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意识:调查与思考

2019-09-06钱兵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7期

钱兵

[摘 要]转型发展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作为客体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完整过程的认识,包括转型发展认识、转型发展体验、转型发展监控3个维度。文章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62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意识进行調查发现: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共识;民办院校在情感体验方面更认同转型发展;民办院校在自我监控方面更能自主转型发展;转型发展意识不存在院校层次差异。

[关键词]转型发展意识;转型发展认识;转型发展体验;转型发展监控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7-000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7.001

一、引言

为解决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满足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刚性需求,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能力,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中央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然而,“理想的高等教育组织变革,并非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控逻辑驱动的结果,而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产物”[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因此,转型发展无疑需要充分发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体意识与能动作用。高校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自身的对象化实现对本校的客观认识和评价,明确认识本校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不足等,才能达到以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发展自我的目的[2]。对于转型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同样需要对自身进行认识、体验与评价,这就是转型发展意识。转型发展意识包括转型发展认识、转型发展体验、转型发展监控三个维度:转型发展认识是转型发展意识的认知成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自身转型优势与困难、方法与途径、过程与阶段的认识分析与评价;转型发展体验是转型发展意识的情感成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于转型发展认识引发的内在态度与倾向;转型发展监控是转型发展意识的意志成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自身转型发展的控制与反思。转型发展意识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做出转型发展决策、把握转型发展时机、控制转型发展过程以及提高转型发展效果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1.半结构化访谈。课题组利用参加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联盟会议的机会,对12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长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内容包括:(1)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请问,你如何看待高校转型发展?(2)对于转型发展,不同院校持不同态度,您所在高校持什么态度?(3)转型发展有多种路径,您所在高校倾向于哪一种?(4)转型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您认为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5)有人认为,转型发展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身就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无须转型,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访谈对象皆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长(表1),其中包括河北省3位校长、河南省2位校长、江苏省校长、安徽省2位校长、四川省2位校长。访谈伊始,向访谈对象说明目的和内容,经同意后,进行了录音。

2.问卷调查。基于文献研究以及半结构化访谈,课题组初步确定了问卷的结构:转型发展认识、转型发展体验以及转型发展监控3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10个题目。为了保证问卷的效度,采用专家评判法(包括南京师范大学1位统计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1位心理学教授、徐州工程学院3位教育学教授以及江苏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3位校长)对问卷进行审查、修改、评判。最后,问卷定为20个题目;其中,“转型发展认识”维度6个题目;“转型发展体验”维度9个题目;“转型发展监控”维度5个题目。问卷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高校基本信息,包括学校层次、隶属关系2个题项;第二部分为问卷正文,共20个题目,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 代表“不确定”“4”代表“基本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问卷数据统计采用 SPSS 19.0软件,将每份问卷作为一个案例,将量表中的每个问题作为变量,答案以不同分值录入计算机形成数据库,最后统计出来的数据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现。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课题组在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联盟理事会的指导与帮助下,利用参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联盟会议(石家庄会议、常熟会议)的机会,采用集中发放问卷的方式,向石家庄学院等362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共发放424份调查问卷。因学校通常派出几位领导参加联盟会议,故收到重复问卷42份,另有17份问卷回答不完整,11份问卷都只选择“C”选项,不符合要求,予以剔除,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54份。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研究结果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意识现状描述。转型发展认识维度得分越高,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越能够深刻理解转型发展的意义,明晰转型发展的困难,把握转型发展的路径;转型发展体验维度得分越高,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从情感上认同转型发展;转型发展监控维度得分越高,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转型发展进程与阶段的自主性越强。由表2可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意识均值为89.52,标准差为14.62,这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较强的转型发展意识,但院校间存在较大差异。转型发展体验维度标准差较大,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转型发展的情感体验迥然各异。转型发展监控维度标准差较大,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转型发展的自主性存在差异。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意识办学层次比较(表3)。在我国,虽然许多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也隶属于地方政府,但它们大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办学历史,不属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范畴。当然,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往往也自视较高,不会自降身份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队伍,所以,调查对象中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的身影。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本科高校及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转型发展意识进行差异检验发现转型发展意识不存在显著差异,转型发展认识、转型发展体检、转型发展监控3个维度也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意识隶属关系比较(表4)。关于学校的隶属关系,有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市属高校、省属高校及部(委)属高校之分,学校不同隶属关系决定了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及办学经费的充裕程度。部(委)属高校不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范畴,因此,调查对象只包括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市属高校及省属高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于不同隶属关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意识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在转型发展意识总分方面,民办高校与市属高校、省属高校均存在显著差异,市属高校与省属高校差异不显著;在转型发展认识维度,隶属关系差异不显著;在转型发展体验维度、转型发展监控维度,民办高校与市属高校、省属高校均存在显著差异,市属高校与省属高校存在显著差异。

(二)研究结论

1.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本共识。由表2可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认识维度平均得分较高,标准差较低;由表3可知,不同隶属关系院校间在转型发展知识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不同隶属关系院校以及不同层次院校都非常关注转型发展,能够理解转型发展的意义,能够明晰转型发展的困难,能够把握转型发展的路径。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共识。转型发展的雏形最早来源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为了落实《纲要》精神,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提倡、鼓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试点高校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措施以及工作推进机制等内容。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十三五”期间拟投入50亿元,支持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本科应用型试点高校加强实习、实训、实验设施建设,扶持打造一批位居全国前列、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也相继出台了鼓励政策,引导、促进、支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3]。在政府政策密集出台、积极引导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联盟与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两大民间机构也非常活跃,通过论坛、会议、试验与研究等丰富多彩的工作形式,帮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认同转型发展理念,理解转型发展意义。

2.民办院校在情感体验方面更能认同转型发展。民办高校是指由社会企业、事业组织或公民个人利用非财政经费进行投资兴办的高等教育机构[4]。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5]。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二者存在差异,但都属于利用非财政性经费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本研究把独立学院纳入民办高校范畴。陈新民认为,新建本科高校对待转型有“积极参与”与“观望或抵触”两种态度[6]。由表4可知,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在转型发展情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学院更认同转型发展。主要原因如下:首先,从办学定位来看,基于自身条件、办学性质、生源特征等多种因素考虑,民办院校从办学之初就定位于“应用型”“技术型”,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虽然没有提出转型发展,但却一直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国家关于转型发展的政策与其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基本一致。其次,从学校性质看,民办院校属于非财政经费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于办学质量的考核更加市场化与公平化,如果民办高校不能适应市场结构调整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招生与生存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对于转型发展,民办院校没有等、靠、要的资本与条件。再次,近年来,民办高校吸引了大量行业优秀人才,其教师队伍不乏优秀企业界人士,这些同时拥有高学历、高职称、丰富实践经验的 “双师型”教师为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证。当然,民办高校认同转型发展还有一个“私心”:希望能够在转型发展的改革浪潮中获得更多有利资源与优惠政策。如得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及转型试点高校特殊支持,希望政府改变现行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方式,按学校类型确定财政拨款标准[7]。

3.民办院校在自我监控方面更能自主转型发展。与民办院校相比,公办院校有许多优势,如,办学经费相对宽裕。《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拔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教育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保证国家兴办的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再如,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公办院校的光环可以吸引许多优秀师资加盟。但由表4可知,民办高校与市属高校、省属高校在转型发展监控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与民办院校相比,公辦院校转型发展自主性较弱。公办院校转型发展自主性较弱有多种原因:首先,转型发展有两种可能。培养质量提高,社会声誉良好,综合排名提升,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功,这是国家、政府以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皆大欢喜的理想结果;另一种结果则可能恰恰相反,人才培养质量每况愈下,社会声誉令人堪忧,综合排名急速下滑。前景理论的“损失规避”认为,面临同等获利机会的时候偏向于风险规避[8]。对于多数公办院校而言,对于第二种结果的担心远超于对于第一种结果的期待,故在转与不转的决策中偏向风险规避。其次,虽然《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订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这些权利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有效行使。国家与政府仍然“以计划、指标、项目乃至指令的方式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校转型的运动式治理,彰显国家视角的超强合法性及其资源配置与动员能力[9]。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集权化办学模式,严重弱化了大学主动求新求变的适应性发展能力和竞争淘汰意识,把大学变成了政府羽翼下的“温室花草”[10]。相反,民办高校则不会选择风险规避,他们处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底层,面临办学经费不足、生源质量不高、师资队伍不稳等各种压力,对于他们而言,惟有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4.转型发展意识不存在院校层次差异。我国高等学校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学科类型,可以划分为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财经院校等类别;按照国家支持力度,可以划分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高校及学科建设高校、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地方属高校等;按照学位授予权限,可以划分为博士学位大学、硕士学位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等。本研究仅对不同层次高校转型发展意识进行比较。由表3可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意识在院校层次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缘于三方面原因:首先,在本次调查中,仅有29所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与学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相比,数量太少,难以满足统计的数量要求,因此差异不显著;其次,绝大多数高校属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范畴[11],即使有些高校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但这些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不关注转型发展,不愿意转型发展,我们没能获得学校层次对于转型发展意识影响的真实数据;再次,本研究中,硕士学位授予权院校与本科院校属于同一层次高校,通过访谈得知,这些高校虽然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但均为专业硕士学位,他们有自知之明,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学术型高校的范畴,仍然关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因此,转型发展不存在院校层次差异。

四、意见与建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意识是一个多维结构,包括转型发展认识、转型发展体验、转型发展监控。转型发展认识是基础,转型发展体验是动力,转型发展监控是保障,三者有机结合构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意识。

(一)明确认识误区,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认识

研究表明,转型发展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共识。但对于转型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支持者众、行动者寡,这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转型发展仍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认为“转型即办职教”,本科院校一直处于普教系统,普教系统看不起职教系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把应用型本科当做打通职业教育体系断头路的重要环节,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讲,心理上无法接受从普教转向职教的事实;再如,认为“转型即倒退”,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从职业院校升格而来,为了摘掉职教帽子,摆脱职教影子,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走上以综合性高校为目标的发展道路,现在再重新回到职教体系,认为这是对以往努力与成绩的否定,是办学层次的倒退,自然会产生抵触心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该明确并摒弃这些认识上的误区。转型发展意味着从象牙塔学术型人才培养走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社会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12]。

(二)建立分类评估,强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体验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一个特殊称谓,新建的时间界定是指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地方是高校隶属关系的划分,属于省、市地方管辖;本科院校指进行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分为公办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三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那么,与之对应的高校分类有哪些?我们无从而知。应用型高校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它强调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那么,作为一个分类标准,与应用型高校相对应的高校是哪些?德国有综合大学、总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神学院、行政管理学院和应用科技大学七类[13]。我们国家对应的是哪些大学,我们还没有见到国家的有关政策与说明。这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之转型的方向应用型高校只是一种称谓,还不是一种分类,国家虽然提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但并没有从宏观角度设计好分类及评估标准,缺乏办学标准及评估评价体系。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难以找到存在感与归属感,难以产生转型发展的动力。《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评估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以评促建、以评促转,使转型高校的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更加对接社会需求、更加符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因此,建立分类评估标准与体系,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此外,政府還应认识到,构建的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不仅应考虑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殊性,还应考虑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分类的复杂性。因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阵营本身也存在诸多差别,如公办民办差异、隶属关系之分、培养层次之别,等等。

(三)拓展经费渠道,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自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属于省、市地方政府,以地方政府的政治权力为主导,给予全额或绝大部分财政拨款。依据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式”及相关修正理论,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容易受到行政管控制度逻辑的支配。部属高校财政拨款高于省属高校、省属高校中重点高校多于普通高校、普通高校高于新建本科高校。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经费短缺,校长常常为学校“柴米油盐酱醋茶”发愁。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应用型高校对实验教学设备、实践实训基地的要求更高。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长期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与老牌二本院校获得的经费支持没有可比性,更不用说与“211”“985”高校相比[1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态度及行动主要依据国家对于转型高校的财政拨款制度。为了激发高校转型内生动力与活力,国家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以政府为经费投入主体,在转型发展试点阶段,采取项目驱动的方式,国家及地方政府分担经费承担比例,对于试点高校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鼓励一部分高校率先转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转型发展成熟阶段,科学核算不同学科、专业生均经费及财政拨款标准,全额拨付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学经费;在转型发展完善阶段,鼓励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募捐,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15]。随着办学经费渠道的拓展与畅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费逐渐摆脱对政府的过度依附,不断扩大办学自主权,实现大学自治。

五、结语

当下,“应用技术型高校”与“双一流高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两个高频词汇,颇有韵味的是,高等教育研究者似乎心领神会,从不把二者混为一谈;分属两个阵营的高校成员也配合默契,进入双一流名单的高校没有自降身份,非把自己委身于应用技术型高校阵营;栖身于应用技术型方队的高校也没有不自量力,非要向“双一流高校”努力奋斗不可。这种现象是否说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惟有转型发展一条道路可供选择。事实并非如此,对于转型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态度各异,主动实践者有之;徘徊观望者有之;怀疑抵触者有之;不置可否者有之,产生这些态度与体验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意识存在差异使然。当下,新建地方本科院转型发展意识主要取决于国家关于转型发展的有效政策,如果国家能够充分考虑新建地方本科院的层次、类型、隶属关系等差异,从高校分类、发展定位、教学评估、办学经费、招生培养、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宏观设计,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转型发展的外在环境,也许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顾虑,提高转型发展意识,激发转型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9]姚荣.行政管控与自主变革:我国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29-34.

[2]高建勋.试论我国普通高校自我发展的运作机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05-111.

[3]陈昌芸,侯长林.地方高校发展转型的涵义及出路——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6(22):72-78.

[4]陶咏梅,胡兴启.民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风险与途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3):135-137.

[5]余锡祥.江西省独立学院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研究[J].理论导报,2014(5):44-46.

[6]陈新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分歧与共识[J].教育发展研究,2015(7):18-22.

[7]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

[8]梅波.行业变更是急功近利還是高瞻远瞩?——基于 “损失规避” 假说和管理者私利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7(10):96-106.

[10]李国仓.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热潮下的冷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6(4):72-78.

[11]王志蔚,王妍妍.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发展的政策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7(21):68-72.

[12]魏饴.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历史演进、职能重构与机理审视[J].大学教育科学,2016(2):28-32.

[13]冯建超,李文冰.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中国行业特色院校之比较[J].职教论坛,2013(2):53-58.

[14]张千友.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职教论坛,2014(21):14-18.

[15]王宾齐.关于政府、大学和社会三角关系的定量研究假设——对伯顿·克拉克“三角协调模式”的物理学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3-16.

(责任编辑:刘宇)

Abstract: The awareness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refe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as the subject to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as the object, including the cognition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monitoring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nsciousnes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354 newly 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by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d finds that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basic consensus of newly 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private colleges can better identify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selfmonitoring, private colleges can transform and develop independently.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sciousnes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ognition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monitoring第7期2019年7月

现代教育科学Modern Education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