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样态学校建设的县域实践探索

2019-09-06张晓图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7期

张晓图

[摘 要]新样态教育的实施原则是坚守教育本真、回归学校本位、遵循教育规律、彰显办学本旨,是推动学校内生式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磐石市为实现县域教育的合理布局、均衡发展、质量与效益兼顾、特色突出等发展目标,2018年年初以来以“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学校发展新样态”为区域主导课题研究项目,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实践。从抉择、践行、收获、感触四个层面分析新样态学校的创建历程,新样态学校的创建法则、新面貌的嬗变过程、实施新样态教育的体会对提高县域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样态教育;县域教育;教育品质;全面育人;文化内生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7-0007-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7.002

为实现县域教育的合理布局、均衡发展、质量与效益兼顾、特色突出等发展目标,磐石市教育系统2018年年初以来,以“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学校发展新样态”为区域主导课题研究项目,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实践。虽然只实施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全市教育从城区到乡村、从学校到师生均面貌一新,生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笔者从抉择、践行、收获、感触四个层面分析磐石市新样态学校的创建情况,即对为何接纳、如何作为、效果如何、感想几何的四个实践过程进行总结。

一、新样态: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改革

(一)磐石教育改革现状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基础教育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各级政府从重视速度规模发展转到更重视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从重视义务教育普及转到更重视均衡发展、促进公平。学校从重视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转到更重视加强文化建设,提振学校精神,激发内生活力;从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转到更重视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磐石市教育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全面显现,亟待加以改革。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17所,学生4万人,教职工5千余人。全市教师在主导课题研究方面有着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经历,如国家首批艺术教育实验县的主题研究、被国家基教中心评为优秀科研成果的“语文读写同步提高研究”、被评为吉林省优秀科研成果的“基于素质教育的自我教育实验研究”等。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高端引领和系统化的操作,此前的尝试并没有触及本市教育的弊端,未能实现破旧立新: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部分课程内容陈旧、结构单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足;学生课业负担偏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注不够,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不足;学校特色不突出,“一校一品”的格局尚未形成。

(二)新样态学校及新样态学校联盟

新样态是一个新概念,更是一个“高”概念,其总体特征是“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实施原则是“坚守教育本真、回到学校本位、遵循本质规律、彰显办学的本旨”。这是对学校本质和发展方式的新认识,是对学校发展状态“基于原点”的深度回归、高度提炼和个性认知,是关于推动学校内生式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创建新样态学校,旨在突破以往的学校发展方式,强调立足本土文化和自身基础,走内生式发展之路,打造纯生态、去功利、致良知、可持续的现代学校样态。新样态学校的核心主张是“学校要有学校样,一所学校一个样,校校都有自己的样”,进而达到“全面育人、文化内生、课程再造、整体建构”的改革目标。“全面育人”是新样态学校的核心任务,“文化内生”是新样态学校的核心主张,“课程再造,整体建构”是建设新样态学校的基本路径。

2017年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如平发起并成立了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作为公益性教育组织,它以中国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为平台,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智库,本着“聚智、原创、共情、尊享”的理念,通过推动中小学幼儿园草根创新、内生发展,创建“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样态学校。2017年起,磐石市开始对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的宗旨、主张以及其实现路径、方法进行了审慎、深入的研究,与磐石市的教育现状、未来定位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深刻的剖析,认为创建新样态学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是一种战略上的思考、方略上的创新、策略上的实践,是磐石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题、方向和路径。2018年初,磐石以区域的形式加入了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成为第二批实验区,开始实施新样态学校的创建工作。

(三)磐石市新样态学校建设的起步

磐石市为什么钟情于“联盟”而选择了新样态?简而言之,就是研判教育发展大势,聚焦并破解难点问题,凝练区域主导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立项研究。

1.研判教育发展大势。一是迎接新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立德树人,丰富、完善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主张,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实现新目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权威地诠释了“立德树人”这一科学论断,回答了教育的目标问题,为新时代中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了画像,明确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三个方面、六大项目、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核心素养。三是回应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感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辦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综合利益诉求可以概括为“成学之教”“成人之教”“成业之教”“成己之教”和“幸福之教”等。基础教育具有为人生奠基的重大意义,是提高每个人的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基础。三层叠加,时代要求磐石教育必须做出新的选择。

2.聚焦与破解问题,即解决制约县域教育品质提升的难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的短板,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系列化的积极探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5年,磐石市跻身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行列,2018年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职业与成人教育示范县。面对成绩,我们不仅没有陶醉,反而愈加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工作都属于“修修补补”“小打小闹”,存在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任意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性,蜻蜓点水、水过地干的表象性,跟风猎奇、追怪求异的花哨性,生搬硬套、照猫画虎的功利性。怎样根除这些教育积弊,让磐石教育焕发崭新面貌,适应新时代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回应广大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使磐石教育实现“一所学校一个样”的创新发展,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佳境,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也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取得的共识就是走顶层设计、整体建构、系统实施的道路,通过精神文化引领,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积极促成学科融合,掀起全领域的课堂革命,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凝练区域主导课题,实施更具统领性和针对性的立项研究。在此之前,磐石市的教科研主要采取规划课题研究和校本小课题研究两种形式,研究探索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这两种形式的不足和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规划课题研究是预设的,缺乏主动性、针对性;校本科研则很随意、不系统,呈碎片化,不能够聚焦全局性的时代发展问题,成效十分有限,对整个区域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如何创新研究机制,吸纳广大教师踊跃投身到教育科研之中,共研共创,探索新的科研方法和路径,通过更为有效的科研手段统筹解决好磐石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促进全市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7年,吉林省教科院发起了区域主导课题协作研究活动。这是吉林省教育科研领域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科研在总体方略、操作方法上的重大创新,旨在提升县域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果,有效破解县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迅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县域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2017年12月,吉林省第一届区域主导课题协作研究会议召开后,磐石市就如何实施区域主导课题协作研究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讨,认为以主导课题协作研究的方式破解区域教育改革的难题,有其独特的优越之处:从教育科研的层面切入,避开了行政手段给人们带来反感的弊端,角度适切;作为科学研究既可以全领域覆盖,也可以突出某一重点课题,维度适恰;既然是科研就应带有一定的实验性质,有弹性、好调控,尺度适当。因此,区域主导课题协作研究的确是一把推进县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金钥匙。区域主导课题协作研究这把金钥匙是如何打开磐石教育这把锈迹斑斑的锁头的?也就是说,在主导课题协作研究方面,磐石确定了怎样的主题、操作层面如何实施、动作幅度多大、涉及范围多广?诸如此类,需要谋定而后动。通过机关科室、学校校长、广大教师及家长等各个层面广泛而又深入的论证,确立了“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学校发展新样态”的区域主导协作研究课题,并获得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课题立项。为了彰显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和教育局的重视,局长勇挑重担,任项目主持人,教育局18个科室和全市43所义务教育学校以及2 700多名专任教师共同参与,共立子课题56项,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样态学校创建工作以奋进之势,全方位、无死角地展开。

二、新方略:新形式的踐行举措

与众不同的是,磐石新样态学校的创建以区域主导课题研究立项,以教育重大改革项目推进,实验研究与实践探索双轨并行、同步实施,互为依托、相互支撑。虽然没有指引行动的系统理论和可供借鉴的现成案例,但经过两年多的践行与创新,磐石市逐步积累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新样态学校创建法则——“六力、六进、五面新”。

一是党委主持,全力推进。为了新样态学校创建的高起点、高规格、高效率运行,磐石市教育局以局党委的名义,将其作为系统工程进行顶层设计并予以具体部署,举全局之力,构建纵横相交、上下贯通的推进机制。纵向上党委领导、局长挂帅,教科所协调指导,各科室分工负责,各学校协调联动;横向上把全市学校划分为5个创建区,局领导分区包保,业务骨干包保学校,从而形成了快捷高效的推进动力机制。

二是“攀高结贵”,借力上进。创建新样态学校是新时代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仅凭磐石市自身的实力和努力,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2018年年初以来,磐石市教育局多次邀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等到磐石讲学以提高理论认识,还邀请中国教科院的陈如平所长、方铭琳研究员、李红恩和王玉国博士,吉林省教科院的徐向东副院长、刘玉副所长等多名专家加入磐石新样态学校微信群,进行经常性的指导、交流。陈所长的“每日早安平语”和精彩文章转发成为四百多人的新样态群成员的每日必读。另外,为取长补短,我们还非常重视与“联盟”其他实验区、成员校的相互交流和沟通。磐石市教育局曾选派代表到宁波北仑淮海小学、长江中学,运城的魏风小学,鄂尔多斯的万正小学,大连的周嘴子小学等联盟成员校观摩、学习,分享创建经验,共研新样态学校的未来。专家的高端引领、“同盟”成员的齐心协力,极大地促进了磐石市新样态学校创建工作的成效。

三是培树典型,强力突进。新样态学校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和典型引路的策略才能得以扎实稳步地推进。磐石市以进入第二批国家新样态学校实验区为契机,把“联盟”确定的磐石市六所实验学校作为培树典型,组织精干力量,驻校蹲点调研。首先帮助梳理学校历史文化,确认、培植学校的文化基因,确立学校的文化内核,然后围绕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建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再根据每类课程的价值功能,创立新型的教学关系,打造能促进学生鲜活生命健康成长的高效课堂。如磐石市明城小学的所在地明城镇,起初就是一个不起眼的村庄,村名小城子。改革开放后,这里的群众凭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一锹一镐地拼搏,一砖一瓦地建设,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个台阶,昂首跨入全国百强镇行列。家乡人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策略性,集小成而为大成的奋斗史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精神,正是我们教育应当遵循的规律、弘扬的主题。我们帮助这所学校确定了“小成教育”的办学主题——小有所成,大有作为。在文化内生、课程建构、课堂变革、家校共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我们都通过主题研讨、现场展示、经验交流、大学区互动等方式进行全区域的交流互动,使创建工作能适时转段、向纵深突进、向全市学校扩展。

四是立足校本,倾力求进。“学校要有学校样、一所学校一个样、校校都要有自己的样”,这是新样态学校的三个重要命题,也是磐石市新样态学校创建的努力方向。为此,磐石市教育局要求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围绕新样态学校提出的美丽校园、智慧学校、课程再造、魅力课堂、创新管理、家校共育的六大行动项目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探索新样态学校创建之路从关注理念和思想到关注构建和行动,我们倾心而作、倾力而为。松山中心校是磐石市最偏远的一所乡镇九年制学校,距县城六十余公里,办学规模很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各方面条件也比较简陋。在创建新样态学校工作中,该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并没有因为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薄弱而妄自菲薄。松山中心校循着“校校都有自己的样”的创建原则,从学校历史、地域地缘、办学现实、时代背景、发展目标等多维度思考、提炼、建构,确立了“松蕴”的办学主题。其中,“松”同于地名、合于校名,又是该地常见的树种。对松树特质的赞颂古诗文中不乏佳作,革命家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陶铸《松树的品格》更是脍炙人口。“松蕴”——以松的坚毅高洁蕴新时代的新样态学校;培塑具有松树品格的新时代学生。该校围绕此主题研发、建构了“五蕴”课程体系。

五是兼容并蓄,奋力跟进。磐石市是“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的第二批实验区。起跑时慢了半拍,征途上就要奋力追赶。只有随时确切地了解掌握先行者的情况,才能看清自身的位置,明确到达的目标,调整前进的节奏,取得后发先至的结果。一年多来,磐石市教育系统代表高频次地外出参会、学习、考察,先后到过杭州、鄂尔多斯、西安、运城、诸暨、北仑、库尔勒、深圳、大连、长春等地,从局长到专任教师达几百人次,取真经,采众长,为己所用。如通过观摩运城市新样态“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与实施”现场活动,我们加深了对“什么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的教材体系、主题阅读的大单元教学法以及主题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理解和认识。在深圳,立言教育研究院的刘宪华院长关于如何开展“你读我诵”的专题讲座,从社会的发展趋势、人的成长规律等方面告诉我们,小学低年级是养成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到场的磐石市教师明确了如何从诵读的意义、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将“你读我诵”向家长传播并落到实处,为我们构建家校共育的阅读课程体系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撑。我们将这些经验打好包带回来,拆了封摆出来,揉碎了掺进来。这些宝贵的他山之石,就像面引子、酵母粉,在我们的学校里、教师中、课堂上发酵膨大,催生著磐石学校样态的改变。

六是督导评估,大力促进。完善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工作的巨大动力。为能使新样态学校创建落地生根、春华秋实,我们把新样态学校具象为“五新”——开展新文化建设、构建新课程体系、实施新概念管理、锻造新形象教师、培育新时代学生,制定了“磐石市‘五新学校督导评估方案”,细化到具体的“磐石市‘五新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旨在通过督导评估引导学校突破以往的发展模式,从整体育人、文化内生、课程再造、系统建构等方面下大力气,立足学校文化传统、内生基因和自身基础,走内生式发展道路,努力办好“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学校教育。

三、新面貌:新探索催生的蝶变

笔者经常对我们的校长、老师们讲,如果说新样态学校是一艘承载磐石教育扬帆远航的巨轮,那么它才刚刚试水;如果说新样态学校是一剂改变磐石教育旧样态的良药,那么它不是止疼消炎的抗生素,而是祛邪扶正标本兼治的中成药。虽然项目实施不到两年,但新样态学校创建给磐石教育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主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我们有很多的感受和体会。

一是道路选择信心渐强。多数学校都有了个性鲜明的办学主张。首先全市每一所学校都对“我是谁”“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怎么去那里”“我如何确定到了那里”这5个问题进行了基于逻辑但又指向清晰的思考和系统剖析,作出了准确的定位,然后通过探究学校历史、建筑外形、地域文化、学校校名等路径挖掘学校的文化基因,对现状进行更加客观、真实的研判,确立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找到了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路径、方法。当前,每一所学校都能够清晰地认识自我,拥有与时代发展合拍的价值追求、明晰的教育哲学、独创的学校精神、独立的教育见解,建立起了属于自身的教育标识。如磐石市实验小学的“塑人教育”、明城小学的“小成教育”、烟筒山二小的“知行教育”、红旗岭中心学校的“旗岭教育”、磐石三中的“拔萃教育”、磐石一小的“基实教育”、松山中心学校的“松蕴教育”、吉昌二小的“扎根教育”、细林中学的“细琢教育”、驿马中心学校的“驿苑通达教育”等,全市学校呈现出多样化的教育生态格局,校校都有了独有的内生文化基因。截止目前,已有4位磐石市学校校长在国家新样态论坛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二是课程建构日臻完善。我们打破了以往学校课程束缚于教室、拘泥于教材、忠实于学科的局限性,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了学生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系统地建构了基础型、拓展型、选择型和综合型四类课程。磐石市教育局制定了具体的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在课程建构整合过程中,既做加法又做减法,既注重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又注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开发,让学生享受到了完整的学校生活。在强化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基础性、均衡性的同时,更加突出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差异性、创新性和可选择性,也更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最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三是课堂成效日益显露。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创建新样态学校的核心任务,从根本上转变教与学的模式。通过设计并开展基于问题、表达、体验、项目、创造等方面的学习,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在团队学习中进行体验、交流、创新和分享。这样的改革既改变了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站立于课堂的正中央,同时也改变了教学的课堂生态,激发了师生的潜能,课堂焕发出了生命活力。首先是增强了教与学的和谐性。师生关系和谐顺畅,易于产生情感共鸣,使认知成为学生的情感需要,教育教学的任务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达成。其次是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广大教师明确了教是为学生服务的,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再次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谐的教学关系和良好的师生合作模式,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主塑造的动力和能力,逐步养成了学习中应具有的优良品质,促成教师的教学指向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日趋一致,课堂达到了更高效、更多维的教育效果。在课程开发及课堂教学中,新样态教育改革点燃了教师的教育梦想,激发了教师向上的活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每一名教师都激情满怀地参与到新样态教育之中,积极地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队伍日渐壮大。

四是學校精神愈发振奋。“精气神”是学校之根,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状态,彰显一所学校的文化特性,决定一所学校的教育样态。因此,从创建之初我们就把提振“精气神”作为首要任务,结合美丽校园建设任务,实施从外到内的淬炼。每所学校都向内深挖精神之源,溯寻文化之根,通过师生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学校精神。这种经过凝练并被师生一致认同的学校精神,在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弥漫、浸透、附着在学校内各种文化载体及其师生身心之上,从而使人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其透射出来的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置身其中就能够呼吸与感觉到这种如空气般存在的事物。每当走进一所实验学校,总能让人产生一种“扑面而来”的感受,感到校园有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人的心灵,使人感动、兴奋、腾越。因此,实验学校在其学区内的影响力骤然上扬,俨然区域中心,提升了教育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满意度,全体学生作为“新样态磐石学子”的光荣与自豪感洋溢在他们的脸上。统计数据表明,在吉林省督导检查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中,磐石市广大家长和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为98.7%;自2018年秋季开学起,磐石市的初中毕业生再无前往外地择校读高中的。

四、新活力:新样态创建的体会

创建新样态学校,我们有极大的热情,也有积极的行动,而且已有了可喜的收获。当然,与联盟其他成员校相比较,我们既存在先天不足,也有现实短板:一是所处地域的文明历史较短,底蕴不够深厚,学校文化积淀还不够丰厚;二是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不够优越,数字校园建设滞后;三是教师队伍整体老化,学科结构严重失衡,学校新课程实施保障不力。但我们的优势也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那就是磐石是革命老区,磐石人具有坚如磐石般的意志品质,只要把握好以下几点,新样态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一要坚持创新,让新理念落地生根。世间无永恒的普适性道理,教育更是如此。为了让新样态的理念在磐石落地生根,把创建新样态学校的美好愿景化为全市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我们在本土化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在深度解读新样态学校创建理论、多方考察新样态学校创建样板的基础上,我们把主观层面的理解认识与磐石市教育现状深度融合,以创新的态度做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区域主导课题实施方案,即“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学校发展新样态”,将“新样态学校”这一“高”概念作了本土化的表达,使新样态学校创建工作既适合磐石市情、符合教育实情、切合学校校情,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严谨的科学性、较高的可操作性,能够落地生根,早见成效。二是制定了“磐石市‘五新”学校督导评估方案”,将新样态学校创建具化为开展新文化建设、构建新课程体系、实施新模式管理、锻造新形象队伍、培育新时代学生等5个方面的内容,力图用督导评估的手段引导学校树立新的办学理念,以文化的旗帜引领学校发展,并以课程体系再造为突破口,深化育人模式变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坚持求实,以新课改固基强根。这一点包含两层意义:一层是确保国家课程的全面落实、高效实施,另一层是扭住课程和课堂这个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切实改进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增加课程的优化和供给,提高选修课程比例,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最终使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新素养养心壮根。做教育,搞改革,不论怎么做、怎么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创建新样态学校也不外乎于此。围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积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育人体系,就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科学定位育人目标,合理设计教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其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适应其终身发展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四要坚持以文化为魂,靠新活力固基培元。新样态学校的创建与其他类似工作的显著不同就在于特别强调文化的内生性。“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产生的内驱力,是学校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动力。我们在实践中要求并帮助学校牢牢把握这一点,认真梳理学校的历史,深刻发掘内生动力,切实加强以先进理念为引领的学校文化建设,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让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凝聚力、制度文化的影响力、环境文化的感染力、行为文化的表现力,统一意志,提升品质,发挥学校文化的最大育人功效。

五要坚持恒久,使新样态教育根深叶茂。诚如有专家所言,新样态学校是针对旧样态学校而言的。新样态学校建设是一次寻找教育初心的专业行动,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竭泽而渔、不讲科学的问题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等现象和问题。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新样态学校推进过程中,无疑会出现快慢、好差的现象,这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既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危机感,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因噎废食;既要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优势潜能,还要发现和克服自身的短板和不足,找准创建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充分反映对学校和教育发展的新认识,按教育规律办事。

(责任编辑:刘新才)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 of new shape education is to stick to the original education, return to the school standard, follow the rules of education, highlight the purpose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it is a new idea, new method and new tool to promote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school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rational distribu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benefit consideration,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development goals of county territory education, Panshi city has carried out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18 with the regional leading research project “focus on core qualities, build new shape of school development”.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choice, practice, harvest and feel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new shape schools. The establishment rules of new shape school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new shape schools, and the experience of implementing new shape education have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unty territory education and do the education that the people are satisfied with.

Key words: new shape education; county territory education;all-round education;culture endogen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