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领导干部增强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
2019-09-06孙晓莉
孙晓莉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具有创新思维,这凝结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一般规律的把握,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的重要论述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创新思维,就意味着实践主体在把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關系基础上,遵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充分发挥主体积极能动性,推动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创新思维能力;领导干部;实践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4-0114-08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如2017年的十九届一中全会,2018年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2019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防范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都就增强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重要要求。深刻解读创新思维背后的历史和现实逻辑,把握坚持创新思维对于领导干部提出的实践要求,对于更好地落实党中央要求,推进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领导干部增强创新思维能力是着眼于历史和现实提出的重大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思维的重要论述蕴含着问题意识、历史眼光、理论情怀和实践意识,凝结了对中华民族历史兴衰启示的反思,对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一般规律的把握,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从“四个立足”的角度来理解,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反复提出要坚持创新思维。
(一)立足于中华民族历史兴衰的启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经典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引用过。这些论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创新精神的高度弘扬。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思维的民族。中国古代的创新思维指的是主要包含了整体思维、直观思维和类比思维等在内的思维系统。整体思维是系统性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将天、地、人整合成为密切贯通的整体是中国古代朴素的世界观。直观思维指的是通过直觉把握整体,从而洞察到事物发展的规律。类比思维就是指出思维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中国许多优秀的科技成果都是类比思维的产物,比如鲁班的锯齿。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创新思维。如,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强调要打破固有思维定式的束缚,提倡发散性思维和联想性思维相统一。
正是因为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巨大内驱力,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发达的文明。在制度层面,中国出现了郡县制、科举制以及世界最早的文官制等;在技术层面,有了“四大发明”;中国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对世界文明进步贡献巨大。可以说,创新思维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禀赋。
16世纪开始,西方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领域都有了长足发展,17世纪以后,西欧国家相继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科学技术一旦同资本主义结合,就形成了推动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加速器”。反观中国,明代以后,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1]P40历史实践说明,超稳定的封建专制统治对思想的钳制,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以及近代落后的教育等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思维的缺失以及与此伴生的体制僵化和社会失去活力,导致鸦片战争之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中失去优势。正是在反思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2]。
(二)立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传统
历史是“出题人”,中国近代史提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追求国家富强这两大课题。在中国共产党之前,有不少“答题人”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如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晚清志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人士。但只有中国共产党向历史交了一份合格答卷,因为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方法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中国就改变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改变了方向”。[3]P411
马克思主义是宝贵的思想武器,但是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够实现中国化,那同样也会出问题。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因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欧,其主要矛盾是反对资本主义,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工人阶级;而中国革命所反对的主要是封建势力,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农民,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与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结合起来。[4]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是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付出了历史代价的。毛泽东写作《反对本本主义》并不容易,“是经过一番大斗争以后写出来的”[5]P266。在斗争的基础上,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6]P17。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不客气地批评教条主义者忘记了自己还有“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7]P24。正是把握中国实情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并用之指导中国的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即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及思想本身就是创新的成果。
邓小平同志非常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我们现在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8]P254,“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8]P49。邓小平同志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创新性的概括。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同样十分重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问题。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一起,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
可以说,创新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特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三)立足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考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等一些大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规律性现象。自15世纪开始,人类社会进入到大航海时代,远洋活动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沟通,并随之形成了众多新的贸易路线。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依靠开拓海上航线,掠夺殖民地和市场的方式,成为有影响力的国家。从18世纪开始,英国依靠于工业技术的突破;从19世纪开始,美国、德国和日本等依赖于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力量的拉动等,推动国家实力迅速发展,并随着相对实力的增大,对国际体系的运行规则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初期,苏联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并对国际体系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考察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很容易发现这些大国的发展通常肇始于某一关键要素的创新,然后逐步依托于综合要素的发展。
熊彼特和德魯克都是研究创新问题的重要西方学者。熊彼特和德鲁克的创新理论只是基于特定角度的理解,但如果观察世界现代化进程,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熊彼特和德鲁克研究的价值。概括而言,现代化是以现代生产力、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并推动着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过程。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就是多种形式的创新,包括新市场、新技术、新的资源配置形式以及新制度等。换言之,创新是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重要“推手”。
(四)立足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相比,中国的发展具有特别内涵,它形成和展开的历史与现实条件有自身独特性,主要表现在:
中国是一个体量巨大的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中国人口数量14.09亿,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中国自身发展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区域差异上,也体现在人口差异上。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2月发布的数据,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1660万人。中国面临的发展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中国走过了一条“兴盛—衰落—兴盛”的发展道路。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指出,17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比重为22%,1820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为33%,而同期的美国与中国的差距还相当大。但到了1900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为6%,同期的美国占世界经济比重已经达到23.6%。[9]P4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中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5%左右,居世界第二。中国一再重申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要走和平发展、开放共赢的道路,但国际社会仍然一再出现一些杂音,对中国的发展形成干扰。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国发展最根本的规定性。一些来自于外部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一旦与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问题就变得更加敏感,反过来导致中国的发展环境更为复杂。
如何立足于中国的特殊性,并结合人类发展的统一性,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这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强调指出,创新决定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的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10]“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创新决定未来。”[11]只有站在历史和逻辑相联系的角度,把握“四个立足于”,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坚持创新思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理论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的重要论述十分丰富,这是对党和国家所处大时代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反思和展望的重要思想成果,涵盖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不同方面,涉及到科技、军事、人才工作等多个领域。这些论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蕴含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一)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
创新是体现着主体能动性的选择,创新思维内在地包含着主观因素如主体的目的、需要、意志等,但衡量和判断创新思维的结果、效果,不仅要根据主观需要,而且要根据客观实际,要把主观需要和客观实际结合统一起来,要看其是否符合一定的价值标准。创新思维内在地包含着主体对创新的价值维度问题的回答,蕴涵着价值理性。创新需要价值理性的整合与引领,价值理性是否得当,事关创新的结果、效果。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人民性。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路线。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将“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和对党的责任”作为开展工作的巨大动力。这三个责任是马克思主义立场在新时期的理论反映。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执政为民的情怀是创新性开展各项工作的价值基础。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发展质量。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在新时代的实践体现。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同时强调了“两个没有变”,即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两个没有变”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但事物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并非一成不变。这就为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既有过去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也有在解决旧矛盾过程中或随着形势环境变化产生的新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的理念,同时又指出,生产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整体,前者回答的是“怎么看”的问题,是对世界的总看法,后者回答的是“怎么办”的问题,是对世界观具体运用的结果。前者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求人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后者强调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及其运动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两者是事物发展进程中前后相继的两个环节、具有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的两个要素。
习近平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观主义是实事求是的对立面,它主要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表现形式。这两者都与实事求是原则相悖,也与创新思维相悖。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实事求是,两者是绝对分不开的。习近平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既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脉相承,又注重结合新时代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创新;既注重创新的局部突破,更堅持在普遍联系的基础上整体协调推进;既注重制度安排,更注重以钉钉子精神抓实抓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创新首先是对既有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既有的做法和实践的局部或整体的否定,没有否定,就无所谓创新。这是因为,无论是人的认识,还是人的实践,都不是最终的、完成的。任何已经实现的成就都有其相对性与历史性,都存在着可改进、变革的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如此,社会主义实践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12]P23。
所谓的革故鼎新、吐故纳新、破旧立新、推陈出新等等,都是在否定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通俗表达。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创新中蕴含的否定,应当是一种辩证否定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形而上学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它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关系,而辩证的否定观认为肯定与否定是相互统一的,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包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性与创新性。它沿着马克思主义所开辟的主题、道路前进,同时结合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重大判断,提出了许多着眼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战略。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坚持中的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中的创造。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同样体现出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品质,“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全面改革。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13]P30。
历史唯物主义者,一方面承认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另一方面承认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方面,对过去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行之有效的决策部署,都要继续坚持,扎实推进。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一件事还没落实,又要朝令夕改。我们现在的所有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进行的。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完善已有的东西,不断开创新的局面。朝令夕改是有害的,故步自封也是一种失职。”[14]创新不是割断历史,也不是对原有事物的简单翻新,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马克思主义把认识对象看作是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强调只有从事物整体出发来分析和把握,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谈及全面深化改革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必然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上整体布局、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在指导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习近平强调了要注重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体现了整体性与重点性的有机结合。同时,要避免和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既要统揽全局又要抓住关键,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重点突破,把总体部署和具体规划结合起来,搞好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统筹兼顾地推进改革发展。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的创新与世界的创新联系起来,要求“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15]P59,在创新要素的流动中实现全面提高中国的创新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命共同体”定位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2]P85。只有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才能保住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他用“利益共同体”定位当今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治理体系,从而做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判断。他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定位世界的未来,从中做出建设美好世界的战略构想。
三、新时代领导干部增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要求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绝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推动实践而创新。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也不是要停留在纯粹精神领域,而要在实践中学习、反思和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16]P287在实践中坚持创新思维,就意味着实践主体在把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基础上,遵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充分发挥主体积极能动性,推动实践的发展。
(一)常怀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产生的来源。问题本身是事物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也无处不在。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提出全党要“提倡想问题”,就是指“要开动脑筋”,“想各种问题,多思多想,开动机器,开动脑筋”[3]P4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17]之所以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进行创新的突破口。
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还要聚焦,还要精准,还要善于抓大放小。实践中的问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实际层次有高有低,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无论是领导干部的时间还是精力都不允许,哪里还谈得上创新?从理论上来说,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抓住主要矛盾,这样其他问题才容易解决。所以,领导干部要学会并善于从问题堆里找长远的、根本的、重大的、关键的问题进行思考。
我们党的领导人都是善于抓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行思考的。如,邓小平同志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做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因此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18]。江泽民同志紧紧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进行战略部署。胡锦涛同志抓住“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之所以高度强调这五大发展理念而不是别的什么发展理念,正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实践中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如何才能抓住主要问题?不忘初心、不忘目标才能抓得住主要问题。初心指明了目的,目标明确了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差距,因此初心和目标是判断主要问题的依据。主要问题直接决定着领导干部创新思维的重点。如,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变化了,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目标没有变。因此,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以此来解决主要矛盾。那么,新时代怎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然不能“老猫爬锅台,顺着老路来”,而是要靠高质量发展即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这是领导干部需要在抓发展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方面。
(二)开展调查研究
创新思维能力离不开问题意识,但仅仅有问题意识也不够,如果只就事论事,就容易停留在“坐而论道”或者走向偏颇。问题意识引导人们发现了实践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伴随着问题一起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寻找解决问题新方案、坚持创新思维的必然要求。
调查研究对于创新思维之所以重要,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因为调查研究有助于主体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人的认识过程有规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主体通过实打实的调研,会发现现象、案例,获取数据,得到感受等,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上个世纪20年代,共产国际和苏联极大地影响了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道路、革命主要依靠力量等关键问题的认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6]P3毛泽东在深入的实地考察之后,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针对农民运动“糟得很”和“好得很”的两种不同判断,毛泽东在考察了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之后,通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阐明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情况摸清楚是“开对药方”,解决问题的基础。“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6]P110正是因为深入的调查研究,所以毛泽东能够不同于那些本本主义者、教条主义者,他找到了解决革命主要依靠农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而在其后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更是明确地提出著名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
二是有助于主体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把握事物规律性的东西。主体在调查中获得的大量感性认识,不仅仅有助于解决个别问题和具体问题,而且有助于主体经过科学抽象即研究这一重要环节,通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把握事物运动过程中规律性的东西。
从经济总量上来讲,中国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从人均GDP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我们的总人口中,还存在一部分贫困群体。扶贫是个重要问题,2013年,在调研湘西十八洞村这一深度贫困地区时,习近平总书记“感触很深”,[19]針对类似交通条件差、常住人口以老人和孩子为主、资源贫瘠的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思路就脱离了实际。正是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思路,从根本上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
(三)灵活运用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就是要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这既包括事物当前的状态,也包括事物未来的状态。前者要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后者要对事物的矛盾关系及其变化作出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根本矛盾是什么?事物内在矛盾将会如何变化和转化?这是领导干部创新视角,创新领导行为的认识基础。
1938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持久战》,一经发表就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要说服人,就会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0]P9那么,毛泽东是怎么抓住事物的根本的呢?他运用的就是矛盾分析法。他指出,当时甚嚣尘上的“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前者“看重了强弱一个矛盾”,后者则是“根本忘记了强弱这个矛盾”,“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7]P458因而都是错误的认识。毛泽东分析,中日战争过程中存在四个基本方面的矛盾,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共同存在和相互作用及发展变化的结果,就决定了中国一定会胜利,但这一胜利的取得并不轻松,中日战争将会是持久战。
事物的内在不同矛盾中,有的互相排斥,有的相互依存。要坚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谈及如何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解决方案。这首先是在统一中看到对立,即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其次是在对立中看到统一,即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有爱国之心。这充分体现了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的创新思维方法。
事物内在的矛盾不仅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过去人们谈到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关系时,往往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作为绝对对立的矛盾来加以认识。实际上,两者既会产生矛盾,又可以辩证统一,可以相互转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领导干部要用发展的眼光分析矛盾,分析现在形势发展到什么阶段,它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什么,发展的前途怎么样,以及与此联系在一起的工作应当做怎样的调整。
(四)打开思维空间
思维封闭、固化甚至僵化是思维创新的对立面,要创新思维就要打开思维空间。
第一,站在整体而不是孤立的点上考虑问题。也就是要有意识强化事物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的系统思维。具有了系统思维,领导干部才能主动跳出“本单位”“本地区”以及“本系统”等等的框框,从宏观和整体着眼,发现事物之间新联系、新关系,从而创造性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京津冀地区发展问题时指出,如果孤立地站在京津冀中的任何一方看问题想问题,只考虑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不形成合力,都解决不好。所以,要打破孤立地看问题的思维定势,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着力加大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动。[21]在谈到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研发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强强联合比单打独斗效果要好,要在这方面拿出些办法来,彻底摆脱部门利益和门户之见的束缚。”[22]换句话说,只有站在一个整体联动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实现多赢的局面。
第二,依赖群体而不是个体的力量来考虑问题。来自于群众的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领导干部应当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行动。“一个问题来了,一个人分析不了,就大家来交换意见,要造成交换意见的空气和作风。我这个人凡事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问同志們,问老百姓”。“首先要承认这一点,就是一个人搞不完全,要依靠大家来搞,这就是我们党的领导方法。要用这样的方法来启发同志的思想,去掉盲目性。”[3]P398这样的创新思维既符合党的群众路线,又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当然,群众的意见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和成熟的,因此,要对此进行总结和集中,然后上升到一般,再去指导个别。
第三,打开思维空间还意味着做好认识上的“加减乘除”。“加”,就是增加其他的、新的选择项,避免在非此即彼的封闭思维中来回打转转。“减”,就是减少心理定势,减少路径依赖。“乘”,就是有意识选择一些可以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的,或者具有乘数效应的措施。“除”,就是大刀阔斧除掉有碍于创新的障碍。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问题时,要求“东北地区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在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也用了“加减乘除”的提法来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举措。
第四,既要会发散思维,也要会收敛思维。要打开思维空间,但还要注意聚焦问题、收敛思维、敢于决策。“多端”是好的,“寡要”则对工作则没有益处,因此要不得。领导干部既要能够发散思维,还要能够收敛思维。领导干部既要善谋,善于借助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形成创新思维;还要善断,抓住中心工作和工作重心,敢于拍板,通过比较、筛选、组合和论证,得出在现有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既需要领导智慧,也需要领导担当。
(五)增强行动自觉
人不仅仅是环境的产物,也能够改变和创造环境。这种改变和创造首先在观念中进行,但这时创新还只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它并不能直接地改变外部世界,创新要转化为改变外部世界的力量,就必须在实践中实现对象化。实践的效果怎么样,要及时总结,及时研判和预演。
实践后、实践中需要多总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边实践边总结比实践后再去总结更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领导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变,随世而制”。在总结时,既要总结正面经验,也要总结反面教训。在一定意义上说,总结失误和教训更重要。如,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但过去一个时期,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失之于“宽松软”的情况。正是在全面总结问题和危害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之以恒地全面从严治党,以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为保障,使得管党治党不断取得实效。
总结主要是实践开始之后的分析,如果实践不成功,付出的代价很大。优秀的领导干部还要善于在实践之前多研判、多预演,即在实践还没有开展之前,在人的头脑中研判形势和趋势、谋划战略和方法、演练过程、推敲效果、防范风险。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讲的“十七条困难”,对于建国后我们避免遭遇大的历史挫折,克服大的挑战,起了很好的预警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底线思维”,也正是“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的体现,有了这样头脑中的预演,工作才能主动,方法才能创新。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内生动力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N].人民日报,2015-07-20.
[3]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梁柱.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J].红旗文稿,2011(9).
[5]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习近平在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 在航天事业发展征程上勇攀高峰 努力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N].人民日报,2016-12-21.
[11]习近平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 为实现我国探月工程目标乘胜前进 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N].人民日报,2019-02-21.
[12]習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30.
[15]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8]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
[19]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结[N].人民日报,2017-02-24.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 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 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N].人民日报,2014-02-28.
[22]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