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问题 构思对策 引领态度 激发情感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科基本素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践

2019-09-09

关键词:态度价值观美术

孙 静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附属澎雅小学)

一、通过案例,引发思考

“如果是我的,我就发财啦!”

在教授六年级《金银器》一课时,同学们很兴奋。纯欣赏的课程中孩子们的话题不断,穷追不舍地一定要问老师:那只很大的金碗到底值多少钱?对于银器的欣赏不屑一顾,或许是因为它们没有金器值钱吧。

孩子们特别关注的并不是这些器物优美的造型和精致的纹饰,而更加热衷于讨论它的经济价值,极度渴望能够拥有,原因是它们很值钱。

这样的课让每天传播美的美术老师上得心生悲凉,孩子们对于艺术作品关注焦点的跑偏折射出的问题是价值观念的偏离,也是学科基本素养养成的不到位。

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生或学者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达到某门具体学科所要前进的基本目标。

一般学科基本素养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五个方面。其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都是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手段检测出学习者的掌握情况,而品质和态度却很难通过测试进行考量。

具体到美术学科的基本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美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内容都是具体可检测的,唯独不可简单考量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透过现象,暴露问题

学科基本素养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无法通过检测来甄别优劣,不代表它可以在教学中被忽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是任何教育门类和形式都必须重视的工作。

因为重要,所以关注,笔者从日常的教学中留意着一些现象,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赘述如下:

现象一:“老师,你不累吗?”“老师,你真有空!”

分析:面对教师展示的一些精美绘画或精细手工作品,有些孩子并不能细细观赏,感受不出这些作品的美与好,甚至还会发出这样的评价。

现象二:“老师,我做好了!”

有些学生做作业一味追求速度,只把完成当作目标,慢不下来也静不下来,没能感受到绘画或做手工是一件很快乐很享受的事情。

分析:一些小孩子完成美术作业以“快”为荣,很轻易地就会宣布“我做好了”,但通常是只符合最低要求。他们并不愿意在一张画或一件手工制作上精工细作,享受不到“不断追求想要的样子”的过程。

现象三:“老师,我画错了!”

作业纸上,刚画了一两条线就给自己的作品判死刑,说自己错了,宁可换纸重画,也不肯在原画上继续绘画。

分析:在美术课堂上,针对作业,我从来不会轻易评判“谁对谁错”,只会反复地鼓励孩子们:“画画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与不好,要有信心和耐心,坚持画下去,慢慢修改,不好的也有可能变得好。”况且,把不好的改好,把不美的变美,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审美体验过程,错过了多可惜!可有些小孩子们始终很难转变,害怕错误,不敢继续,宁可屡次重画,也不肯修改。

现象四:“老师,你有圆规吗?”

一做美术作业就开始“尺规作图”,有些小孩子只要一听到“画”,就会立刻拿出直尺和圆规,并且依赖得不得了。

没有尺子就不敢画直线,就算拿文具盒或本子的边比着,也一定要画出一条光光滑滑的长直线;没有圆规的人会想办法用量角器半边半边的画,凑成一个圆,如果连量角器也没带,就一定要找个圆的东西压在纸上才敢描出这个圆。所以很多孩子的画面上,太阳一定是个标准的圆;一些很自然的形,如向日葵的花盘和荷叶之类也会画得滚圆滚圆;就连小朋友的头也是溜圆溜圆的,这些若不是出自圆规之手,就一定都是拜硬币、瓶盖、钢笔帽儿所赐了。

分析:画画用尺规原本无可厚非,也有一些艺术大师将几何化的风格演绎到了极致,但是小孩子如果每张画都这样画就太狭隘了些,一定会忽略很多的观察,错过很多能表现的东西。

现象五:“老师,我再也想不出来了!”

冬天第一场雪后,我给五年级的孩子们补充了一次画雪花的美术作业。在观看大量显微镜下真实雪花的图片和丰富的雪花纹样之后,作业要求是在“ * ”的骨架上设计几朵不同的雪花图案。令我很震惊的是,作业中,有个孩子给这个“ * ”的每一个端点向相邻的那两条直线上做了“高”,还标了12个直角,就再也想不出第二种画法了。

分析:学生做作业时缺乏想象力,想不出很多,也不肯多想。想象力不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想,也不肯想,轻易就放弃言败还能谈得上什么艺术与追求。

…………

三、归纳问题,理性分析

透过孩子们的无忌童言,暴露出来的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情感较缺失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果对于艺术的学习没有积极的情感,那对任何美好的事物很难会有感悟的心境。

(二)态度还不够端正

态度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指向,包括对事情的基本观点和采取的相应行动,具有较强的情感倾向性。如果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于艺术的学习也是很难求得真谛的。

(三)价值观有偏离

价值观是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人们判断客观世界的标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形成自觉学习美术的兴趣。如若价值观发生偏离,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任何审美的活动都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当然,造成如此现象问题,也是有一定成因的。

1.学科定位偏弱

中小学阶段,美术课作为不考试的“二类学科”,其地位在众多的家长和孩子的心目中始终处于弱势,不被重视。

2.教学中的忽视

中小学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还是侧重绘画技能的教授与提升,比较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与养成。

3.学生急需引导

小学阶段的每个孩子都还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尚处于最佳引导期,急需合适的教育与正确的引导。

四、构思对策,运用实践

基于以上现象中剖析出的种种问题,笔者积极构思对策,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通过艺术美化生活的实际应用,影响其对待艺术品的价值观念

尝试在一些课例中进行特殊的作业设计,让学生美术作品的实用性充分发挥出来,让艺术作品的价值通过视觉的审美得以体现,从而逐渐改变孩子们那种金钱至上、过于物质的价值观念。

例一:《美术作业册》封面设计

每学期初,我在第一堂美术课并不急于去讲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自主添加了一个《美术作业册封面设计》的课例。开学第一课,让孩子们亲手为自己的美术作业册设计制作封面,再慎重地装好透明文件袋,为自己接下来整个学期的美术作品安排好归宿。

(图为我校一年级孩子和他们的美术作业册)

通过精心设计、细致的彩绘和制作,孩子们都拥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封面,并且可以使用一整个学期,非常开心。

例二:软陶制作小挂件

在陶艺课上,我设计了《软陶制作小挂件》的课例,孩子们精心制作的手工作品可以作为胸针、发卡、笔套等小物品,可以每天使用,还可以做成项链、手镯,送给家人当作礼物。

(图为学生的软陶作品)

在这些课例中,孩子们完成的作品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也着实感受到巧妙的设计,精心的制作,呈现出来的美好,正在改善着我们的生活,使之变得更加美妙。这些作品让他们发现美好的艺术品的价值除了可以用金钱来衡量,还有更加有意义的价值。

(二)搭建多种展示平台,激发学生感情

通过一些特殊活动,搭建展示平台,让孩子们体会艺术作品的魅力和艺术创作的乐趣。

例:《我心中的最美教师》绘画展览

教师节来临之际,美术学科组织开展了一次“画画我心中的最美教师”活动,并布置了全校性展览,参与创作和欣赏展览的孩子们都深刻地感觉到,这样的作品凝结着师生之间的浓浓情感。

(图为我校学生观看《我心中的最美教师》绘画展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三)过程性评价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例:在教学中坚持使用“过程性评价表”

通过过程性评价,持续地、发展地对学生的艺术学习进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端正学习态度。

(图为我设计的评价表的局部)

一次美术课的学习,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经历“准备”“进行” “完成”“完善”“完美”五个过程,孩子能坚持到第几步,就得到与之相应的评价记录。操作使用时,不过分开展横向比较,注重个人的纵向发展,鼓励孩子端正态度,坚持精益求精的创作,不断地挑战自己。在这种评价方式的激励之下,孩子们逐渐端正态度,静心创作,逐渐体会“因为坚持而渐入佳境”的美好感觉。

五、积极关注,不容忽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内省和内化,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是我们的美术教育绝不容忽视的。

近年来,笔者关注问题,构思对策,积极实践,在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除一丝不苟地传授知识和教授技能之外,还积极通过系列实践,着力关注美术学科基本素养的形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应用影响观念,以展示激发情感,以评价引领态度。

在小学阶段,美术学科基本素养的形成,除了要重视可以通过测查来甄别高下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应该关注这不可考量的却又不容忽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猜你喜欢

态度价值观美术
我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美术篇
价值观(二)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