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2019-09-07刘巍
刘巍
(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血常规是应用最广泛且最基础的检查项目之一,而在该项目检查中,各医院几乎均实现了自动化检测,这使得血常规检验准确度和效率等有了较大提升[1]。但血常规检测结果在部分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血细胞分析检测难以达到理想的准确性,而常见的感染因素即为冷凝集[2]。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冷凝集素主要为IgM抗体,当温度<31℃时该抗体可对自身红细胞抗原产生作用,使之发生细胞凝集,但具有一定可逆性[3]。在血常规检测中,冷凝集会影响检测结果,导致红细胞结果出现假性降低,还会导致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容积等假性升高,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处理,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4]。本文随机选取我院强冷凝集血常规检测标本30例为对象,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采用3种方法处理标本,即样本1:7预稀释法、血浆置换法、37℃水浴法,然后对强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处理措施做了分析,旨在筛选出最佳的措施处理强冷凝集标本,以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行和可靠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强冷凝集血常规检测标本30例为对象,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13例,年龄为6~68岁,平均年龄为(45.32±14.57)岁。疾病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肝硬化、白血病、肺炎支原体感染等。所有标本均为强阳性(1:1024以上阳性)。本组30例标本初次检验时均存在明显异常的结果,且红细胞发生凝集,均经血涂片证实。
1.2 方法
采用3种方法处理标本,即样本1:7预稀释法、血浆置换法、37℃水浴法,然后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常规监测,仪器型号SYSMEX-XN1000,并行手工涂片染色。具体为:(1)试剂与仪器:XN-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质控品、试剂(产自日本SYSMEX公司);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瑞氏染色液;由美国BD公司提供的真空采血管。(2)实验分组及处理。对每位患者采集外周血标本2管,采用EGTA-K2(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真空抗凝采血管采集,混合充分。经不同方法进行处理后进行检测:①直接上机:即直接上机测定2管标本,取两次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②37℃水浴法:即在37℃水浴箱中对其中一管标本温育30min后立即检测,然后获取检测结果。③样本1:7预稀释法:即采用本次所用仪器的原装稀释液240μL,另取含抗凝剂的EP管,置于37℃水浴箱温育30mmin,将经温育的稀释液吸取未经处理的外周血40μL混合后进行检测,调整仪器模式为1:7预稀释。④血浆置换法:即将一管标本血经离心处理,时间为5min,转速为3000r/min,吸取上层血浆,采用仪器原装稀释液等量加入血浆中充分混合,反复3次后上机检测。⑤采用上述各方案对冷凝集标本进行检测的同时,采用瑞士染色液分别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观察是否完全解除红细胞凝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检测结果,包括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V(红细胞平均容积)、HCT(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等。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30例标本直接上机检测时,MCHC、MCH、MCV等异常增高,HCT明显降低,且P<0.05;且存在红细胞凝集相关报警。标本经30min 37℃水浴法加热处理后立即检测,MCHC、MCH稍高(P<0.05);其余指标均完全恢复正常。经血浆置换法处理后,血小板结果显著降低(P<0.05),而红细胞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均恢复正常。经1:7预稀释法处理后,所有指标检测结果均趋于正常。经37℃水浴法处理后的标本在涂片染色镜下显示红细胞轻度凝集,而1:7预稀释法、血浆置换法等处理后涂片显示无红细胞凝集。具体见表。
表 不同方法处理后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s)
表 不同方法处理后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s)
注:与其余三种方法相比,*P<0.05;与预稀释法和血浆置换法相比,#P<0.05;与其他方法相比,经血浆置换法处理后PCT显著降低,&P<0.05。
相关指标 直接上机 37℃水浴法 血浆置换法 预稀释法红细胞(×1012/L) 0.92±0.21* 3.54±0.94 4.94±1.29 5.15±1.50血红蛋白(g/L) 121±15 114±15 124±12 131±17 HCT(%) 7.5±1.3* 27.4±2.9 34.5±3.8 35.5±3.7 MCV(fL) 83.4±8.9 77.8±7.0 69.5±5.9 68.8±7.4 MCH(pg) 131.4±10.4* 32.4±4.8# 25.4±3.8 25.6±4.3 MCHC(g/L) 1577±98* 417±57# 362±38 372±41白细胞(×109/L) 9.35±1.06 9.15±1.25 8.72±1.46 9.55±1.77血小板(×109/L) 231±29 242±26 92±11& 244±36
3.讨论
在临床上,冷凝集素综合征是一种以微循环血栓、慢性溶血性贫血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主要由外界温度降低和自身反应性红细胞凝集等诱导因素所致。冷凝集素存在于大部分人的血清中,其具有较低的效价,且通常不会造成自身红细胞凝集,但在支原体肺炎、多发性骨髓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情况下,其效价可异常增高[5]。血液离体后若含有较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则红细胞抗原可结合冷凝集素,从而发生红细胞凝集,其存在一定可逆性,即升温至一定程度后其可自动解聚[6]。在对冷凝集血液标本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时,红细胞聚集导致其无法从红细胞通道单个通过,因而会大大降低红细胞计数结果,但会增加单个红细胞平均体积,而红细胞经溶解后采用比色法检测所得为血红蛋白,所以其结果不会受影响。因此MCHC、MCH等指标会异常升高。通过对强冷凝集的标本采用不同的措施加以处理,即可有效完全解离红细胞凝集,从而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但不同的处理方法获取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7]。本组30例标本直接上机检测时,MCHC、MCH、MCV(红细胞平均容积)等异常增高,HCT明显降低,P<0.05;且存在红细胞凝集相关报警。标本经30min 37℃水浴法加热处理后立即检测,MCHC、MCH稍高(P<0.05);其余指标均完全恢复正常。经血浆置换法处理后,血小板结果显著降低(P<0.05),而红细胞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均恢复正常。经1:7预稀释法处理后,所有指标检测结果均趋于正常。经37℃水浴法处理后的标本在涂片染色镜下显示红细胞轻度凝集,而1:7预稀释法、血浆置换法等处理后涂片显示无红细胞凝集。因此可见,强冷凝集标本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不利影响,而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后,即可显著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强冷凝集标本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影响,而采用1∶7预稀释法处理强冷凝集标本后,其效果显著优于血浆置换法和37℃水浴法,可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且操作简便,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