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初心使命 推出重大典型
——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发掘报道的背后

2019-09-09唐卫彬

中国记者 2019年8期
关键词:张富清分社先进事迹

□ 文/唐卫彬

内容提要 95岁老共产党员张富清是新华社推出的先进典型。作者总结回顾新华社湖北分社对老英雄事迹进行挖掘报道的过程,以及在挖掘报道中体现出的新华人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新闻实践。

功名深藏,初心永恒。

英雄无悔,天地有情。

今年4月初,新华社湖北分社精心策划、深入挖掘,浓墨重彩报道不忘初心、深藏功名的95岁老共产党员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分社相关报道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要求向他学习,强调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6月27日,中共中央授予张富清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并要求各级党组织把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内容。

总结回顾新华社湖北分社对老英雄事迹进行挖掘报道的过程,我深刻感受到,这次成功的报道,其实正是新华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一次生动的新闻实践。

一、新闻品格和政治判断,是引领报道的“航标”

近几年来,新华社湖北分社认真组织实施“扎根工程”,为每名记者都指定了一个市州作为调研基地。

2019年春节后,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调研基地的记者谭元斌获悉了一个新闻线索:来凤县在退役军人信息登记中,意外发现了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党员、大英雄。记者立即进行了多方了解采访,尘封多年的故事居然如此令人震撼:张富清,陕西洋县人,中国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离休干部,今年已95岁。他1948年参加西北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曾荣立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人民功臣”“战斗英雄”称号。转业退役时,他响应组织号召,来到湖北最偏远的恩施州来凤县,扎根山区,默默奉献。60多年来,他深藏功名,竟连老伴和儿女都不知情……

3月中旬,在充分核实并向编辑部报题的基础上,新华社湖北分社向上级机关报告情况时肯定而明确地提出,这个人物真实可信,事迹感人,值得作为重大人物典型和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点报道大力宣传。

这个结论,正是源于新华社湖北分社的新闻品格和政治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新华社建社85周年的贺信中强调,新华社是我们党创办和领导的新闻舆论机构,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镇。多年来,新华社秉承“政治建社、新闻立社、创新兴社”的治社原则,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努力形成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

当时,我们分析认为,在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背景下,张富清同志不忘初心,忠于信仰,朴实纯粹,甘于奉献,绝不是一个普通典型,更不是一个猎奇故事,而是一个靠得住、立得定的重大人物典型,可以成为一面引领全国人民共同奋进的精神旗帜。特别是今年正值共和国成立70周年,配合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做好这一人物典型宣传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为此,新华社湖北分社将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报道列为全年重中之重的选题,从一开始就专门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领衔,总编室业务领导和文字、摄影、电视记者参与的最高规格全媒体报道团队,多次开展业务研讨,精心组织策划,深入调研采写,在第一轮报道中,就播发文字、摄影、视频及多媒体稿件13条,形成了“镇版之势”和“刷屏之效”。

4月8日,新华全媒头条《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播发后,迅速产生强烈反响。“学习强国”App、《新华每日电讯》《解放军报》等190家媒体采用,相关作品阅读量累计超千万。新华社微信《您一哭,我们的心也跟着落泪了……》进行了符合移动传播特点的新媒体化呈现,特别是老英雄怀念战友泪流满面的长镜头感人至深,推送一个多小时后阅读量就达“10万+”,人民日报微信等广泛转载。据统计,仅人民日报抖音账号转发新华社湖北分社拍摄的老英雄落泪视频,点赞量迅速达660万,评论量超过10万。

网民纷纷留言为老英雄点赞:“向老一辈军人致敬!赤子之心,感人肺腑!”“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有人说:“小时候看电影以为英雄都是真的,现在才知道真的是真的。”还有人说:“作为没有经历过革命风云的年轻党员,我们入党以来学习过的理论,接受过的教育,切切实实在这位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身上得到了印证。”此外,许多读者给记者发来信息和微信表达感动。一时间,跨越年龄,跨越身份,跨越界别,老英雄的感人故事叩开了全国人民的情感密码,PC端移动端上,满屏都是赞扬和感动,传颂之间充满了社会正能量。

新华社湖北分社敏锐观察到社会的强烈反响,立即组织着手搜集整理,迅速采写了相关舆情报道,集中反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以及在社会各界引发的感动震撼和赞扬共鸣,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并作出了重要指示,由此掀起了全党全国全军宣传和学习张富清同志的高潮。

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和关键节点,新华社的新闻报道都是奋进的旗帜、冲锋的号角,鼓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通过这次报道,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成为党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新华人再次忠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二、红色基因和红色气质,是滋养报道的“沃土”

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与苏维埃红色政权同一天在江西瑞金成立,从此就紧紧跟随党中央一起转战南北,被称为“茅屋通讯社”“马背上的通讯社”“窑洞通讯社”。88年来,新华社始终是党中央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喉舌”“耳目”,红色基因不断传承和发扬,红色气质持续彰显和升华。

正因如此,新华社的报道团队在采写过程中,记者与老英雄之间情感相融,心息相通,共鸣强烈。特别是每名报道组成员无一例外都感动落泪,这是多年十分罕见的情况。报道组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把老英雄的事迹宣传到位。多少次崎岖深山来回奔波,多少个本该春眠的不眠之夜,团队成员始终带着使命,带着感情,带着敬意,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

一线采访团队中有“60后”,余国庆和程敏是“70后”,杨依军和谭元斌属于“80后”,王斯班则是一名“90后”。无论什么年龄,当记者与张富清老英雄面对面采访时,老英雄哭了、又笑了,记者也都跟着哭了、又笑了……

“您为什么从来不对人讲自己的功劳呢?”“我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多(多少)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摆自己啊?”

“为什么您总选择当突击队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入党时我宣过誓,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

“为什么转业到了恩施最偏远、最困难的山区呢?”“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在战场上死都没有怕,我还能叫苦磨怕了?”……

问答之间,这个对党忠诚、不怕牺牲、甘于奉献、乐观坚强的英雄形象,在记者的内心深深扎根。

第一次采访结束时,张富清及家人高兴地挽留记者在家里共进晚餐,把酒言欢,情之所至,大家聊起闲话,拉起家常,不少生动的细节就这样被一一挖掘发现。结果,老英雄家自酿的一瓶梅子酒全部都被喝完。

那天,1992年出生的电视记者王斯班喝醉了。这名“90后”被95岁的老英雄触动心灵,深深折服,他在最近的一次报告会上说:“关于张富清同志的报道,也许会逐渐湮没在信息洪流之中,但我知道,总有一些东西,会继续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伴随我们一生的成长。”

三、践行“四力”和不懈传播,是夯实报道的“基石”

在这次报道中,新华社湖北分社切实传承新华社人物典型报道的优良传统,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四力”要求,用“脚力”寻找人物品格和力量的源泉,用“眼力”发掘人物精神的波纹,用“脑力”洞察人物思想的脉络,用“笔力”留住人物的“血肉”与灵魂。

——认真践行“脚力”要求,到生活中、历史中寻找还原“战斗英雄”。团队在采访中由远及近,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全面感知、认识、了解,足迹深入到他工作和生活的多个场所,寻访知情人士,仅外围的采访对象就达数十人。团队还认真查阅相关档案和材料,对关键信息逐一比对,反复印证,确保万无一失。

以扎实的外围采访为基础,团队面对张富清时集中专注于最核心的问题,精心设计,尽量简短,以提示和引导为主,达到倾诉的效果。老英雄敞开心扉,打开了话匣,忆及牺牲战友时,情到深处,哽咽难言,泪流满面。这一独家捕捉拍摄到的感人镜头,成为此次报道的“点睛之笔”,更是戳中无数受众泪点的情感“触发点”。

——认真践行“眼力”要求,在点滴小事和细节中感受英雄、理解英雄。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阳台上排列整齐仿佛整装待发的绿植,写字台上已被翻阅得封皮发白的政治学习读本和《半月谈》杂志……这些鲜活的细节都被写入稿件,生动反映老英雄的生活点滴,折射出老英雄的精神境界。

□ 图为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采访张富清。图1、图2中左二穿白色西装者为本文作者唐卫彬。

采访团队还深入挖掘追踪,捕捉了一批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勇炸敌人两座碉堡,精心动魄的“永丰之战”;一路向西又向西,到最艰苦的恩施州来凤县的“转业之旅”;在三胡区任职时,为响应国家精简人员号召,第一个夺了妻子饭碗的“孙玉兰下岗记”;为了不让家人沾一丁点儿光,将自己的药全部锁在抽屉里的“锁药记”;因为是部队慰问品而珍爱65年、打满补丁的“搪瓷缸”;为了不给组织和儿女添麻烦,88岁截肢依然顽强站起来的“突击队员再冲锋”……一个个加以动情描绘,立体呈现了张富清同志战争年代保家卫国、和平时期为民造福的感人形象。

在第一次的采访中团队发现,老英雄次子张健全沉默寡言,他忙前忙后为团队服务,却拒绝成为被采访对象。追问之下,他道出了实情:父亲不让接受采访。团队研判认为,张健全是做好老英雄报道的关键人物。于是,反复动员,多方沟通,最终促使张健全答应正式接受采访,提供了许多生动素材,并第一次面对摄像机镜头,念出了那首写给父亲的诗——《老兵的敬礼》,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认真践行“脑力”要求,发掘升华英雄的精神内核和时代意义。报道过程中,团队不断思考、讨论,老英雄身上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经过分析认为,老英雄雪藏战功,甘于奉献,靠的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他时刻铭记入党誓言,口头禅是“党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时时处处体现着他坚守初心,不改本色,这就是他精神的内核,也是最值得大家学习的内容。奋斗新时代需要的正是这样的精神,回归初心,保持本色,方得始终。“本色”这两个字最终成为报道的核心关键词,直接写进了第一篇稿件的标题。

——认真践行“笔力”要求,将感动转化为全媒体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团队认真思考、深情创作,努力把采访中那种深深的感动、深深的震撼、深深的敬佩、深深的启迪,自然而然地通过笔触和剪辑表达出来。同时,又尽量保持一种“克制”,用大量的细节、白描、讲述,生动鲜活,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让受众感到老英雄仿佛就在身边。整体报道低调内敛,而又极富张力,在事实还原中传递情感,在场景重现中引发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后,新华社进一步调集精兵强将,不断运用丰富多彩的报道形式,掀起了新一轮全方位、立体式报道高潮。据统计,全社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的报道累计发稿已逾百条。三个阶段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其中,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精品力作。4月8日播发的新华全媒头条《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总阅读量超千万;5月24日播发的新华全媒头条《英雄的选择——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被300余家传统媒体采用,总阅读量累计再次超千万;6月17日推出的重磅微电影《初心永恒》被430多家传统媒体采用,全网总浏览量突破2亿,点赞量过百万,被全国多地党组织列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训教材。

此外,新华社还积极开展了国际传播,通过英文、俄文、法文等多语种发稿线路和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播发稿件20余条。分社还联合新华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初心——向共产党员张富清学习》一书,受到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新华社党组对张富清先进事迹宣传报道一直高度重视,蔡名照社长、何平总编辑等社领导前期多次做出批示,并要求精心组织做好后续报道。目前,我们正计划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进行融合报道,使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的宣传更加持久深入。新华社湖北分社还开展了“学习英雄张富清,坚守初心担使命”系列活动,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更好地为党的宣传舆论工作守初心、担使命。

猜你喜欢

张富清分社先进事迹
张富清:初心不渝,老兵本色
南华大学召开学习丁德馨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
张富清:深藏功名 初心不改
虔诚描绘精神的富足——《张富清传》读后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旧皮箱里的秘密——张富清老爷爷的故事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崇川区关工委先进事迹简介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任桂梅同志先进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