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服务-学习”模式及其对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启益

2019-09-09吴艳东

关键词:育人社区服务

吴艳东, 周 鹭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重庆 北碚 400715)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将实践育人作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均强调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也明确强调要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将实践育人纳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高校也围绕做好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在此背景下,积极地吸收和借鉴国外高校实践育人方面的有益做法,显得尤为必要。

“服务-学习”作为一种实践育人模式,属于美国公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且在美国本土不断发展并逐渐影响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和实务工作者的关注。美国的“服务-学习”模式最突出的特色是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社区志愿服务高度融合互渗,作为一种以多方共赢为价值指向的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对我国高校实践育人有着重要启益。

一、美国“服务-学习”模式的内涵及设计有效“服务-学习”的步骤

把握美国“服务-学习”模式的深刻内涵,是探究这一实践模式对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启益的逻辑起点,而了解设计有效的“服务-学习”步骤,旨在对这一模式内在的运行过程及机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1.美国“服务-学习”模式的内涵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肯德尔认为从文献中可以找到147种关于对“服务-学习”的界定[2],其内涵可先从“服务”谈起。洛杉矶教育厅在《服务-学习的历史》一文中提到,“服务”一词已经演变了几个世纪,可追溯到16世纪的英国,表示“有益或者友好行动的实例”和“倾向于福利或利益的行为”。早期的“服务”曾被用在宗教的意义上,即通过“服从,虔诚和好好工作”来服务上帝。到了1700年,这个定义已经被扩展为“包括公共或军事服务的长期的责任”。1990年,乔治·布什总统从重振美国公民教育的立场签署了《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国家层面的“服务-学习”取得突破性进展。1993年,《国家和社区服务信托法案》获得审批,并由总统比尔·克林顿签署,它将“服务-学习”看作是公民教育的一种方法:首先,通过深思熟虑后组织的服务中,学生和参与者通过积极地参与活动进而使自身得到学习和发展。一是在引导下开展并且满足社区的需要;二是和小学、中学、高等教育机构或者与社区服务项目、社区合作;三是帮助培养公民责任感。其次,整合并加强了学生的(核心)学术课程,或者社区服务项目中有教育的内容。此外,为学生或参与者提供系统的时间来反思服务经历[3]。全美青年领导委员会则认为,“服务-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利用学术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社区真正的需要。比如学生在河边捡垃圾是服务,在显微镜下研究水样是学习,理科生收集和分析水样、记录结果,并且呈现这些调查结果给当地的污染控制机构——那就是“服务-学习”[4]。总之,基于视角的差异,对“服务-学习”模式的内涵界定有所差异,但综观多种界定,大都认为美国“服务-学习”模式就是在美国政府、社会、社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的多方积极参与下,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社区志愿服务相结合,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到社区服务以满足社区真正的需要,通过系统性反思,以达到共赢效果的一种实践活动模式。

2.设计有效“服务-学习”课程的步骤

“服务-学习”课程的实施必须首先设计一套成熟的制度化的程序,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Lourdes Snchez-Lpez针对面向特定用途语言的服务-学习课程,提供了外语服务-学习教学大纲(样本)、指导性反思和小组讨论(样本)、学生评估调查和现场指导评价表(样本)的设计。其中外语服务-学习教学大纲(样本),包括了学时要求、外语服务-学习描述、课程目标、服务-学习协议、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评价说明、任务安排表、阅读作业;学生评估调查和现场指导评价表(样本),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知识训练和技能、个人素质、创新、口头交流等能力、总体表现、综合评价:学生对服务-学习课程反馈调查[5]。此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Barbara Jacoby为教员提供的关于设计有效的“服务-学习”的步骤。Barbara Jacoby 将“服务-学习”课程设计为六个步骤,并在每个步骤下提出相关问题或注意事项。

第一步:设计过程——根据预期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中,第一个问题是,“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会和预期学习成果相一致?”此外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参加‘服务-学习’课程后,你想让你的学生学到什么?”“通过‘服务-学习’,最理想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你想让他们获得什么新观念?”

第二步:成功的社区伙伴关系——原则和服务类型。作为教师,通常意义上,他们更多的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服务-学习”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非常强调教师和社区伙伴共同工作、共同作出决定。如果他们所做的工作不值得花这样多的时间和努力,那这个“服务-学习”就不会成功。关注成功的社区伙伴关系的相关因素有助于了解五大原则——5个“Cs”,也就是沟通(Communication)、承诺(Commitment)、适合(Compatibility)、文化理解(Cultural understanding)和改变(Change)。

第三步:寻找合适的社区伙伴并且和学生一起工作。建立社区伙伴关系是“服务-学习”的步骤之一,社区关系建立的成功与否也决定着“服务-学习”的成败。找到一个合适的社区伙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找到校园里“服务-学习”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并尽可能找到与你合作的社区组织的名单。

第四步:确定和评价服务设计——特点和实例。教学大纲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评估学生的服务和学习,这是需要和社区合作伙伴一起撰写的。一门“服务-学习”课程中的成绩和学分不仅仅是体现服务的过程,而且是为了展示所学知识。你不是因为作为一名学生读了一篇课文而获得学分或成绩,而是因为你展示了你所学的知识。

第五步:制定教学大纲——评估学习。一个好的“服务-学习”的课程大纲包括普通教学大纲的所有常规内容,不同的是以下内容:“服务-学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为什么“服务-学习”是这门课的一部分;“服务-学习”的性质;学生的角色和责任;阅读和分配的任务;活动反思(需要记住的是一些学生面对的是崭新的概念);与社区伙伴一起对教学大纲草案进行分级、审查和修订。

第六步:避免在沟通和预期设计中的易犯错误。有两个设计上易犯的错误要避免:一是和社区伙伴缺乏沟通,二是和社区伙伴不同步的期望[6]。

二、美国“服务-学习”模式的鲜明特色

美国的“服务-学习”模式属于其公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长期受到美国制度文化和公民教育文化的浸染而有着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有机结合性、多方参与性、系统性反思和结果共赢性。

1.有机结合性

相对于传统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服务-学习”模式并不是只侧重实践的过程,忽视专业的针对性,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将自身的学术知识或者相应课程的知识应用到社区服务中,服务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应用巩固的过程,这也是“服务-学习”的关键。为了更加清晰地说明美国“服务-学习”的服务与课程有机结合特征,可通过Fiske和Edward B所分析的“以学校为基础的服务学习是什么和不是什么”[7]来了解,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以学校为基础的服务-学习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从表1可以看出,以学校为基础的服务-学习特别强调课程的学习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也特别关注社会实践课程化的问题。因此,对教育学不熟悉的教员需要通过帮助和培训,以便成功地将服务-学习融入到他们课程教学中去,同时他们需要明白根植于课程的服务学习经验和实际上非课程的志愿者经验之间的区别[8]。美国实行“服务-学习”的学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关于成绩和学分评定的完善标准。对于有“服务-学习”的学校,“服务-学习”计划通常是学校核心课程的一部分——至少一个年级中包括一个学科领域(如社会研究,科学,英语)。通常“服务-学习”要求包括除课堂学时外必须达到规定的课外小时数,或者参加一定数量的课程。此外,“服务-学习”的经验可能是毕业的要求[9]。

2.多方参与性

美国的“服务-学习”模式,积极参与者不仅有学生、社区、教师,还有学校、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如很多学校为“服务-学习”提供专业化的平台,针对“服务-学习”设计专门的网页。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官网介绍了“服务-学习”的相关情况,针对学生、教员、社区合作伙伴、问题解答、相关新闻等内容[10]。杜克大学的官网上详细介绍了“服务-学习”的概况、任务、课程,展示参与“服务-学习”的学生、教员以及家长入口、研究倡议等等[11]。哈德逊谷社区学院也开设了关于服务学习和公民参与的中心网页,目的是支持将服务整合到课程中去[7]。政府也实行各项措施支持“服务-学习”的发展,如1990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签署了《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随后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国家和社区服务团体,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国家和社区公益服务信托法案》。美国各州也颁布相应政策支持“服务-学习”,如马里兰州制定75小时的学生“服务-学习”计划,包括准备、行动和反思,这也是高中毕业的要求。明尼苏达州的学区向每人征收1美元筹集“服务-学习”的费用,每年提高近400万美元的费用[12]。各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服务-学习”之中。如全国青年领导委员会的使命是通过服务学习,为年轻人、学校和社区创造一个更公正、更可持续、更和平的世界[7]。在学生、社区、教师、学校、政府和社会组织等的多方参与和共同努力下,美国“服务-学习”也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发展。

3.系统性反思

相对于一般的社会实践,美国的“服务-学习”模式特别强调系统性反思的重要性,系统性反思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对服务-学习的总结,而且是贯穿“服务-学习”模式的整个过程,这也是“服务-学习”模式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系统性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将他们所做的服务活动和学习的内容清晰地联系起来。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反思成为发展学生复合、整体的思维以及解决问题和深化理解的一种实用方法。“服务-学习”对老师有一定的要求,老师将反思构建到“服务-学习”的所有阶段,也就是从规划到评审阶段。反思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如通过课堂讨论、写作以及将理论和经验进行比较的方式得出。当学生得到老师的帮助,在实践中探索他们的课程和分析经验时,其实也在培养他们思考知识的能力[13]。也只有通过系统性反思的过程,学生才能在“服务-学习”中有更大的进步。正是系统性反思在“服务-学习”中的关键性作用,美国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研究,其中有学者将系统性反思的方式进行对比,以寻求“服务-学习”反思的最佳方式。如Amanda Sturgill和Phillip Motley对比了有指导的和自由的反思、对话和自由表达反思、公开和私下反思的不同效果[14]。

4.结果共赢性

通过实行“服务-学习”模式,其达到的结果是共赢的。这种共赢不仅体现在学生和社区两个主要的参与者,还体现在对学校、政府、社会等的积极影响。Christine I. Celio, Joseph Durlak和Allison Dymnicki通过对62项研究包括11837名学生的数据分析显示,和控制组的学生相比,参加“服务-学习”项目的学生在五个方面有重大意义的获得,即自我态度、对学校和学习的态度、公民参与、社会技能、学术表现。通过“服务-学习”模式,对培养高质量的公民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满足社区真正的需要方面,“服务-学习”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如表2(“+”代表有相对明显的积极影响),可反映出课堂教学、一般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和“服务-学习”的不同影响,其中“服务-学习”模式的积极影响是最大的。

表2 课堂教学、志愿活动和服务学习的不同影响

三、美国“服务-学习”模式对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启益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高校进行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2017年6月2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也强调,“强化实践育人,积极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全面发展”[15]。虽然美国“服务-学习”模式浸染着美国公民教育的理念,其要培养的公民和我国“立德树人”的目标有根本的区别,但“服务-学习”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模式,其蕴含的“服务”与“学习”有机结合的理念对我国的高校实践育人有着重要启益。

1.将学生专业与社会实践内容相结合

“知行合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16]。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非常强调“学以致用”,“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17],而“服务-学习”不仅是“学以致用”,更强调“学中致用”,即强调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区需要,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能满足社区的需要,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达到共赢的效果,这也是“服务-学习”区分于课堂教学、一般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的地方。目前我国在高校层面的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的还比较少,以体验式的参观考察为主,如参观红色文化基地、博物馆等,真正参与其中的较少,也没有突出课程的专业性。鉴于此,将学生专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能体现实践的针对性,激起大学生学习兴趣和社会实践的兴趣,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也是“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方式。如学习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在国际论坛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习社会工作的大学生可以与社区建立服务联系等,既有服务,又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获得感。

2.促进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和学分化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和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进行了规定。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规定,“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高校实践育人的学分及课程安排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目前来看,各地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围绕实践育人课程化和学分化做出了积极探索,成效也比较显著,实践教学的规范性有了提高,但是实践教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相比还不完全充分,课程资源的整合还不够,或者进行的社会实践也只是以形式为主,学生以完成学分任务为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还需要大大提升。美国“服务-学习”模式,从设计“服务-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就体现了对学生课程成绩、学分的考察要求。因此,美国的“服务-学习”模式有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成绩和学分的评定有比较完善的标准,学校、老师和学生对此也非常重视。针对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也需要进一步课程化和学分化,将其定位为必修课程,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和学分化,需要从整体上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课程考评方式等等。除了普遍性的社会实践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还需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以达到相应年级、专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匹配度,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赋予社会实践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社会实践的目标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提升,还要实现从情感上育人。美国“服务-学习”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教员要明确想让学生学到什么、获得什么新观念,其中就包含着对学生情感的教育。相对于高校的理论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与现实接触更加紧密,学生更容易受到实践活动的影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检验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能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不仅仅看是否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还需要实践活动是否具有相应的“思想含量”。只有具有一定“思想含量”的社会实践才具有实效性,因此高校要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社会实践各环节。赋予社会实践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需要在目标上体现、社会中践行、反思中升华。也就是国家、学校在制定社会实践的相关文件、课程大纲时要在目标上体现丰富的思想内涵;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践行;学生在反思中既是对课堂理论的再现,也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赋予社会实践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作为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就像“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能够潜移默化地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4.构建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美国“服务-学习”模式,参与者有学生、教师、学校、社区、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学校为“服务-学习”提供专业化的平台,政府颁布各项法令和政策支持“服务-学习”的发展,各社会组织为“服务-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有序开展,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前提和保障,政府需规划相应的顶层设计,完善社会实践的政策;社会的大力支持是重要平台,社会可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机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校的大力支持是重要环节,学校需完善相应课程体系,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系统化设计;教师的大力支持是重要保障,教师需结合学生专业对其社会实践全程指导,提供建议和分配任务;学生的积极践行是最终落脚点,学生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自身专业进行社会实践。如果其中的任何一环出现障碍,社会实践活动将不能有效进行。同时,政府与社会、社会与学校、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加强联系和合作,为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搭建好桥梁,以最大化促进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开展。

猜你喜欢

育人社区服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