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鸣雁盼君来
2019-09-06张海华
张海华
白额雁
白额雁的嘴基有明显的白色斑块
斑头雁
渡口鸣雁思情郎
大雁在《诗经》中第一次亮相,是在《邶风·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全诗写的是秋日清晨,一位深情的女子,在济水边上等待、盼望着住在河那边的情人,怕他误了婚期,让他早来迎娶。这时,耳边传来大雁的叫声,更触发了她的心事,于是唱出了这首诗。
先解释一下生僻字。雝雝(音同“拥”),同“雍雍”,指和鸣之声。泮(音同“盼”):本意是融化,但不少学者认为这里通“牉”,是合的意思,“冰未泮”即“还没结冰”之意。
此诗即景即情,直抒胸臆,情感真挚动人,很有民歌的艺术风味。或许你会问,大雁和鸣为什么会引起跟婚恋有关的联想呢?这个就跟古代婚礼以雁为礼(即“雁礼”)有关了。所以,诗中女子闻雁声而思婚事,就很自然了。
鸿雁于飞伤心怀
同样是雁群的鸣叫声,在《匏有苦叶》中是欢愉的和鸣,但在《小雅·鸿雁》中却成了“哀鸣嗷嗷”。《小雅·鸿雁》以鸿雁起兴,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鸿雁于飞,集于中泽”“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等句。
通常认为此诗的主题是野外劳作的流民在自叙悲苦、诅咒徭役,因此,当他们看到迁徙的大雁时,便忍不住联想到自己所处的困境而发出哀鸣之声。成语“哀鸿遍野”即来源于此。
此外,在《诗经》中,提到“雁(或鸿)”的诗还有《郑风·女曰鸡鸣》《郑风·大叔于田》《豳风·九罭》《邶风·新台》这四首。除《邶风·新台》外,学者们都认为诗中的“雁(或鸿)”都跟鸟直接相关。如《郑风·女曰鸡鸣》中提到:“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这里的“弋”指的是用連着绳子的箭射鸟;凫,即野鸭。在这首诗里,野鸭与大雁都是狩猎的对象。这在古代渔猎社会里,实属正常现象。
望断西楼盼雁字
在后世的诗歌中,大雁更是频频出现,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 李清照《一剪梅》)
在上述诗歌中,雁、鸿或鸿雁,我认为都是对大雁的统称,并不是特指哪种雁。那么,在中国又有哪些野生的大雁呢?据《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记载,中国的大雁共十种,分别如下:豆雁、鸿雁、白额雁、灰雁、斑头雁、小白额雁、雪雁、加拿大雁、黑雁、红胸黑雁。这些大雁中,相对容易见到的是前五种,其中,尤以豆雁为最多,而后五种都很罕见,有的只是零星分布甚至属于“迷鸟”(迷途的鸟)记录。
我拍到过五种大雁,分别是豆雁、鸿雁、白额雁、斑头雁和加拿大雁。在野外观察时,豆雁是比较好认的,其黑色的喙部有一圈明显的橘黄色斑。在江南,每年秋冬季节,去海边的湿地或开阔的草地、农田认真寻找,就有希望找到越冬的豆雁,通常只能见到零星的几只,运气好的话也能看到几十只。
鸿雁也是属于不会被认错的大雁,其头顶直至颈背覆盖着一条红褐色的带,而脸颊的下半部分与前颈的颜色明显较浅,与那条红褐色的带几乎截然分开。我曾经在宁波的杭州湾湿地,发现上百只鸿雁。当时在岸边用望远镜静静地观赏它们,只见它们不时振翅伸脖欢叫,声如“昂昂”,一如家鹅(鹅是由雁驯化而来的)。那群鸿雁中,还混着几只白额雁,它们的嘴基有明显的白色斑块。
至于斑头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罕见,当年我是在云南丽江的拉市海湿地见到它们的。我拍到的大雁中,以加拿大雁最为“神奇”:因为它们在北美常见,而在中国属于迷鸟。但有一年深秋,有一只加拿大雁居然出现在浙江绍兴的曹娥江中,引得很多鸟类摄影爱好者赶去拍摄。
不过,随着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大型天然湿地的消失,大雁种群数量近几十年来明显在减少。我们希望,包括湿地在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让像大雁这样充满诗意的鸟儿,更好地生存、繁衍下去。
(责任编辑/岳萌 美术编辑/胡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