向明确,无论选择怎样的古诗、以怎样的方式命题,学生都不会感到有多大的困难。
(二)《论语》等文化经典解读:夯基和重评
《论语》等古代文化经典的解读,与现代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不同,其基本前提是学生能够读懂字面意思,然后才能在理解中解释与评析。
夯基,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夯实对原材料词句理解的基础,即文言理解基础;二是夯实对儒家等不同流派之基本思想、基本观点的把握基础。
除了扎扎实实地学好教材各专题课文并作必要的梳理之外,复习备考时还可以从高考视角整理各专题后面的思考题,以便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专题内容,并获得更为系统的认知。
比如,《〈论语〉选读》之“克己复礼”专题,课后有三个思考题,复习时可以从高考答题要求的角度进行分点梳理:
1.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①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②仁和礼是统一的。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要带着仁爱之心去讲规范、讲制度;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2.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①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强调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当然,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对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②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把君臣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③后面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的句子。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与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①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突出程度之“甚”和時间之“久”;②反映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孔子感叹之深;③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语体特点:口语化。
2018年的浙江卷,相关考题及答案其实就在上列第3小题中。不要简单地认为这要考、那不会考,只有让学生清晰地把握基本内容和观点,才能在考场上自如地应变。
重评,就是注重培养学生于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在联系、比较中对相关内容、观点等发表自己合宜的看法的能力的一种策略。2019年浙江卷22题中要求“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能在理解材料、把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推演出自己的看法。在这方面,可以借助近年的浙江真题进行强化。如2012年的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
同样是考查《仁者爱人》中的内容,出题人却根据后学评价中的“句读”来设问,独具匠心。答案似乎很简单:
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仔细思量,这里先呈现观点,再作精要分析,理应回归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而不是离开所学想当然地推想。通过这些真题的运用,可以激活学生的积累,形成一定的知识序列,并积累答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