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实践创新研究
2019-09-09张凯黎
张凯黎
摘要: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云南省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中已经有了自然基础、人文基础和生态产业资源优势等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优势条件,依托生态文化基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绿色经济、制度创新以及特色小镇建设等实践创新路径实现云南省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创新;云南省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为宗旨,以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报告中,习近平肯定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的成就,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两山论”也被写入报告。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已刻不容缓。
一、云南省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优势条件
(一)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自然基础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的形成重在构建国土空间的“三大战略格局”。其中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主体是“两屛三带”,云南省正处于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内,发挥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在构建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过程中,云南省的水土流失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天然植被保护等方面已得到重点加强。在主体功能区基本形成的状态下,云南地区的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为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提供了生态空间。
(二)民族生态文化的人文基础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不少地区成立了少数民族自治州县,这样的环境下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傣族、彝族、白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存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等颇具生态文明意义的内容。深厚的民族生态观念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更成为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牢固的人文根基。
(三)生态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生态农林牧业、生态加工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是云南省生态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态环境资源的突出优势为依托,云南省在生态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大的潜力,现已形成了具有突出云南特色的一定规模的生态产业。被称为绿色产业的旅游产业为省内生态产业做出巨大贡献,2017年云南省全年旅游业总收入约6922.23亿元,同比增长46.5%。云南省的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大理苍山洱海等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在全国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二、云南省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创新领域和实现路径
(一)依托民族生态文化基础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云南省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集中体现出少数民族的淳朴的生态观念和生态伦理,在发挥生态优越性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民族生态文化为生态社会建设提供厚重的基础,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理念让民族文化思想得以升华。因此,在云南地区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中,要重视对民族优秀生态文化的保护和整合,科学发挥民族生态文化的积极作用,继承,发展和繁荣民族生态文化中的活跃元素,最大程度调动人民群众自觉自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更深层次地挖掘民族生态文化的内涵,提升民族生态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通过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开展以生态为主题的群众活动、加强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播等实践,发展和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二)国家主体功能区构建战略背景下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构建的战略背景下,云南省基于对本省情况的既有认识,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开发方式。滇中地区环境承载力较强,被列为重点开发区,该地区可以发展比较优势鲜明的的生态农林牧业和“绿色工业”,向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同时,加强以滇池为重点的高原湖泊治理和高源水土流失防治,构建以高原湖泊为主体,林地、水面相连,带状环绕、块状相间的高原生态格局。水土保持型生态功能区必须把水土流失防治放在第一位,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则在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对于以西双版纳和高黎贡山为代表的禁止开发区,必须实施强制保护,以遏制人为过度干扰生态的行为,严禁所有违规的开发活动。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建设好配套的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生态化旅游业。
(三)发挥生态产业系统在生态文明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云南省是从绿色中走出来的省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云南省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推进经济的绿色化和绿色的经济化是坚持发展绿色经济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云南省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绝对优势,在积极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中,必须将新兴产业的发展放在重点位置。生态旅游业作为一种低污染高收益的工业化实现道路,既能满足云南迫切进行工业化的要求,又能充分发挥云南的环境优势。“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四)依托制度创新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云南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都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当前国家对云南的生态补偿标准过低,只考虑其经济价值,忽视其生态价值,尤其是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补偿款不足以维持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因此应适当提高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补偿,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保云南生态文明社会构建有足够的经济保障。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要求建立起严肃、规范、科学和程序化的生态保护法制体系。首先,环境法律关于责任的界定必须更加明晰,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环境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环境保护法律的社会震慑力。其次,要大力推行生态环境赔偿制度,通过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评估,奖惩分明,以此激励企业自觉进行产业模式的生态化转型。最后,要建立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制度,从国家权力机关、舆论、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和法律等多角度进行监督。
(五)促进符合生态文明社会构建要求的特色小镇建设
特色小镇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验田。作为多功能综合体,它集特色产业、人文内涵、良好生态和安居乐业为一体,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基本理念。以喜洲镇为代表的特色小镇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次强有力的实践活动和有益探索。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的践行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选择上坚持“绿色标准”,在发展方式中融入“绿色因素”,在建设过程中运用“绿色思维”,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道路。特色小镇建设要依靠其特色资源的禀赋和尚未受到污染的后发优势,把“绿色”作为“特色”,除了产业绿色化,更要倡导特色小镇居民生活方式绿色化,让“绿色”成为特色小镇的醒目标签。绿色化的特色小镇,是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典范。必须推动绿色特色小镇的建设,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保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三、结论
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是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积极探索,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云南省生态文明社会构建路径的创新性实践探索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重视民族生态文化基础、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的战略背景、重视绿色经济、依靠制度创新、加强促进符合生态文明社会构建要求的特色小镇建设。
在西部地区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将加快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推动力。把对云南省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作为突破点,在整个西部地区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
参考文献:
[1]张慕葏,贺庆常,严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3]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中国编译出版社,2010.
[4]沈满洪,魏楚.环境经济学:回顾与展望[M].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5]賴婵丹.习近平绿色发展观探析[J].岭南学刊,2017(05).
[6]张春华.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制度维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02).
[7]王旭阳,黄征学.推进中囯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7(05).
[8]张春华.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制度维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02).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