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日本史书为何说日本败了
2019-09-06
“一·二八”淞沪抗战,虽然最后以各自撤兵讲和而告终,并没有赢家。但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的《太平洋战争史》却认为日本败了,“在淞沪战役中日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抵抗,特别是站在最前线的十九路军的英勇善战”。
淞沪抗战,没有赢家
1932 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一·二八”淞沪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阴谋,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谋在上海制造事端。
值得注意的是,淞沪抗战不同于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发动的战争,持续三个月,上海失守。而淞沪抗战,打了33天。此战役,日军增兵达5个师团,8万多人;中国这边,仅有十九路军和义勇队,加上后来加入的第五军抗敌者,最多时不过4万人。日军装备有飞机、军舰、大炮、坦克等,防卫能力占优;中国十九路军的武器只有长枪、机关枪和手榴弹,官兵斗志和野战经验占优。
但最终的结果是,这场战争没有赢家。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面派张治中率第五军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战;另一面派代表和日本谈判,于5月5日签订停战协定,即《淞沪停战协定》。
《淞沪停战协定》正文内容只有5条384 字。协定规定:日军全线后撤至战争前的日本租界内,而中方则把军队撤出上海市,上海市内的治安由警察和宪兵维持。5月23 日,中方按照协议收回上海日本占领地区,双方恢复到“一·二八”之前的态势。在协定之外另有三个附件,其内容为:中国政府同意取缔全国的抗日运动;第十九路军换防,调离上海;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不驻扎中国军队。
附件中的三个屈辱条件为全国各界特别是上海民众所切齿痛恨,所以很多人谈及《淞沪停战协定》,便认为这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日本史书认为是日本败了
有人认为,淞沪抗战是中国失败了。真是这样吗?日本表示不同意。
日本国内的一些史书认为失败的一方是日本。比如,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的《太平洋战争史》认为:“在淞沪战役中日本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抵抗,特别是站在最前线的十九路军的英勇善战。”
日军错误估计了对手,以为十九路军同东北军一样一触即溃,不料,“战局的发展完全与侵占中国东北时相反,日军一直处于恶战苦斗中,他们不仅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而且还遭到了全上海民众的顽强抵抗,取得其所预期的侵略成果的希望被彻底粉碎了”。
其实,战役打到3 月3 日,战局基本出现了日军“不失体面地实行停战”的状态。日军利用这个机会发表了停战声明,重新开始了以各国外交使团为调停者的停战谈判。日本参谋本部承认“上海会战”中陆军死伤占参战总人数的17%,相当于日俄战争辽阳战役的伤亡率。“军事上的失败使军部丧失信心,这就使得其此后暂时放弃了侵略中国本部的念头而专心从事经营‘满洲和华北。”
“一·二八”淞沪抗战打了33 天,中国军队在民众支援下浴血奋战,连续击败日军进攻,迫使敌数次易帅,屡次增兵,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日军陷入苦战,日本统治阶层始有深刻的危机感。日本内阁藏相高桥说:“我国海外信誉正在急剧下降,目前在海外筹划资金几乎已不可能,这样下去,军费连三个月也维持不了,而且国内形势也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他们担心中国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最终落得连在满蒙攫取到的利益也一并丢失。因此,日本努力把满洲问题同“上海事变”分开,坚持对后者采取“就地解决”主义。在英美的干预下,中日反复进行停战谈判。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作为弱国的中国,居然通过血战重创了占有优势的日军,迫使日军不得不签订停战协定,这为中国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和自信。对此,宋庆龄曾言:“人皆以中国此次战争为失败,实则中国在精神上完全胜利,日本所得者仅物质之胜利而已。得精神胜利之人民,必日益奋进于伟大光荣之域,得物质胜利者,只日增其侵略与帝国主义之野心,最终自取覆亡而已。”
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目睹了淞沪抗战全过程的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所著《复始之旅》一书中说:“上海‘一·二八之战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永久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它使中國许许多多青年人相信,如果全国团结一致进行爱国斗争,中国就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有正直、无私的人来领导,经过良好的训练和有充足的装备,中国军队也同样能够很好地为自由而战。这一发现振奋了人们正在消失的斗志,最终造成了一种政治气候,迫使蒋介石不得不与他的‘最凶恶的头号敌人妥协,共同抗日,使亚洲的历史发生决定性的改变。”
淞沪抗战,使得日军第一次承认现在的中国军队已非当年的湘军、淮军。“华兵士气旺盛,其勇武之精神毫未动摇”“华兵之抵抗力非常顽强”。十九路军的中下级官员大多来自保定军官学校、云南讲武堂、黄埔军校,具有较好的军事素质和文化素质,他们以“不怕死、不贪财、耐劳苦、爱荣誉、知耻辱、爱护人民、打倒帝国主义”自誓,故能勇敢战斗、不怕牺牲。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的这种英勇的流血牺牲精神为日后的全民抗战和淞沪会战作出了榜样,增添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淞沪抗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五年后中国全民抗战的预演。淞沪抗战得到上海各界民众的大力支持。民众自发组织慰劳队,到前线慰问将士;医务人员冒着危险抢救伤员;别动队深入浦东地区打击日本谍报话动;上海新闻界的宣传报道尤为出色,既报道了日军的种种暴行,又及时地报道了我军英勇战斗的消息和社会各界支持抗战;既宣传了团结御侮的重要性,又对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政策提出批评。
淞沪抗战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使国际一改新观”,改变对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队的看法,“中国军队已得战胜之光荣,战斗力之强,非世界始料所及”“上海之战事为中国恢复不少荣誉,并足以表示中国为能自卫之国家矣”。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振奋了民族精神,使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受到了鼓舞,让中国之后成为东方反法西斯主战场成为可能。
(《探索与争鸣》 谢俊美/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