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何以可能

2019-09-06冯志峰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摘 要]为更好地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欠发达地区立足本地实际、遵循发展规律、紧扣发展大势,把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经济运行呈现良好态势。作为一种科学务实的发展方式,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提质增效,关键支撑是实体经济,动力引擎是创新驱动,鲜明标志是绿色低碳,内生特点是整体协调,根本目标是人民共享。新时代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全面深化改革勠力破除发展障碍、以创新驱动全力推动产业升级、以扩大开放大力提升市场规模、以绿色生态着力推动低碳发展、以优良环境努力培育时代亟需人才、以民生保障奋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词]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低碳发展;社会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4-0122-09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外部环境总体趋紧与国内经济下行态势的“双重”压力,推动经济发展面临着新问题新压力新挑战新风险,其形成原因既有历史长期以来的体制机制性、产业结构性的“老大难”因素,也有新时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呈现的错综复杂的周期性“新难题”因素。2019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1]。为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有效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中国欠发达地区立足本地实际、遵循发展规律、把握发展大势,坚持宏观政策求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必须托底的总体发展思路,把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科学细化“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的战略要求、运行机制和落实举措,这是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部署,也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赶超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在防范各类风险中有效维护了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大局,提振了经济发展信心。

一、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时代意义

为更好地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欠发达地区要决胜全面小康,就必须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因地制宜地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来实现经济社会的追赶发展,在提高发展质量的同时合理地提升增长速度,才能逐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进而实现赶超式发展目标。

(一)这是适应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必然选择

要准确判断一个国家或地方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路径,必须深刻认识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从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中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趋势。进入新时代,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维持经济发展高速增长率难以为继,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实际上,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迈向成熟阶段之后,必将转向经济增速放缓、发展质量水平日益提高的高质量发展期,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在固有的客观规律。正如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提出的观点,“经济增长一旦到达了一定阶段,就必然回归到慢增长模式。世界各地过去的增长虽然结果非常壮观,但年度增长率却几乎都处于很低的水平,通常不超过每年1%-1.5%。增长率明显更快(3%-4%或更高)的历史案例仅发生在加速赶超其他先进的地区。”[2]P93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现象,更是科学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有力依据。

正是基于这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3]高质量发展旨在推动实现效益好、质量佳、品牌优、可持续的良性增长,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质量不高、效益不好、创新能力不强、环境不优等问题的必然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质量发展不再追求高增长,并不意味着不要经济增长速度。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更是如此。因为,高质量发展与跨越式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体,当经济发展体量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上升进入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表现为经济发展進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相互作用过程。高质量发展是事关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的深刻变革,也是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跨越式发展是解决科学发展不足、经济总量不大、产品质量不硬的根本要求,是欠发达地区奋起直追、同步小康的必然选择,也是夯实高质量发展物质基础的客观需要。

高质量发展生成于跨越式发展,加快发展有促于结构优化,进而促进解决结构性矛盾这个“老大难”问题。习近平在2013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关于经济增长,要从实际出发,能快的,只要有质量有效益当然可以,但快不了的不要勉强。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4]P20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在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经济发展质量、又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实现赶超的发展目标,不会在时代发展潮流中“落伍”。没有经济发展一定量的积累和提升,高质量发展就会成为空话,欠发达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差距也就会越来越大。没有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跨越式发展就必定又会陷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的粗放式增长的“窠臼”,成为“强起来”道路上的“拦路虎”。

(二)这是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然举措

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习近平在早期撰写的文章中就明确指出,“一切社会生产都是构成社会主体的人的活动。”“生产关系是由人的社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生产力也是由人为中心的生产基本要素所产生的能够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客观实在,二者均具有主体性和客观性的本质特征。”[5]P11这就深刻揭示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客观规律,强调了人的主动性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就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要在更高层次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必须从时代坐标的历史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维度、知行合一的实践维度擘画发展蓝图、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方式,这就内在地决定了欠发达地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程中闯出一条推动经济全面发展的新路。

为此,欠发达地区要认真分析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现实问题和不良现象,把脉找准影响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及其症结在哪里,并探求有效的解决方式。当前,欠发达地区党员、干部在引领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失去了干事创业、积极进取的愿望和动力,必然会导致本职工作难见起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难以落实。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紧扣问题、找准要害、精准施策、多措并举,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务实举措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有效推动经济科学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这是破解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必然路径

对于经济发展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6]P525这种本质联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内在地说明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迟早会引起政治、文化、社会等上层建筑会发生相应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属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过程,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矛盾在发展过程中的外在体现,主要表现为社会主要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任何社会都有矛盾,社会主义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是如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阶段性特征也必然会发生一定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自然而然会发生转化。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由经济层面的矛盾向社会整体层面矛盾的转变,使得人民群众的需求重点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缺不缺”转向“优不优”,用稳定的经济增长和高质量的发展绩效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创新发展不充分与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并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强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问题并举、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不足与高质量发展理念滞后等“软环境”不优并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削弱了地区发展竞争力。新时代欠发达地区要有效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探索走出一条破解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新路径。

(四)这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类的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而历史条件内在地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路径。当今世界,由信息革命、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制药等所带动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发展,由此带来的科技领域创新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旦这些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就必然会推动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潜力,催生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交易模式和消费形式,有力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到来。当前,信息数字技术被广泛运用并由此带来人类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成为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马克思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7]P203信息数字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因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7]P201新时代信息技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工具,促进了人类的发展方式与发展结果的有机统一,这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鲜明信号。

欠发达地区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矛盾,内在决定了他们要奋起直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在一个较为长期的经济发展周期中缩小与其它地区的发展差距,进而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就欠发达地区而言,其经济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生态环境好、人均收入低、高新产业少,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竞争力不强等发展短板仍然比较突出,制约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壮大与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由此可知,欠发达地区同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均收入,还是发展质量和发展方式,都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突出表现为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导致的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不良情况仍然存在。

为有效化解这些问题,欠发达地区要紧紧扭住关键环节和战略重点,“从思想、机制、政策、资源等层面聚集聚力,扬长补短”[8],在科技产业创新、重点领域改革、内陆双向开放、区域协调发展、城乡有机融合、友好环境形成上谋求“创新突破”,通过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来最大限度地实现高质与快速、质量和效益、品种与品牌齐头并进,实现同步决胜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在稳的前提下,有所进取、以进求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9]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体现新发展理念,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在更高站位更高层次更高平台上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是在保证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勇于打破发展常规,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形成层次清晰、各显优势、融合互动、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格局,激发发展新动能。

(一)核心要义是提质增效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是欠发达地区通过提供高质量产品获得高收益,以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在推动地区赶超发展进程中努力实现引领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部署。习近平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使中国产品质量同中国发展速度一样成为世界的品牌”[10]。提质增效在宏观上,体现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具有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能力上,满足程度越高,经济发展质量就越高;在中观上,体现在完善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上,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需要,进一步释放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实力,不断增强其综合发展能力;在微观上,体现在各类要素资源利用的高效率,用较少的投入形成更多有效产出,以此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坚持提升政治站位,从更高层次上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11],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求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二)关键支撑是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稳”的根本,“进”的基础,“强”的支撑,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所在。要把政策基点放在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上,增强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习近平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按照习近平重要讲话的要求,欠发达地区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發展战略,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加快发展绿色经济、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业态等特色优势产业、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推动钢铁、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形成了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欠发达地区聚焦具有地区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实体产业重点是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在信息智能化运用、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绿色产业升级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推动实体经济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欠发达地区通过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的“铸链、补链、并链、强链”的“产业融合链网工程”,以此推动主导产业做优做强做大,不断激活发展新动力、新动能、新机制,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规模健康成长,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三)动力引擎是创新驱动

欠发达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三重任务:第一,要跟踪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全球科技发展方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通过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在关键技术领域方面的差距,进而在优势领域形成发展的比较优势;第二,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科学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先发优势。第三,要充分利用地区生态环境好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更好地彰显后发优势。欠发达地区要更好地完成这三重任务,最为关键的是要提高创新能力,并将其贯穿于产业融合发展始终,才能将“先发优势、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实力。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12]P13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欠发达地区要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质量为关键、需求为引领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政策,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平台,紧紧围绕重点产业的生产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专项重大科技创新攻关,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取得自主创新技术。大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建好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在创新发展中全面提升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在增强发展效益的前提下实现较快速度的发展。

(四)鲜明标志是绿色低碳

绿色低碳发展既是当今世界潮流,也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鲜亮底色”。坚持绿色发展观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13]P272欠发达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不断开辟绿色发展、绿色惠民、绿色强国新路径,加快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的增长点。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全域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14],实现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从要素投入型增长走向效率型增长,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使绿色生态成为欠发达地区最大特征、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使绿色经济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主旋律,使绿色发展成为美丽中国最为坚实的发展基础。

(五)内生特点是整体协调

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以此有效地推动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必须正确处理好区域发展进程中的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城市与乡村、短期和长期、局部和全局、内部与外部、变化与稳定之间的交互关系,善于统筹兼顾,推动科学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更加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5],使人民群众在共商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产业空间集聚度不高等难题,欠发达地区基本上能够根据本区域各地的历史状况、主导产业、发展潜力等特点,制定出合乎本地实际的发展战略布局,推动形成层次清晰、各显优势、融合互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新布局新趋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镇与乡村融合发展日益增强,区域协调发展得到较大提升。

(六)根本目标是人民共享

经济增长的目的并不仅仅关注产出的不断增长,还要更为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好产品、过上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多特性的生产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民群众的创造潜力和活力,才能让人民群众为更高的生活水平、更高的生活质量、更高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强调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P424。欠发达地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不断把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这块“蛋糕”做大。要抓住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首先要心无旁骛抓经济,千方百计稳增长,推动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政治平和安稳、社会和谐稳定。因为,“经济增长理由是,它使人类具有更强控制环境的能力,因此增加了人类自由。”[16]为此,欠发达地区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进入新时代,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3]近年来,欠发达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走高,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纵向来看,经济发展很快、进步很大,但横向看,现有成绩的取得有“基数小、落差大”的因素,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欠发达的本质依然没有变。为实现赶超发展,欠发达地区就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在激发市场活力中提质增效,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

(一)下好改革棋,勠力破除发展障碍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是基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经济决定政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毛泽东强调:“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17]P351,深刻指出了党的全面领导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经济工作,并多次重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观点。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坚决破除影响科技创新链条有效贯通的各种障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赢取综合发展优势,卓有成效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立足比较优势,走好特色之路。优势是质量的基础,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由于各地区自然与社会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产业基础和发展能力有区别,往往容易通过大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提高专业化水平,从而形成比较生产率优势。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各地产业优势互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为此,欠发达地区必须深化以“放管服”为重点的改革,特别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在优胜劣汰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加快探索形成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促进人财物等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聚集,推动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氛围。

二是强化先发优势,走好引领之路。一个地方或一个企业,只要能够率先取得某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往往就可以领先技术和创新产品带来的持久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进而有效地带动全局发展。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颇多先例。这是因为,只要赢得先发优势,哪怕产品和服务有点瑕疵,也能靠着市场稀缺性、优越性获取市场主动权,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较好的发展前景。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必须“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18],继续发挥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通过深化增值税改革,调降具有先发优势产业的增值税税率和采取对这类企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对促进科技进步、技术改造、开发和产业升级等投资活动,“采取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盈亏互抵等间接税式支出的方式给予激励,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19]与此同时,构建欠发达地区财政激励机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利用后发优势,走好赶超之路。后发优势是跨越式发展的依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有利因素,大力吸收先进地区的技术、设备、资金和经验,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可以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高质量发展要利用好后发优势必须在“后发”上做文章,摆脱传统路径依赖,从跟跑为主到跟跑并跑并存,甚至向并跑领跑转变,变为“先至”,在制约发展的许多障碍上求得突破。绿色低碳发展既是当今世界潮流,也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普遍形态。欠发达地区通过用好用足用活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大力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欠发达地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能够有效地避开市场先驱摸索过程中遇到的发展陷阱和发展方向的错误,并且市场对产品和服务已经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所以推广起来,遇到的阻力和难度相对比较小。为此,欠发达地区面对从后发优势转换到先发优势的时候,要及时摆脱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路径依赖”,把眼光从产品层面往市场层面转移,以简政放权提振企业活力,最大限度地避免陷入发展“路径锁定”的恶劣局面。

由此可知,下好改革先手棋必须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实际状况,协调好政府调节“有形的手”和市场调节“无形的手”,“力求找到政府与市场无缝衔接与完美结合的黄金分割点”[20],就能够有效地促进正向激励,通过抓经济、保增长,促进稳就业、稳预期,实现社会动态稳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二)写好创新篇,全力推动产业升级

“创新”是推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最核心动力,而通过自主创新生成的核心技术正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正如习近平所说,“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21]因此,“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22]P122欠发达地区要有效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正确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全面振兴实体经济。

一是正确处理壮大经济规模与提升发展水平的关系。加强科技资源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重点抓好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省内外重点共建创新平台、产业重点创新平台、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聚焦重点产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创新体系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要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大力倡导“店小二”“保姆式”“最多跑一次或一次都不跑”的服务理念,对高层次人才要提供“私人定制化”的“一对一”人性化服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领域,更加重视实用性技术的研究,打造科技成果交流交易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促进资本与“智本”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与技术应用更有效对接,使科技成果更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正确处理重点率先突破与整体协同推进的关系。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内在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重点领域技术突破与新兴产业带动整体协调发展的问题。不管是采取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以自主创新技术来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抑或是以集约集群发展来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这些必须通过协同创新才能促进整体协调发展,壮大地区发展实力。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发展新兴产业中的主导作用,善于准确识别和顺应产业发展大势,积极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有机融合,重点是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地区发展综合实力。

三是正确处理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关系。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把握发展机会,“要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23]要建立健全以实体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以现代企业组织治理机制為纽带、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加快建设产学研用融合协同的新兴产业创新体系。通过自主创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新换代,以此来培育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有机融合、交互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创新力竞争力。

(三)走好开放路,大力推进市场开放

欠发达地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开放力度,以开放倒逼改革,加快建设扩大开放、竞争有序、扬长补短、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着力提高地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推动形成区域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优质服务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开放发展良好局面。

欠发达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精确瞄准市场做实前端,精准借助市场做强中端,精细聚焦市场做大后端,以此推动形成科学布局的产业链,以良好的产业布局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坚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龙头,以重大开放平台为支撑,加快地区产业的集群发展、转型升级,提升地方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动地区经济良性发展。欠发达地区要“持续推进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攻坚、开放再提升、环境再优化”[23],通过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加快与周边地区经济交融发展,“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加强同东部沿海和国际上相关地区的对接,吸引承接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21],促进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在采取各种有效举措吸引乡土人才回归创新创业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一批旗舰型、领军型龙头企业,以此壮大地区经济发展实力,以“龙头效应”带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要牢固树立“发展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在投资审批、行政服务、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潜力,注重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四)打好绿色牌,着力推动低碳发展

当前,欠发达地区正处于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不折不扣落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欠发达地区党员干部必须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共抓大保护、共促大发展”的绿色行动,坚持全域治理、全域保护、全域建设、全域发展,坚决打好防范化解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久战。

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新兴技术,占据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23]以及中药产业和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着力培育大健康、全域旅游、休闲度假、绿色金融、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彰显发展特色优势,进一步创立并筑牢欠发达地区绿色生态品牌效应。

为此,欠发达地区要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之中,倾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地方绿色样板,为其他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可供学习借鉴、复制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

(五)栽好梧桐树,培育时代亟需人才

一个地区的长期发展,其生产率增长要远比GDP增长更加重要。这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这取决于是否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由不断壮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所支撑的产业的持续增长。

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习近平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12]P122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政策要接地气,要更加注重政策和服务精准化吸引自己需要的人才,而不是与沿海地区比“重金吸引人才”。在不拘一格招揽贤才的同时,更要大力营造凝聚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针对重点产业岗位需要,积极探索高端人才特别引进和使用方式,使人才愿意留下来安心工作,而不是“吸金式”的“人才走穴”。

為此,欠发达地区在人才培育方式方法上,要坚持人岗适用化、成本经济化、模式科学化、技术高端化、产业规模化和发展集约化的主攻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动、供需协调、学有所长的培育理念,培养一批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优秀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关键支撑。要加快创建一批地方特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和优质产品,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立得住”的创新型企业,进而打造一批兼具地方特色和全球影响的产业基地,全力把欠发达地区打造成一流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和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六)谱好公平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习近平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忠实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人民意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真正得到改善,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认同和衷心支持。

要赢取民心就要了解民心,要了解民心就必须了解人民的需求。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22]P96

欠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这就更要把共享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之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在脱贫攻坚中完善后续帮扶机制,强化脱贫跟踪监测,统筹衔接乡村振兴,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充分依靠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把扶志、扶智和扶德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欠发达地区千方百计把经济做强做优做大,为实现更加均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保证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政治建设高站位、经济发展高质量、文化事业高品牌、社会治理高水平、生态环境高标准、人民生活高品质的现代化治理目标,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和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听取二○一八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等情况汇报 审议《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19-04-20.

[2]〔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7(2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J].福建论坛,1997(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贺利华.学用“两论”提升县域治理能力与水平[J].中国领导科学,2019(1).

[9]郑光辉.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N].经济日报,2018-06-14.

[10]习近平推动中国经济三大转变[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12-25/8408293.shtml,2017-12-25.

[11]郭朝先.当前中国工业发展问题与未来高质量发展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4]赖永峰,刘兴.培育新动能助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N].经济日报,2019-03-07.

[15]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1-22.

[16]宋林飞.中国“三大模式”的创新与未来[J].南京社会科学,2009(1).

[1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

[19]冯志峰.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现状、体系与路径——以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个案[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4).

[20]冯志峰.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战略抉择:基于浙江、江苏、广东和重庆四地发展经验的比较研究[J].发展研究,2012(8).

[21]不忘初心,重整行装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纪实[N].人民日报,2019-05-24.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3]省委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和全省领导干部会议 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开启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新征程 齐心协力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N].江西日报,2019-05-24.

猜你喜欢

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贡山县核桃提质增效措施探讨
精细化管理促提质增效分析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