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烈: 网络文学﹃十问﹄
2019-09-08
《杭州》杂志社联合杭州图书馆、杭州市作家协会推出“钱塘悦读”暨“文澜大讲堂”分享会。通过“一期一会一本书”的形式,邀请图书作者与读者面对面分享。近日,特邀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夏烈教授主讲“网络文学与杭州”。在业内,夏烈被称为“网络文学百晓生”。在他的牵头下,杭州市作协类型文学创作委员会在全国率先成立,一个个网络作家被他从幕后推向台前。如今,网络文学有什么样的新发展?互联网时代,文学创作会更容易吗?在读书分享会现场,夏烈全面论述网络文学的历史与现实,并为读者答疑。
Q:当下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在看网络文学?
多少人在写网络文学?
截至2018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億,较2017年底增加5427万,占网民总体的52.1%。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10亿,较2017年底增加6666万,占手机网民的50.2%。
今年5月11日,中国作家协会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周开幕式上发布了《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18)》。根据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注册作者总数为1500万。但这个数据我个人认为过于宽泛,比如同一作者可能存在多个网名。据最窄口径,向各个网站调取签约作者的数量,统计后得出这个数据是68万人。这个数据已然非常惊人,可以说,互联网不仅仅给文学以创作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生产力。
Q:你觉得网络文学是新文学还是旧文学?
网络文学发展到现在,走过了二十余年,从时间概念来说,它应该是新文学。最显而易见的,网络文学的载体越出了书籍的垄断,从电脑到手机,并将进一步汇入技术和跨界的大潮,它的媒介一直在更新。
但网络文学的很多内容,和中国古典的、通俗的小说有很多相似处。从它的基因来看,贯穿了百余年间,它同近代以来的国家民族命运变迁一道吸收交融着中西古今的文学与文化,由晚清民国通俗文学到港台通俗文学,再到今天的网络小说。可以说,自国门被打开,多元文化开始有了交融,这类文学才更得以类型多样、百花齐放。这么看,它又不止二十年。
Q:中国的网络文学为什么能“走出去”?
网络文学走出去,是有群众基础的,和中国读者一样,“老外”读者也有不同阶层,其实大家的品位是相似的。玩游戏、看小说,中国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国外年轻人也会喜欢。我们对文学的认知,这几年正在重构。经典文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接受?我认为最大公约数就是“故事”,而不是作品语言多精粹,小说结构多么无懈可击。网络小说通过网站、翻译者翻译为英文,以商业方式流通出去,照样有很多外国人读完拍手叫好。
Q:网络文学是否适合青少年阅读?
目前,网络文学的一线作者已经基本转移到90后,所以这种文学形式和年轻人的关系非常大。我认为网络文学是值得关注的,这里面不乏精品,就看你选择的参照体系。从文学评论角度,我仍然看好网络文学的发展和各种可能性。
Q:您本人是看网络文学多一些,还是看所谓的传统文学多一些?
我自己是杂食动物,两边都看。我不会简单地、片面地去拒绝。完全按照既定的教科书来判断问题,是没用的,教科书中至少有一半的知识已经失效了。实际上,网络文学这件事促进了我观念的开放,重新回到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回到人的本心来思考问题。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正在考验我们的消化吸收能力。那么多信息、那么多好东西,你自己能不能消化得了?如果你消化得了,就会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网络文学与纯文学、传统文学的交融碰撞,给我的启迪就是要全面打开自己的观念世界,拿我的一部著作的书名来说,就是观念再造与想象力重建。
此外,金庸小说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萧远山和慕容博在少林寺偷学武功,扫地僧问他们,两位居士身上是不是因练功而很痛苦?他们说是。扫地僧告诉他俩,你们平日所看的武功经典旁,我其实都悄悄放了另一本佛经,用来给你们平衡内在,化解武功之戾气,可是二位施主从来没有看过这些经书,一页也没有读,只看武功的书,这样肯定是要出问题的。你们练了很多霸道的武功,身心都已经受损了,很难恢复。我由此想说的是,中国智慧讲究辩证、虚实,在这个故事里也体现得很充分。我们所读的书不会全部都是毒药,也不会全部都是良药。要擅于“杂食”,获得平衡的智慧。网络文学也好,纯文学也好,国学经典也好,西方哲学也好,科技书也好,经济书也好,还有很多东西值得读。当你选择“杂食”,并且懂得运用内在规律去平衡,阅读才是良性的、有益的。
Q:怎么看待目前的网络文学影视改编?
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从2013年开始有比较快的发展势头。最早的爆款是《亮剑》,也是网络小说改编的。到2010年开始,《步步惊心》《甄嬛传》《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电视剧、电影拉动了我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至此而今,影视公司大量筹拍网络IP影视改编剧,资本进入后更是炒作网络文学IP等,把网络小说带来的粉丝流量,导入到影视剧中,变成文化产业链的一环。
当然,这期间走过一些弯路,有流量的网络小说一定能改编为成功的影视剧吗?不一定。一流的网络文学作品可能会被改成烂片,二三流的网络文学作品也可能变成一流的影视作品,这受制于影视环节的专业度,编剧、导演、制片人、演员等等因素都很重要。
Q:当下做网络文学组织服务工作,和十年前相比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十年前,网络文学组织工作几乎是零,网络作家作品全靠互联网平台和商业资本接管,作家和文学界关系没有那么亲密。但那时候,只要充满热情、善于交朋友,他们就会愿意跟着你走,所以通过交往,我们也慢慢地把这些作家组织到了一起。
如今十年过去了,政策上的红利给到网络作家很好的资源支持,网络作家从边缘到中心的位移,造成我们现在的组织工作比以前有难度。我常常会问一些作家,你有那么多读者,但真的写好每一部作品了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能否继续保持谦虚心,能够放下姿态?如何重新认识网络文学的时代意义?这些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话题。另外,从过去的一个人说话就管用,到现在对作家既要服务也要引导,以及怎么带给他们更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怎么能够在彼此的重新定位后再度真诚握手,是急需我们思考的命题。
Q:您怎么看待人生阅历对一个作家的重要性?
我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喜欢和老人聊天,因为他们身上有我没有的故事和人生阅历。某种意义上,这种智慧是有宽度的。年轻的时候,写作就是写我所爱,把个人和家庭、社会的关系视作一种对抗和矛盾,但迟早有一天,你会需要和这些东西和解,与他们好好聊一聊。像麦家的新书《人生海海》,就是在表达与人生的和解,这是我们到了一定年龄阅历后的一种自我的需要。面前有堵墙,拆了这堵墙,境界就宽了,但很难做到,花的是时间、是工夫。
Q:您怎么看待穿越、重生类主题的网络小说?最近看到什么精彩的作品吗?
穿越、重生是网络文学的基本手段之一。一些成熟的穿越类小说,比如历史类,作者会对特定的历史知识做详细的了解、表达都很到位;比如工业、军事、医学题材的小说,专业度高得惊人,但并不妨碍运用穿越、重生元素。
我最近在读志鸟村的《大医凌然》,作者为了写好这本医学题材作品,阅读了大量医学书籍,甚至去医院实习、和医生交朋友。我拿给医生朋友看,对方觉得这已经是达到专业医生水准的作品。虽然从传播度来看,这些专业性很高的作品没有小白文的受众群体来得广,但从评论家角度我们是十分推崇的。
Q:网络文学写作是不是仅仅局限在一个特殊群体?普通人有没有更低门槛的网络文学参与方式?
很多人说,网络文学作品都是几百万、几千万字,这不一定对。按理说除了网络小说,应该还有网络诗歌、网络散文等文本,互联网无非是一种媒介,它的诞生并没有拒絕过任何一种文体、任何一个人,很多事情只是被我们自己的固有观念框住了。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本我的新书《一句》。写这本书之前,我做了一件小事,现在的人都很忙,有时候我也会忙得飞起来,我就想到利用在地铁上、飞机上、高铁上或者睡前半小时的碎片时间,写“一句话”。这是一种文学训练,我在微博上写,写完再发到朋友圈,现在写了一百五十条左右,加起来也有百万次的转发和阅读量。比如:
“乌金色的蜥蜴示意要穿过山道,我乖乖地停在蜥行道前挥手致意,它过去后回头挥了挥爪子:大家都是文明人。”
“目送是很了不得的长情,却以片刻的方式。”
“蟋蟀声老沉。草席上的假日,快要卷起来了。”
“想起冬日大早,无数自行车、电动车,挤公交的蚁一般奔赴目的地,心生无边之凄惶。”
“老师,您怎么看待死亡这回事?哦,月亮隐入山涧,不知道明夜是否还记得今夜的故事。”
我做这些实际上也是在努力推动一个“一句写作”运动,希望更多的人来参与。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文学生活。
文字整理:余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