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景观中弹性设计理念的应用与研究
——以曼哈顿BIG U防护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为例
2019-09-09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10037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弹性的英文“Resilience”,来源于拉丁文“Resilio”。1973 年,“弹性”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被美国生态学学者霍利引入至生态学的观点,他定义“弹性”为,当生态系统抵抗外界的冲击和突发情况时,能够承受并有效转化,且依然维持其主要的功能、结构、特性,不会随之改变和影响的一种能力。
一、研究意义
“弹性”设计不仅限于进行生态研究,已有国外相关学者对其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水系统的规划及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但由于目前国内学术界缺乏这方面的针对性研究,并且大多数主要集中在海绵城市规划等领域,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弹性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是实现城市化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它是新生的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滨水景观设计在保证滨水环境的基本景观功能的同时,也需要解决在面临自然灾害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危机,并发挥其特有的景观价值。同时,也需要在避灾、减灾及灾后修复的过程中发挥其功能和长处。因此,基于进行弹性景观设计理念的研究与开发,对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发展对滨水环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大有裨益,有助于景观设计学科得开拓,并实现交叉学科得发展。
二、弹性景观设计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据弹性的不同内涵,弹性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定义、特性和功能。弹性理念设计强调的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弹性理念设计强调的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通过结合景观设计的弹性和生态系统的活力预防一些不可预知的变化及灾害。同时,这也不仅是停留在视觉观赏上,而是有关与自然、人类和生存。因此,弹性景观设计理念的基本内涵在于,在景观设计中,为了营造出发挥景观弹性最大极限的空间环境,充分考虑景观自身具备的工程和生态弹性,并在危机出现时仍能保持自身主要功能的运行。
三、弹性景观的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弹性理念设计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设计。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要考虑所在场地的气候因素、水文条件和土壤状况,更要考虑到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背景,与乡土资源进行有机结合。
例如燕尾洲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在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在园区内新增湿地,驳岸采用梯田种植带作为可淹没区,替代硬质驳岸。梯田挡墙设计成可进入的人行道,利用汛期的充足水分沙土灌溉绿植,节省了人力物力的同时,形成了生物循环链,充分发挥并提高对季节性洪涝灾害的应对能力。在防洪的过程中,引入弹性景观的理念,可以适当缓解该公园及对岸城市沿岸的防洪压力,也使得当地乡土景观与城市景观相互交融,增添野趣。
2.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滨水景观环境在应对各种外部条件、减少灾害影响方面发挥弹性作用的重要原则。弹性理念需要与滨水景观设计的每个节点和部分相适应,将弹性景观设计的理念引入滨水环境设计,在面对大型的水灾及洪涝灾害时,将“抵抗”能力转变为动态适应力。使其在不同的环境,可以自行变通和适应,且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
3.多功能原则
对于传统的滨水景观设计,仅需满足单一的景观美化功能,即使与其他的功能相连,也只是简单的拼接关系。而对于弹性理念而言,在同一空间即可融合防洪、景观等其他功能,并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满足弹性滨水景观多样性的需求。
四、曼哈顿BIG U防护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研究
Big U是一个可复制的模块化系统,帮助沿海城市应对紧急的气候危机。面对超级飓风桑迪的来袭,专项景观设计团队与全球各大设计公司强强联手,制定公众参与性框架,建立了促进该地社会和经济前进的基础设施,并增加了协作的多样性。
1.存在问题与挑战
2012年,纽约被飓风袭击,死伤惨重。城市建筑被淹没,经济损失高达190亿美元,更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毁灭性打击。其后,联邦应急管理局修改了洪涝危险区的范围,并想要以创造性的设计手法,保护海岸与其居民,使其不再受洪涝灾害的影响。设计不仅面临灾后修复和重建的挑战,更面临着当地居民和未来变化。
2.方案整体规划
BIG U方案环绕曼哈顿下城而建,该方案的设计理念源自于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提出“重建与弹性特别计划”时期。景观设计师需要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和手段来应对14英尺高标准防浪堤设计的需求。防护性的基础设施不仅丰富了滨水景观地带,同时也加强了其与高处社区的联系。在BIG U的方案中,连续堤岸空间的设计形成了一系列的滨水隔离带,将洪水阻挡在隔离带的外部,以保护内部分散的低洼区域,让城市内不再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图1、图2)。而在滨水防护带内的每一片区域,都有独立的防护性措施、功能与休闲设施,且都与其所保护的海岸线的需求与人文特点息息相关,以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图3、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五、结语
景观设计关系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滨水环境开发,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弹性景观设计理念的研究是全方位、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具有积极意义,以弹性景观设计为出发点,为城市景观的弹性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