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

2019-09-07张家龙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8期
关键词: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

张家龙

摘要 目的:对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方法:2017年7月- 2018年8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将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应用于患者疾病诊断中,对两种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并对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100例内镜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其中经病理诊断证实73例,符合率73.0%。患者内镜下表现胃变薄、黏膜粗糙、白相为主42例,其中,患者经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95.2%);内镜下表现黏膜粗糙4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4例(77.8%),经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87.5%);患者内镜下表现黏膜变薄、白相相间18例。结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所得结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采用病理学检查方式,尽快确诊,并以此为依据,为患者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饮食习惯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逐渐提升。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指的是胃黏膜上皮反复损伤所造成的腺体减少现象[1],癌变率2.55% - 7.46%。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必须采取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在本次研究中,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对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资料与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42 - 75岁,平均(58.2±2.1)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嗳气、食欲下降等症状。

内镜检查: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病史,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使其明确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前6-8h,要求患者禁食,为了提升胃肠道润滑性,可要求患者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 mL。在對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选用电子内镜,对患者胃部进行直视检查,并根据内镜下表现对患者胃肠黏膜进行判断。发现主要有以下3型:①白相为主:可见暴露的血管,透明、清晰,黏膜呈红白相间,但白相为主。②黏膜变薄:可见黏膜壁变薄、变平。③黏膜粗糙:黏膜表面极其粗糙、凹凸相间、呈现结节状和颗粒状。④选取4-7块病变部位标本送检。

病理诊断:在患者胃黏膜病变位置,取5块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分析。具体的检查方法如下:采用1O%的福尔马林溶液对标本进行固定,然后对标本进行HE染色处理和石蜡切片,由组织经验丰富的医师对石蜡切片进行检查诊断,在此过程中,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病理学诊断标准。

观察指标:在对100例患者采用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诊断后,对两种诊断方式所得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统计学处理分析:所有数据均需要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采用(_x±s)来表示计量资料,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来表示。对于上述两种数据,还需要分别应用t和x2检验。根据检验分析结果,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检查力式符合率比较:100例内镜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经病理诊断证实73例,诊断符合率73.0%。

两组检查诊断结果:患者内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粗糙、白相为主42例,其中,经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95.2%),患者表现肠上皮化牛21例(50.0%),表现异型增生22例(52.3%)。

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粗糙4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87.5%),异型增生27例(67.5%),肠上皮化生29例(72.5%)。

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变薄、白相相间18例,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4例(77.8%),异型增牛5例(27.8%),肠上皮化牛1O例(55.6%)。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容易发展为癌症,进而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检查技术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检验中,可对患者胃黏膜病变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图像清晰,操作便捷[2]。

胃镜下能够同时对多种胃黏膜的表现形式进行探查,仅依靠一种表现无法完全确诊。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所得结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如果通过内镜观察,发现胃黏膜已经发生改变,需要对患者病理组织进行活检,则应该注意排除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与上皮内瘤变相比,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比较高,如果患者胃黏膜萎缩情况比较严重,则病理学组织改变的特征也比较明显。另外,在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很多因素都会对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3],比如,如果内镜操作者视觉受限,则会影响医师对于病变特征的把握准确度。同时,内镜检查设备的分辨率、检查结果清晰度、患者胃内压、血红蛋白水平等也会对诊断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必须加强检查操作管理,同时,对于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采用病理学检查方式,尽快确诊,并以此为依据,为患者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刘文娟,原丽莉.内镜检查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4):550-552.

[2]陈伟.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对比分析[J].临床研究,2017,25(3):7-8.

[3]刘先明.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的漏诊率及误诊率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4):118-119.

猜你喜欢

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影响乳腺癌术中冰冻诊断准确性的病理与临床因素研究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内镜下电灼术治疗梨状窝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