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临床研究

2019-09-07张瀚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8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张瀚

摘要 目的:分析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35例,均经由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进行治疗,分析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ODI评分、VAS评分差异。结果:35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5例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均持续下降,不同时间点间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评分显著高于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评分(P<0.05);术后即刻VAS评分稍高于术后6个月评分(P>0.05)。结论: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管狭窄;临床研究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伴发神经根管狭窄等病症,以中老年群体为高发人群,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下肢间歇性跛行、双下肢疼痛进行性加重等,一方面带给患者痛苦,另一方面使其生活及工作受到诸多干扰,生活质量不同幅度下降,目前多经手术治疗,以达到尽快缓解症状及体征的目的[1,2]。传统开放式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治療方面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影响,而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基于脊柱内镜技术发展而来的微创手术应用率逐渐提高,现已逐渐引起民众的关注[3]。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35例,均经由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进行治疗,分析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ODI评分、VAS评分差异,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55 - 80岁,平均(68.75±10.19)岁;病程2- 11年,平均(5.37±1.52)年;L3~410例(28.57%),L45s 18例(51.43%), L5 -S17例(20.00%).(1)纳入标准:①入院后接受血尿常规、CT及MRI检查,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诊断。②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③意识清楚,精神系统正常;④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腰椎先天性畸形以及其他先天性畸形者;②腰椎滑脱或腰椎失稳;③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凝血障碍、肿瘤、传染性疾病者;④开放手术既往治疗史者;⑤妊娠期、月经期及哺乳期女性。

方法:患者健侧卧位,腰部稍垫高,保持腰部后正中线与床面平行;病灶椎间盘水平上,择距脊柱后正中线10 - 14 cm处作进针点;采用利多卡因(浓度0.75%)作为局部浸润麻醉药物,在C形臂透视下经穿刺针(18G)逐层穿刺,直至抵达病灶椎间盘与邻近下方椎体的上关节突处,经正位、侧位X线摄片均证实穿刺针抵达预定位置后,注入亚甲蓝及碘海醇,行椎间盘造影,并插入环锯,扩张椎间盘,建立工作通道,观察并取出病变椎间盘、黄韧带组织,去除神经根邻近粘连组织及疤痕组织,切除卡压神经根结构,松解受压神经根;彻底松解受压神经根,使其达到在无张力的情况下横移10 mm的标准;电凝止血,取出工作通道,黏合切口,无菌敷料覆盖切口及创面。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VAS评分由患者自评,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4-6分中等疼痛,7-9分严重疼痛,10分剧痛,选择合适的得分代表疼痛程度,分数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严重;ODI评分0-50分,分数越高,提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选择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利用(x±s)表示计量资料,开展t检验,P< 0.05提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5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5例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均持续下降,不同时间点间VA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常见,多伴发神经根管狭窄,其病变原因在于腰椎间盘纤维环髓核突出,甚至突入椎管,对神经根产生一定的压迫,继而引发坐骨神经痛及腰痛等临床表现,可采取保守治疗或于术治疗[4,5]。但随着我国微创技术的不断改善,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应用率也逐渐提高。此种微创方法创伤小、对患者影响较小、出血量较小而且疗效较好,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康复时间,促使患者尽快改善临床表现。

本次研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35例均成功完成手术,而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均持续下降,不同时间点间VA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可在直视状态下摘除病变椎间盘,松解神经根,缓解神经根管狭窄,而且能够避免对椎管内结构造成损伤,组织粘连风险较低,加上电凝止血、外敷无菌敷料,感染风险较低,有助于维持腰椎稳定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减轻围术期疼痛,避免出现术后腰椎不稳等情况。

总之,将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助于缓解术后疼痛,减轻腰椎功能障碍,促使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刘东旗,申才佳,张敬堂椎间孔镜TESSYS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神经根管狭窄患者疗效、VAS及JOA评分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4):70-72.

[2]李广松,乔荣慧,刘伟,等.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根管狭窄[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15(6):522-526.

[3]刘海军,王文,刘中俊,等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9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5):65-68.

[4]任大江,李放.经椎间孔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的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3):267-269.

[5]崔为良,王萍,廖忠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及临床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7):748-749.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技术配合消髓化核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
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医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运用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绝对卧床休息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