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2019-09-07刘巍

医药前沿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上机水浴涂片

刘巍

(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血常规是应用最广泛且最基础的检查项目之一,而在该项目检查中,各医院几乎均实现了自动化检测,这使得血常规检验准确度和效率等有了较大提升[1]。但血常规检测结果在部分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血细胞分析检测难以达到理想的准确性,而常见的感染因素即为冷凝集[2]。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冷凝集素主要为IgM抗体,当温度<31℃时该抗体可对自身红细胞抗原产生作用,使之发生细胞凝集,但具有一定可逆性[3]。在血常规检测中,冷凝集会影响检测结果,导致红细胞结果出现假性降低,还会导致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容积等假性升高,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处理,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4]。本文随机选取我院强冷凝集血常规检测标本30例为对象,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采用3种方法处理标本,即样本1:7预稀释法、血浆置换法、37℃水浴法,然后对强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处理措施做了分析,旨在筛选出最佳的措施处理强冷凝集标本,以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行和可靠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强冷凝集血常规检测标本30例为对象,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13例,年龄为6~68岁,平均年龄为(45.32±14.57)岁。疾病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肝硬化、白血病、肺炎支原体感染等。所有标本均为强阳性(1:1024以上阳性)。本组30例标本初次检验时均存在明显异常的结果,且红细胞发生凝集,均经血涂片证实。

1.2 方法

采用3种方法处理标本,即样本1:7预稀释法、血浆置换法、37℃水浴法,然后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常规监测,仪器型号SYSMEX-XN1000,并行手工涂片染色。具体为:(1)试剂与仪器:XN-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质控品、试剂(产自日本SYSMEX公司);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瑞氏染色液;由美国BD公司提供的真空采血管。(2)实验分组及处理。对每位患者采集外周血标本2管,采用EGTA-K2(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真空抗凝采血管采集,混合充分。经不同方法进行处理后进行检测:①直接上机:即直接上机测定2管标本,取两次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②37℃水浴法:即在37℃水浴箱中对其中一管标本温育30min后立即检测,然后获取检测结果。③样本1:7预稀释法:即采用本次所用仪器的原装稀释液240μL,另取含抗凝剂的EP管,置于37℃水浴箱温育30mmin,将经温育的稀释液吸取未经处理的外周血40μL混合后进行检测,调整仪器模式为1:7预稀释。④血浆置换法:即将一管标本血经离心处理,时间为5min,转速为3000r/min,吸取上层血浆,采用仪器原装稀释液等量加入血浆中充分混合,反复3次后上机检测。⑤采用上述各方案对冷凝集标本进行检测的同时,采用瑞士染色液分别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观察是否完全解除红细胞凝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检测结果,包括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V(红细胞平均容积)、HCT(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等。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30例标本直接上机检测时,MCHC、MCH、MCV等异常增高,HCT明显降低,且P<0.05;且存在红细胞凝集相关报警。标本经30min 37℃水浴法加热处理后立即检测,MCHC、MCH稍高(P<0.05);其余指标均完全恢复正常。经血浆置换法处理后,血小板结果显著降低(P<0.05),而红细胞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均恢复正常。经1:7预稀释法处理后,所有指标检测结果均趋于正常。经37℃水浴法处理后的标本在涂片染色镜下显示红细胞轻度凝集,而1:7预稀释法、血浆置换法等处理后涂片显示无红细胞凝集。具体见表。

表 不同方法处理后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s)

表 不同方法处理后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s)

注:与其余三种方法相比,*P<0.05;与预稀释法和血浆置换法相比,#P<0.05;与其他方法相比,经血浆置换法处理后PCT显著降低,&P<0.05。

相关指标 直接上机 37℃水浴法 血浆置换法 预稀释法红细胞(×1012/L) 0.92±0.21* 3.54±0.94 4.94±1.29 5.15±1.50血红蛋白(g/L) 121±15 114±15 124±12 131±17 HCT(%) 7.5±1.3* 27.4±2.9 34.5±3.8 35.5±3.7 MCV(fL) 83.4±8.9 77.8±7.0 69.5±5.9 68.8±7.4 MCH(pg) 131.4±10.4* 32.4±4.8# 25.4±3.8 25.6±4.3 MCHC(g/L) 1577±98* 417±57# 362±38 372±41白细胞(×109/L) 9.35±1.06 9.15±1.25 8.72±1.46 9.55±1.77血小板(×109/L) 231±29 242±26 92±11& 244±36

3.讨论

在临床上,冷凝集素综合征是一种以微循环血栓、慢性溶血性贫血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主要由外界温度降低和自身反应性红细胞凝集等诱导因素所致。冷凝集素存在于大部分人的血清中,其具有较低的效价,且通常不会造成自身红细胞凝集,但在支原体肺炎、多发性骨髓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情况下,其效价可异常增高[5]。血液离体后若含有较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则红细胞抗原可结合冷凝集素,从而发生红细胞凝集,其存在一定可逆性,即升温至一定程度后其可自动解聚[6]。在对冷凝集血液标本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时,红细胞聚集导致其无法从红细胞通道单个通过,因而会大大降低红细胞计数结果,但会增加单个红细胞平均体积,而红细胞经溶解后采用比色法检测所得为血红蛋白,所以其结果不会受影响。因此MCHC、MCH等指标会异常升高。通过对强冷凝集的标本采用不同的措施加以处理,即可有效完全解离红细胞凝集,从而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不同的处理方法获取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7]。本组30例标本直接上机检测时,MCHC、MCH、MCV(红细胞平均容积)等异常增高,HCT明显降低,P<0.05;且存在红细胞凝集相关报警。标本经30min 37℃水浴法加热处理后立即检测,MCHC、MCH稍高(P<0.05);其余指标均完全恢复正常。经血浆置换法处理后,血小板结果显著降低(P<0.05),而红细胞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均恢复正常。经1:7预稀释法处理后,所有指标检测结果均趋于正常。经37℃水浴法处理后的标本在涂片染色镜下显示红细胞轻度凝集,而1:7预稀释法、血浆置换法等处理后涂片显示无红细胞凝集。因此可见,强冷凝集标本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不利影响,而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后,即可显著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强冷凝集标本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影响,而采用1∶7预稀释法处理强冷凝集标本后,其效果显著优于血浆置换法和37℃水浴法,可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且操作简便,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上机水浴涂片
周金应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标准化护理程序对体外膜肺氧合术患者上机各阶段用时的影响
上机数控“可疑”的高毛利率
冰水浴
基于STM32的恒温水浴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
低温高速离心沉淀集菌涂片法查分枝杆菌与直接涂片法查分枝杆菌的比较研究
水浴回流与超声波辅助回流提取百合皂苷工艺比较研究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