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效果对比分析
2019-09-07杨海波陈永祥马生茂张亚政陈晓昌
杨海波 陈永祥 马生茂 张亚政 陈晓昌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 宁夏 银川 750011)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冠心病已成为健康的严重威胁[1]。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哪种方式更具有优势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选取我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54例及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47例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疗效。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非体外循环组:54名患者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3.2岁,有心肌梗死病史15例,伴不稳定性心绞痛24例,伴高血压37例,伴糖尿病5例。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单支病变1例,两支病变8例,三支病变 45例,无合并其它心脏畸形。
1.1.2 体外循环组:47名患者其中男38例,女9例,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61.5岁,有心肌梗死病史8例,伴不稳定性心绞痛18例,伴高血压30例,伴糖尿病7例。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两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 43例,无合并其它心脏畸形。
1.2 方法
1.2.1 非体外循环组:全麻气管插管,正中开胸,取左侧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备用,给予肝素1.5mg/kg,心脏固定器固定心脏,冠脉内置分流栓,左侧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大隐静脉与其它靶血管吻合,升主动脉夹侧壁钳,将大隐静脉与主动脉吻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止血、关胸。
1.2.2 体外循环组:全麻气管插管,正中开胸,取左侧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备用,给予肝素3mg/kg,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转机、降温、阻断循环,心脏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方法同上。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分析用SPSS15.0,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相比,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显著缩短、术后引流液量明显减少、拔除心包、纵膈引流管时间显著缩短,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显著缩短(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3.讨论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生命的第一杀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冠状动脉搭桥术包括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20世纪60年代首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顺利完成,体外循环使心脏处于静止状态,为冠状动脉的血管吻合创造了条件,但体外循环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为减少并发症,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得到了发展[2,3]。
体外循环的不良反应包括: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体外循环可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当心肌恢复供血后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将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心肌缺血时也可导致心肌细胞的乳酸性酸中毒,从而增强了Na+/H+的交换速率,细胞的H+量增多,致细胞内的Na+超载,随之在包膜上Na+/Ca2+交换体的作用下,进入细胞的Ca2+大量增加,引起了线粒体的Ca2+超载[4]。心肌受损后将导致心室顺应性、收缩力、心脏输出量减低,心律失常的发生也将大幅提高。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体外循环可致全身炎性反应,大量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释放。③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肾脏灌注压力下降,肾血流减少,肾血流恢复后将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加术后需要透析治疗的肾功能不全发生的风险。④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体外循环可致患者昏迷、认知功能障碍等。⑤体外循环时会造成组织缺血、缺氧,乳酸升高,同时也会出现过度换气,造成酸碱平衡紊乱。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70%并发症与体外循环有关[5]。也有研究表明避免体外循环可减少神经认知功能障碍[5]。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在心脏跳动下完成的,避免了体外循环造成的不良反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技术逐渐成熟,固定器的不断改进,桥血管近期及远期通畅率已于体外循环组无统计学差异[7]。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以在避免体外循环的基础上保证患者治疗效果。
本次结果表明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相比,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显著缩短、术后引流液量明显减少、拔除心包、纵膈引流管时间显著缩短,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显著缩短。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是值得临床应用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