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内科老年患者睡眠障碍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2019-09-07余秋燕

医药前沿 2019年22期
关键词:心内科针对性障碍

余秋燕

(阿坝州马尔康市阿坝州人民医院内二科 四川 阿坝州 624000)

对心内科老年患者来说,睡眠障碍是其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以入睡困难、睡眠浅以及早醒易醒等为主症,可对患者的内分泌和心血管系统功能造成损害,使得其心率和血压波动,进而引发交感神经紊乱的情况[1]。有报道称,睡眠障碍和猝死以及心律失常等密切相关[2],为此,临床有必要加强对睡眠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干预的力度。但常规护理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护理方法,虽在疾病的诊治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阶段中,这种被动式的护理方式已不能够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为此,护士有必要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为心内科老年患者寻找更加切实的护理方法。本文以86例老年患者(接诊于2017年9月-2019年2月)为对象,旨在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心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9月-2019年2月本院心内科接诊的老年患者86例,按照数字抽签法分为两组(n=43)。A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60~87岁,平均(68.25±4.03)岁;病程1~6年,平均(3.42±0.83)年;扩张性心肌病者有1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有25例,病毒性心脏病者有2例,心律失常者有6例。B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60~88岁,平均(68.94±4.36)岁;病程1~7年,平均(3.61±0.87)年;扩张性心肌病者有1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有26例,病毒性心脏病者有1例,心律失常者有5例。患者病历信息完整,病情稳定,知情且能主动配合。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两组的年龄和病情等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取常规护理法对两组进行干预,内容有健康教育、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夜间噪声控制和基础护理等,A组加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法,详细如下:(1)加强环境管理力度,若有必要可让患者在夜间佩带眼罩和耳塞。于患者临睡前,为其播放一些促进身体放松的音乐,比如:月光曲、海浪声和蛙鸣声等,需于晚上8点~9点让患者聆听,15~30min/次,也可让患者在每日清晨7点~8点聆听。严格遵嘱指导患者保持平静呼吸,以放松肌肉。控制白天的噪声<43DB,夜间的噪声<40DB。(2)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工作,充分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心理问题。利用温和的语言安抚患者,尽量尊重和理解患者,并为患者提供热心服务,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指导患者采取倾诉和深呼吸等方法分散注意力,缓解不良心理。(3)在临睡前,仔细询问患者的卧床情况,了解患者有无不适感,有无便意,体位是否舒适等,针对有问题者,要及时分析原因,并找到解决之策。(4)若条件允许,可通过饮水的方式对口腔进湿润,并安排家属对患者进行陪伴。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详细告知患者,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做适量的肌群训练。

1.3 评价指标

利用RCSQ量表对两组的睡眠质量作出评价,评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3]。同时对各组的用药助睡眠率进行对比。利用自拟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展开调查,同时根据调查结果评估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调查内容主要有人文关怀、质量和安全、健康教育以及服务可及性等,总分为100分,当中,不满意<60分,一般满意60~89分,比较满意≥90分。满意度=(一般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用药助睡眠率

A组0例用药助睡眠,B组4例用药助睡眠,占总比例的9.3%。和B组比较,A组的用药助睡眠率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4.1129,P<0.05)。

2.2 睡眠质量

在干预之前,A组的睡眠质量评分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干预后,A组的睡眠质量评分比B组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A组 43 6.94±1.25 2.87±1.04 B组 43 7.03±1.42 3.75±1.26 t 0.7125 3.9728 P 0.4311 0.0009

2.3 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A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7.67%,比B组的83.72%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满意度调查结果对比 [n(%)]

3.讨论

结果发现,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原因和医疗干预、病房环境及自身心理状态等密切相关,通过调查发现,噪声、医护操作、口渴、疼痛、不良情绪、担心花费、体位不适与饥饿等都是引发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而睡眠障碍的发生则不仅能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双重损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住院治疗时间,降低预后。为此,临床有必要做好心内科老年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

针对性护理干预为比较新兴的一种护理方法,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重视睡眠质量改善这一方面,并积极采取播放音乐、佩带耳塞与穴位按摩法等,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干预,以帮助其改善睡眠质量。多项研究表明,采取针对性护理法,并将之运用于心内科老年患者的常规护理工作当中,可有效提升其护理效果,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此次A组的用药助睡眠率比B组低,P<0.05;A组干预后的睡眠质量评分优于B组,P<0.05;A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提示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心内科老年患者的睡眠质量,并有助于改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为此,临床可将针对性护理干预作为心内科老年患者的一种首选护理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其护理效果,促进睡眠质量改善。

综上所述,对于心内科老年患者来说,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其比较容易出现睡眠障碍的情况,进而对其身体的恢复造成了不利影响,通过针对性护理干预,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还能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降低药物助睡眠率,提高护理满意度,而这对于促进患者康复以及改善预后来说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心内科针对性障碍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