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维护模式转型初探及效果评价
2019-09-09祁飞周文卫
祁飞,周文卫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医疗器械科,江苏 常州 213003
引言
医疗设备的维护模式历来都是医疗机构设备管理部门关注及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传统的“重维修”维护模式又称故障后维修,主要偏重于提高维修设备的能力,注重维修设备的技巧[1]。在该模式下,工程师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维修信息,然后到报修部门去维修设备,忽略了设备“管理”的职能。但是,随着我院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高精尖”的仪器设备被不断引进并应用于临床诊疗,医疗设备的维护难度变得越来越大,维护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研究人员尝试从精细化管理着手进行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2],来满足日益增强的维护要求。“重管理”维护模式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维护模式,它偏重于设备尚未发生故障时的保养和即将或有可能发生故障时的及时维护,并且更加注重与临床设备操作人员的沟通和管理。
在传统的维护模式下,医疗器械科的工程师们常常面临着工作时间“不规律”,工作突发性强,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进而导致科室员工无法有效调动,常造成人员不足或人员闲置的局面,此“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局面亟待通过分析解决。临床方面,故障频发的医疗设备和漫长的维修周期已经严重影响诊疗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造成医务工作者对仪器设备及医疗器械科工作的满意度下降。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提出转化医疗设备维护模式,分析干预措施的权重贡献,尝试从源头上降低医疗设备的故障因子,引导维护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医疗设备维护走向一个良性循环,保证医疗工作有序开展。本研究选择医院内数量最多、使用最频繁的多参数监控仪作为研究对象,评价新模式的效果。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防止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相互干扰,实验在本院两个相对独立的院区内开展,其中A 院区为实验组,B院区为对照组。研究选择2015 年购进的相同厂家、相同批次的多参数监护仪为研究对象。为保证设备的使用条件接近,院区A 选择骨科、普外科、心内科、肿瘤科为实验组科室,院区B 同样选择骨科、普外科、心内科、肿瘤科为对照组科室,两组分别纳入多参数监护仪30 台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重管理”维护模式,对照组采用“重维修”维护模式,分别统计两组设备的报修次数、维修费用、故障类型和使用人员满意度,统计期限为两年。设备每次使用后做好使用者信息,使用时长、设备状态的登记,方便后期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
1.2 “重管理”模式构建
区别于传统被动型的维护模式,“重管理”维护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① 设备的临床使用,实验组人员除参加厂家组织的一次培训与考核,每年还定期开展一次设备的再培训与再考核;② 设备的临床管理,实验组科室有专人负责管理本科室设备的日常保养及定期的质控活动;③ 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医疗器械科工程师每月对实验组科室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巡查,每季度对实验组科室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保养,每半年对实验组科室设备进行一次质控检测;④ 设备使用管理的督察与整改,医疗器械科工程师对实验组科室不定期开展设备规范化使用检查,纠正不恰当的操作习惯,检查结果与科室奖金绩效挂钩。
1.3 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设备部分监测数据基于我院HRP 综合运营管理平台进行收集,数据收集时间为2015 年7 月至2017 年6 月。邀请省内本行业专家38 人,利用德尔菲法对各干预措施的权重贡献进行两轮专家咨询。
1.4 人员培训
为排除设备使用人员的差异对仪器设备维修次数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可能涉及设备使用的人员均需参加设备使用前培训,并要求通过操作考核。未经培训或未通过考核的人员不得使用仪器设备。研究完成后,根据使用者信息登记,对使用者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进行分析。
1.5 满意度调查
满意度调查每半年进行一次,研究人员根据每台设备的使用登记信息,邀请每位设备操作人员根据其本年度使用的体验为仪器设备及医疗器械科工作的满意度情况打分,满分为10 分。
1.6 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贡献分析
本文采用以往文献报道的[3]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干预措施提高设备开机率,降低故障率的权重贡献进行分析。通过业内专家对每一个干预措施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价,按照李克特量表[4]将重要性分为: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比较重要以及非常重要五个等级,赋值1~5;将专家熟悉程度分为:很熟悉、比较熟悉、一般熟悉、较不熟悉以及很不熟悉五个等级,分别赋值1.0、0.75、0.5、0.25、0;将专家判断依据分为实践经验、理论分析、同行了解以及直觉四个等级,分别赋值0.8、0.6、0.4、0.2[5]。进一步利用层次分析法,将人的思维过程和主观判断数学化,进而对复杂决策过程量化[6],最终对各一级干预措施及相应二级干预措施进行权重贡献分析。
1.7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并使用t 检验进行差异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使用者一般情况
根据使用信息登记统计,本次使用多参数监护仪的共168 名医务人员,其中对照组男性0 人,女性83 人,平均年龄(31.7±5.2)岁;实验组男性0 人,女性85 人,平均年龄(33.2±3.8)岁。使用人员的学历、职称,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使用两种设备的人员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学历、职称在两组分布均衡可比,没有统计学差异。
表1 多参数监护仪使用者的一般信息
2.2 两组多参数监护仪累积开机时长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多参数监护仪每季度累积开机时长均多于对照组仪器的季度累积开机时长,见表2。
表2 两组多参数监护仪累积开机时长(h)
2.3 两组多参数监护仪维修总次数及平均维修费用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多参数监护仪的维修总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仪器的维修总次数,实验组的平均维修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多参数监护仪维修总次数及平均费用
2.4 故障类型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多参数监护仪的故障类型构成比发生改变,实验组中由于临床使用不当造成的设备故障和故障误报率显著减少,见表4。
表4 两组多参数监护仪故障类型分析(%)
2.5 满意度调查
每半年邀请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一次满意度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设备操作人员对监护仪及医疗器械科工作满意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满意度得分(分)
2.6 各干预措施对设备故障率/开机率权重贡献分析
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重管理”维护模式中各干预措施对设备故障率/开机率的权重贡献结果,见表6。
表6 各级干预措施权重系数
3 讨论
实验表明,“重管理”维护模式实施后,实验组科室多参数监护仪的维修次数及平均维修费用明显下降,其中最主要降低的是由人为因素引发的故障。故障发生率的降低节约了医院的维修开支和设备的运行成本同时也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增加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显著提升了临床科室对医疗器械科工程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认同感。
本文提出的“重管理”维护模式相较于传统维护模式,它更加注重对设备的管理、质量控制和预防性维护。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意识到预防性维护、保养的重要性,良好的预防性维护能够尽早地发现器械使用中的危险因子,并将其危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7-8]。管理方面,设备使用人员的操作熟练度和责任心是设备发生故障的一个重要因素[9-10],故在本研究中,我们对使用者进行岗前培训、平时监督和定期再培训,力求降低该故障因子的发生率。质量控制方面,我们借鉴以往研究者对医疗设备进行周期巡检的经验[11-12],给医疗器械科工程师制定质控计划,对仪器设备的参数进行校准,及时纠正系统误差;对仪器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隐患[13-14]。预防性维护方面,通过设备的日常保养和故障的及时发现并处理,可以有效地缩短维修周期,避免故障的扩大化[15-17]。最后,本文对实施的干预措施进行权重贡献分析,为今后“重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采取“重管理”维护模式后,医疗器械科工程师的时间得到了合理分配,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内部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引进新技术,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提高维修技能、提升工作积极性,对医院的长期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