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工程训练中心安全体系建设与探索
2019-09-07汪全友刘俊义
汪全友 刘俊义 马 旭
南京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江苏南京 211800
随着《华盛顿协议》的正式加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以此为契机,积极采用国际化标准,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3],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也由此全面展开。工程训练作为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工程教育认证重点考察的项目之一,而安全工作则是认证专家考察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多数的工程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都具有以下的共同特点。
(1)参加实训的学生,绝大多数既没有任何有关实习生产的相关经验和基本技能,也没有经历过任何岗位培训,安全意识尚未建立,属于无资质操作[4]。
(2)参加实训的人员数量多、流动性大、成分复杂、相关知识参差不齐[5]。
(3)设备种类较多,要求指导人员“一人多机”开展工作。
(4)实训教师配备不足,尤其一线具有较强业务技能的实训指导人员较为缺乏,师生比过低。
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工程训练安全开展的隐患。如何建设一个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保持工程训练安全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就成为中心管理者积极探索的问题。
1 保障制度建设
1.1 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一套符合自身要求、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中心安全平稳运行的有力保障。人员管理则是安全管理的核心,不仅要制订一套学生实训安全行为规范,还应制订中心人员的工作安全行为规范。规范不是千篇一律的大众要求,而是根据工作分工与岗位性质的不同,按照中心全员覆盖的原则,分类分岗制订,要求细节包含、任务清楚、责任明确、执行有力,做到每一位学生、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场地、每一件物品都有明确的安全管理责任人。人员管理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人员管理关系
1.2 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1.2.1 设备安全规程制订
工程训练涉及的设备种类繁多,这不仅要求实训指导人员熟练掌握相关设备的操作技术,而且要配套建立起各种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以此规范相应设备操作人员的行为。
区别于企业“单人定机”的安全规程,中心制订的规程更应考虑其特殊性:(1)新手操作,周期较短,更换频繁。(2)多人一机,相互影响。充分结合实训特点,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是保障每种设备安全操作的技术性条件。无论是实训指导人员,还是参加实训的学生,都必须严格遵照设备安全规程进行操作。安全操作规程必须制作展示板,并且张贴于设备附近的醒目位置,方便设备的操作人员参考学习,同时也能起到警示作用。
1.2.2 设备日常“健康”检查与维护保养制度
制订设备的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将隐藏的故障,或是初期的故障及时排查出来,及时停机,并启动维修程序。“健康”的设备不仅关乎设备的正常运行,保证实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更能极大地降低各种事故发生的隐患。
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应包含日常的清洁防锈保养、配套物品整理、电气线路检查、工作液的回收处理、加工废弃物处置等方面。
1.2.3 应急机制建立
作为一个每天有着数百人同时到场的学习场所,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建立一套危险事件应急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基本要求是:“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6]针对中心每个实训工种使用的设备、设施以及环境要求等具体特征,通过可能发生的危险性评价,为防止相关的危险事故发生,或降低危险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设备损坏,制订出一套适合中心情况的科学处置救援计划,对危险处置行动的步骤、控制危险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做出有效的安排。
(1)应急组织机构的建立
应急组织机构是应急行动开展的指挥部,包含抢险工作组、救护工作组、通讯联络组、安全警戒组等。机构应明确规定各工作组的人员构成、工作职责、启动程序等。
(2)专项应急处置方案
专项应急处置方案是针对各实训工种制订的应急处置方案,包括传统机械加工项目(车工、铣磨工等)、热加工项目、特种设备(钢瓶)、现代制造加工项目、特种制造加工项目等。方案必须清楚注明可能发生的危险状况以及危险源,并且制订出相应的处置措施。
(3)火灾、触电类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由于工程训练中心的机电类设备多,所以防止火灾及触电类事故也是所有实训工种应急处置的事项。
(4)定期演练及记录
作为中心安全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急机制的建立不能流于形式,仅存在于纸面文件中,应该是中心安全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中心应形成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的政策制度,做好演练记录,不断优化应急系统,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响应与配合。
1.3 日常监督及考评
科学完善的政策制度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与考评。监督与考评工作不应是运动式的应付检查行为,而应该是常态化、标准化的监督各种安全制度执行情况的工作。依据各级人员签订的岗位责任书内容,制订督查记录卡,对督查的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日常检查记录,形成考评证据材料。同时配套制订奖励与惩罚制度,根据考评结果进行相应奖励与处罚措施。通过持之以恒的监督行为,使得遵守规章制度的思想深入人心,把安全管控变成日常的行为习惯。
监督工作按人员管理相应的级别关系开展,对在岗情况、劳动着装、挂牌上岗、巡回指导、安全教育等方面进行检查,并填写考评记录卡。一线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安全考评记录,使之成为实训成绩的参考依据,同时还要对管理的设备进行操作、检查及保养维护记录。定期组织实训的学生对各级人员和指导教师进行逆向问卷考评,促进监督考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2 硬件条件建设
维持中心的实训教学安全平稳运行,离不开配套的硬件条件建设。
2.1 实训设备的更新
实训设备的添置不仅用于新技术的引进和新实训项目的开发,也要用于老旧设备的报废更新。年代较久的老旧设备,各零部件磨损严重,设备运行噪音较大,稳定性降低,是影响安全的隐患因素。及时更新老旧设备,是中心硬件建设的重要工作。
2.2 实训设备及场地的安全改造
对于陌生的实训设备,学生初次接触时,尚未积累操作经验和安全操作习惯,将一些危险性较大的设备进行一定的安全防护改造,可有效预防某些事故的发生。例如,车床加装卡盘扳手专用放置装置(扳手未从卡盘上取下放入,主轴不能启动),数控机床加装驱动控制锁等。
根据实训的发展,对一些不能满足实训安全要求的场地及时进行相应改造,保证设备的安全距离、人员的安全操作空间、紧急疏散通道等。切不可因为场地条件等因素影响工程实训的安全。
2.3 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视频监控作为现代化的监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中心的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管理人员不仅可以及时地对各个实训场地的实训指导人员进行有效监督,也可以及时掌握现场学生的实习状况,快速纠正实训指导人员及学生的违规行为。
2.4 推动仿真训练建设
随着国家仿真实验建设的大力推进,仿真训练也正在成为工程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数控加工仿真技术目前已被很多高校工程训练采用。由于数控机床具有自动加工功能,错误的程序、错误的坐标系建立等都极容易导致各类事故发生。通过仿真训练后再上机操作,可有效地积累实训学生的操作经验,降低各类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习效果。
3 安全文化建设
工程训练安全文化是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并与中心文化有机融合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安全行为,是对实践教学中安全保障的意识、安全、态度、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7-9]。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达成度要求,实训安全也对应了其中两个重要的指标点(见表1)。安全教育不仅在于规范学生在实训期间的安全行为,保障实习实训的安全开展,还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之在设计开发、解决工程与社会等问题上融入安全的意识。工程训练无疑为学生安全意识的建立创造了较好的机会。所以在中心的安全体系建设中,安全文化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表1 实训安全与毕业达成度对应表
3.1 安全环境氛围建设
区别于理论学习的文化课堂氛围,工程训练中心更加接近于加工制造类企业的生产环境,所以加强安全环境氛围建设,对于实训学生第一印象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安全环境氛围建设主要体现为实训场地内各类标示牌的制作张贴,包括的内容有:安全警示标识和标语、各种安全制度、应急预案、专项应急处置方案、设备操作规程、场地责任人以及设备责任人等。
3.2 学生安全生产理念的建立
学生安全生产理念的建立是中心安全文化建立的核心任务。通过多级多重、贯穿始终的安全教育学习与考核,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使之产生难以磨灭的安全理念。工程训练期间的安全教育与学习一般包含:(1)初次进场安全总动员;(2)安全规范学习及签名确认;(3)各实训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学习;(4)实训现场安全操作监督与记录;(5)安全规范知识考核。
3.3 提高教师安全管控自觉意识 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
指导教师是中心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不仅是执行各种安全要求的示范引领者、执行者,也是学生安全行为的监督管理者。
(1)全面提高安全管控的自觉意识。由于长期指导实训工作内容相同、重复单调,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乏味、思想麻痹的现象而疏于防范。而疏忽之间却隐藏着极大的风险,一些高校工程训练出现的安全事故大都由此类原因导致。在各类安全制度与监督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提高指导教师的自觉意识。定期组织中心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学校相关的各类安全政策的宣讲;定期开展中心人员安全考评分析总结;积极开展高校间的经验交流,吸取他人的教训,学习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
(2)转变安全教育的理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安全教育不仅是为了保证实习实训的安全开展,还应该把安全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刻融入实训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安全管控的技能。在以后的各项工程与社会工作中,真正建立一份保证安全的责任感。
4 校级部门政策支持
实验室安全体系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实验室安全体系既可以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又能保证师生员工的健康和资产的安全,对促进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0]。工程训练课程的安全开展,自然离不开校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立足长远,按照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与建设规划,配套建设工程训练发展所需的场地条件;区别于其他理论课程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按照工程训练实践课程特色,从学历条件、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制订专门的人员政策,及时引进中心发展所需的各类实习指导人员和相关高层次人才;重视实训指导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承认其相应的劳动付出,激发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
5 结语
工程教育的3个基本理念:学生中心理念、产出导向理念、持续改进理念[11],不仅适用于中心的实训实践教学工作,也完全可以作为中心安全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工程教育认证考察为契机,按毕业达成度对应指标点要求,多层次、多维度构建工程训练中心的安全体系。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安全体系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多方努力,积极探索和研究[12],推动工程训练实践课程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