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周至县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019-09-06董文静

新丝路(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景区融合生态

董文静

周至县建制久远,既有周秦古迹、汉唐遗踪、宋元故址可凭吊,又有周山至水卓异风景供赏玩,县内旅游资源分布密集,拥有拥有世界建筑遗产1处,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刻等各类文物点320多处,馆藏文物4000余件,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融合,互为补充和衬托,适合于生态观光和文化旅游的综合开发,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国阔的开发潜力。

一、周至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周至县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明县,旅游兴县”战略,突出“生态、文化”两个主题,以“一城一带一园一区”建设为重点,立足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市场的拓展。

在景区开发方面,周至县实施政府主导,坚持项目带动,在编制《周至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加强重点资源与重点项目的规划,以楼观台景区和黑河国家森林公园两个重点项目的开发促进107环山旅游公路沿线的耿峪河、仙游寺、翠峰山等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呈现出“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局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周至县主要景区的水、电、路、讯等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景区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市场管理方面,周至县旅游市场综合监督与管理不断规范,建立了旅游、公安、景区单位和所在乡镇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保证了景区秩序的基本稳定。

2017年上半年,周至縣全县接待游客1078.15万人次,同比增长7.83%,综合收入105881.6万元,同比增长15.27%。总体而言,周至县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为出发点,进行服务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坚持科学规划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旅游产品开发初具规模,综合接待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文化旅游市场不断培育与发展。

二、现实困境与问题制约

周至县在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和管理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旅游开发处于浅层次阶段,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强。虽然周至县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和规划不足的原因,市场经营者大多都在农家乐、旅游商品贸易的层次,产业规模较小,经营产品和模式单一,且与周边景区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严重损失了景区的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

二是由于体制原因。周至县景区管理存在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等多头管理现象,阻滞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周至县楼观台景区存在景区景点单位所有权、经营权和行政管理权三权分离的现状,不能有效的形成发展合力。主要表现在景区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周至县,核心景区楼观台森林公园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上属于省楼观台林场,而道观又隶属于陕西省道教协会,虽然周至县成立了景区管委会,也与各单位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共识,但是仍然会暴露出一些保护各自利益,阻滞发展的问题。

三是周至县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游客的吃、住、行,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着景区承接游客能力的高低。近几年,周至县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餐饮、住宿、停车场等接待能力不断提高,散客接待能力有余。但由于周至县财力有限,县境内仅有的两大收费景区的收入也只能维持运转,加之县级财力拮据,导致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强度不够,难以有效地形成快速发展的平台,在承担大型活动和重大节日庆典活动时能力不足,这也成了周至县旅游招商的一大瓶颈。

四是缺乏科学规划开发,景区功能分区特色不够鲜明。首先,生态文化旅游是综合性产业离不开文化、农林、水利、规划、国土、环保、交通、公安、消防等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以便切实履行好乡村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指导旅游业发展缺乏科学引导。其次,周至县生态旅游发展特色和定位不明确,具体到一个景区来说,可开发的景点较多,但中心主题不突出,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此同时,个别景区、景点及经营户存在盲目发展、产品雷同现象,不利于社会资本投资的集中和龙头企业的培育。

三、周至县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与对策

周至县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借力于国家政策新机遇,从新常态背景环境出发,应坚持以文化为核心、以打造“慢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为导向、以多层次融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为保障作为周至县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战略。

1.旅游文化是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

文化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灵魂,也是区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区域旅游文化是发展周至县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快道文化基地建设,塑造道家文化圣地,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楼观台景区为核心,提升道文化展示区项目建设品位,全力打造世界道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并成为兼具道文化探源体验;扩大周至县道家文化影响力,通过举办道家文化主题研讨会、出版文集、建立道文化博物馆与开展老子祭祀等活动进行文化深层开发。

旅游与民俗文化结合,打造特色文化之旅。周至县应依托历史文化遗存,结合自然资源及地方文化特色,将手工剪纸、手工编织等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让游客欣赏风景、感受自然、购买工艺品,全方位立体式体验周至风情,品鉴周至乡土文化。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特色文化旅游体验。自2014年“五一”沙河湿地公园试开园以来,周至民俗活动集贤鼓乐、熨斗曲子、渭旗锣鼓、牛斗虎、军寨道情等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在沙河景区开展演出,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这些节目彰显了周至元素,丰富了旅游内涵,增强了景区的观赏性和游客的参与性,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一方面能提高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经济激励,提高当地文化传承的积极性。

2.以打造“慢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为导向

“慢旅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敬重自然,保护环境;遵循传统,重视地方传统文化;强调生活质量,提倡生态美食”。慢旅游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强调休闲氛围的营造,彰显地方文化色彩,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引导人们放慢旅游的节奏,追求一种低碳的、休闲的、本土化的、深度体验性的旅游方式,这些理念与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一致。因此,可以通过对“慢旅游”观念的宣传,将道家文化思想、“慢旅游”观念融入周至县整体旅游形象,结合周至县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独特的文化民俗,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体验”到“感悟”的升华,培育闲适的生活氛围,引导和发展慢节奏的、人性化的生活空间,打造老子文化与生态环境两大品牌,把周至县打造成为“慢旅游”的生态文化休闲基地。

3.多层次融合是周至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保障

实现周至县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对周至县的资源、科技、人才等要素的融合发展:技术融合。借助西安现有产业园区的技术优势,以其人力资源、旅游行业法规政策、虚拟智能技术、综合运营服务等方面的资源为周至县提供智慧旅游城镇发展支撑体系,通过对周至县的智慧旅游规划和建设,达到该区域智慧城镇的协调共进发展,通过对周至县进行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能城市能源管理、智能生态环境管理、智能应急设施管理等措施,提升周至县生态文化旅游的管理水平,拉动区域的智能发展水平,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产品融合。周至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三心、三区、一线,四大产品”的总体布局,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地保护和发展,本地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在此基础上强化自然观光、科考探险、户外运动、野生动物观赏、高端度假休闲等功能分区,使得生态环境建设、文化挖掘传承、旅游业三者融合发展,开发周至县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组织融合。组织融合主要指各大产业的支撑企业的融合发展,主要包括业务经营、平台建设、管理方案、市场营销等方面,通过资源整合,加强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使得周至县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在品牌、资本、营销等方式上实现市场化运作,逐步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针对以上对周至县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对周至县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分析,要使周至县更快更好地进行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的实现: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领导作用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旅游开发的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周至县旅游资源具有鲜明自然性、历史性和文化性,政府应该根据周至县的自然景色、历史演变、节事活动及风俗民情,突出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发掘出新的创新点,立足本地特征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

其次,政府应对周至县市场化运作机制进行积极引导,践行“三位一体”,有效提升治理水平:健全组织机制。要充分发挥县委作用,加强统一领导,坚持旅发委在全县生态文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权威性协调地位,由旅发委协调相关部门的统一行动,加强对周至县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管理以及实施监控,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旅游行业的管理条例及地方性法规。大力引进高水平运营团队。通过省、市、县人才专项,筹集专项资金,引导组建或引进高水平运营团队,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旅游公司,充分吸纳当地村民到公司就业。旅游公司负责整体旅游环境的打造、维护与整治,提高当地生态文化旅游知名度,利用公司的优势,实现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培训、统一采购)。加强培育生态文化旅游经营主体。加强对生态文化旅游经营模范带头人的培養,选择培养能力强、条件好、人民信得过、愿意帮助其他人致富的积极分子,对他们从事乡村旅游给予一定的帮扶,引导其他农民加入到乡村旅游行列中来。

最后,要加强景区旅游市场的综合执法管理,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环境,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一要根据《周至县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关于建立全县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的实施意见》、《周至县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落实相关部门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任务。二要强化旅游管理联合执法机制,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明确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夯实责任,严格监管,提高综合执法的力度与效度。三要严厉打击旅游市场乱象,以相对集中检查与常态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经常性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打击楼观台景区“黑导”“黑车”“黑卦”及马匹经营欺客宰客等行为,确保旅游市场治理工作的长期性、连贯性、稳定性,切实保障游客的旅游安全和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改善周至县景区对外形象。

(2)加强旅游业开发的市场化运作

首先,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文化。从周至县现有的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状况和影响力来看,应该突出黑河国家森林公园和楼观台景区两个核心景点的精品化开发。对黑河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深层开发,应着重发展山涧溪流和山地生态科考,开发摄影、野营、登山、探险、定向越野、冬季滑雪等项目,培育避暑疗养、温泉养育、休闲度假等高端功能;对于楼观台景区的开发,一方面要综合突出道家文化与宗教文化,运用讲故事手法和参与体验的方法,将道家文化和宗教文化形象生动地展示给游客,让游客在游览时不仅仅看到现有的艺术成品,也能够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增强其道文化影响力,通过举办道家文化主题研讨会、出版文集、建立道文化博物馆与开展老子祭祀等活动进行文化深层开发,扩大周至县道家文化影响力。

其次,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手段。信息化时代的宣传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多变,在宣传渠道上要将传统的报纸、杂志、广告投放和现代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等结合。目前周至县旅游宣传推介形式和手段上较为单一,以官方宣传推介和平面媒体宣传为主,宣传影响力有限。生态文化旅游宣传应该注重创新,大力运用事件营销和炒作营销的手段,在不造成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实现对周至生态文化旅游的宣传。在宣传对象上更加具有针对性,根据市场细分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如中青年多采用线上宣传和事件营销,对中老年多采用广告和报纸等方式,综合实现宣传的目的。

最后,塑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在文化挖掘、产品开发和宣传方面要有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的概念,采用统一的文化标志、统一的宣传口号、统一的旅游形象,让国内外游客对周至县的文化旅游形成统一的良好认知和印象。同时,对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和质量提升,最终实现周至文化旅游的品牌化塑造。

(3)实现全域旅游带动

第一,全域旅游策略要求管理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在周至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管理部门必须对整个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有整体的把握,采取核心引爆的开发策略,以核心旅游景点带动整个区域的文化旅游景点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注重景点之间的联动关系,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关注旅游扶贫景区的线路连接问题,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实现全域旅游客源共享。

第二,在景区项目开发方面体现全时理念,全面创新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注重白加黑、周末加平时、陆地加水上加空中的理念,充分利用景区的旅游资源,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通过创新产品,一方面可以应对旅游景区的季节化、效益不均衡等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实现景区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最终实现景区由粗放低效向高精细旅游转变。

第三,在发展方式上采用“旅游+”融合发展方式。在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与文化业、体育业、影视业、餐饮业等产业的融合,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发展文化影视旅游、文化餐饮旅游、文化体育旅游。这不仅可以实现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还可以实现区域内产业的联动发展,碰撞出新的旅游活力。

猜你喜欢

景区融合生态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摘牌”
破次元
融椅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