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业区域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
2019-09-06史琳宋微
史琳 宋微
摘要从区域创新的视角发展生物农业能够有效避免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行策略,需要对选择生物农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以及实现路径的具体模式进行探讨。本文将生物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分为原始创新模式、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创新模式、集成创新模式3种,并针对每种模式进一步细分,以期为我国生物农业区域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农业;区域创新;技术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7-0225-03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对农业生产安全和质量的需求日渐提高,发展以生物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生物农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而实现生物农业技术创新需要选择具体、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本文将生物农业区域技术创新模式分为原始创新模式、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创新模式集成创新模式3种,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主体或主体特征进行细分。
1原始创新模式
原始创新模式是创新主体以自主研发为基础,通过研发成果的商品转化而获取利润的创新活动方式,其创新源是系统的主体内部,包括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这种具有突破性的自主创新活动会成为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可能改变某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引发新的产业,甚至带来历史性的科技进步与革命。如手机、计算机.杂交水稻等,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改变,而这些都是典型的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模式的优势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具有带动性,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创新主体拥有创新技术的控制权,具备垄断相关市场的条件,还可以通过成果转化获取商业利润;三是创新主体将率先应用创新技术并获取相关经验,有利于技术成熟和发展。原始创新模式对相关产业也有较高要求:一是需要大量研发经费以及雄厚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因为自主创新一般是长期的研究积累和信息融合的结果;三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因为自主创新成功率较低,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较大"。
本文根据产业中的不同创新主体将原始创新模式分为3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以科研院校为主体的创新模式,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互相合作的合作创新模式。
1.1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的创新源是企业,是企业独立完成从技术研发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全部过程,包括技術开发、技术转化、产品试验、产品生产、推广等环节。企业与市场联系紧密,有条件根据市场规律制定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创新方向和活动,因而该模式产生的创新技术通常是应用在市场前景广阔、效益较高的产品领域。正是因为如此,该模式的技术创新可以有效结合供和求,实现技术成果高效地向生产力转化,有效减少技术创新的整体时间。但该模式下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风险都由企业承担,因而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研发能力、资金规模和抗风险能力。
1.2以科研院校为主体的创新模式
在以科研院校为主体的产业创新模式中,主要创新源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其知识技术优势下实现科技创新并完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式下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不仅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还要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及其推广过程凹。从技术研发角度来看,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技术型人才密集的场所,很多科技研究可以得到国家的项目基金支持,因而在人才和经费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从科技成果商品化角度来看,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事业单位属性导致其成果转化及推广较薄弱。
1.3合作创新模式
合作创新模式的创新源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多个创新主体,该模式下技术创新的发生往往是基于各主体的共同利益,各主体通过共享资源和优势互补制定共同的合作目标期限和规则,共同完成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部分环节,在共享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共同承担投入和风险。
人们对合作创新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与研发创新相关的市场失灵问题。曼斯费尔德等针对美国17项创新技术进行研究发现,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资一般小于社会最优投资,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但政府对研发活动的财政支持会扰乱市场运行机制,合作创新因而被提出用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合作创新模式具有3个优势。一是实现创新资源共享、研发成本分摊科技成果共享。许多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本较高,如航空航天领域发动机的升级开发往往需要数十亿美元,这种情况下单独企业或机构承担其研发工作就比较困难,采用合作创新就可以分散投入成本,提高研发的可操作性。二是参与合作的个体可以避免重复研究,减少竞争,节约资源。有时会出现多个主体针对同一领域进行研究的情形,这就会造成创新资源浪费,导致过度竞争,使单个个体很难在该领域进行深度钻研和规模生产。三是实现信息和技术共享,分担风险。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许多技术和信息通过交流平台可以得到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降低创新风险。
2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创新模式
产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生产组织和市场开拓5个部分。其中,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指发现新科学规律事物及性质的理论研究过程;应用研究是指在技术方面对其原理和规范等的研究;开发研究是研究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设备等物品的过程;生产和市场开拓则是技术创新产品化的后续环节。
在原始创新模式中,以科研院校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在基础和开发研究方面有较大优势,但不擅长生产和市场推广以及经营管理,因而企业规模均较小;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能够了解市场且能较好地完成技术转化应用,但在基础和开发研究方面较薄弱。此外,目前我国大部分生物农业企业都存在规模较小、资金不足、技术薄弱的问题,为了权衡自身发展不敢轻易承担高风险、高投入的技术创新研究。由此可以看出,依靠任何单一主体实现我国生物农业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很低,需要各类主体在合作中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弥补短板。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创新模式可以具体分为以下3种。
2.1共建模式
共建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以投资股份的方式共建新的联合实体,通过共享资源、人才完成技术创新并共享成果、收益的模式。该模式中的联合实体在不同参与主体共同制定的契约下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不属于任何独立主体,其形式包括共建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试基地等。部分企业主导的研发机构、博士后流动站,高校主导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也在向共建模式转型。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各主体优势不同,联合进行创新活动可以根据各自优势有效整合并配置创新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节约成本;各主体有契约作为约束,责权分明且有利于分散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式必须有相应的联合载体,各主体提供的资产必须有信誉担保。
共建模式中,高校及科研机构主要提供人才和研发力量;企业与市场联系紧密,主要提供资金和实践环境;当政府也成为该模式中的主体时,提供政策财政支持以及法律保障;中介组织发挥联接功能,提供信息资源、担保服务等。具体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但共建模式需要相应的条件才能适用,参与该模式的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但目前我国生物农业领域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在进行共建合作时通常需要政府支持,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以提供优质的创新环境,为组织大型共建创新项目提供机会。
2.2专家办企业模式
专家办企业模式是指以技术专家创办的企业为创新主体,通过交易的方式对专家挂靠及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生产、宣传等,并最终形成产品,在市场中销售获取利润。该模式的创新源有2个:一是主要创新源是通过交易获得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二是企业自身依靠技术专家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进行自主研发,在自己的试验基地完成中试、生产、加工环节后进人市场进行销售。发达国家生物技术领域在利用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科技创新时通常选择专家办企业的模式,因为该模式可以有效缩短创新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市场的时间,可长达10年以上。美国联邦政府曾最高资助100万美元鼓励具备高技术水平的高校教授学者创办生物技术公司4。
专家办企业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技术专家具有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者和企业创办者的双重身份,也因而具备以下优势。一是企业更易获得创新技术。专家作为企业的创办者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以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者身份者的科研成果,不仅节约科研费用还有利于企业成为产业创新主要的创新源。二是创新技术更易被推广。企业通常有属于自己的试验基地和加工场所,这为创新技术成果生产、加工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有利于结合技术创新的供求。高校及科研机构是技术的供应方,企业是技术的需求方和科技产品的公用供应方,消费者是科技产品的需求方,因而企业是连接市场供求的中间体,利用自身经济属性随时了解市场需求动态,有利于指引技术和产品导向。其具体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
我国在生物农业领域的专家技术水平比较高,大部分学者专家都有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而且生物农业对技术水平的要求比较高,一般企业不愿承担风险涉足,因而专家办企业模式不仅适合我国生物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也具备较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该模式在实施中会存在企业规模不足、资金不足、专利权归属等问题,这就需要主体在共建之前参考国外成功经验,在政策融资、担保等多方面寻求有力保障。随着生物农业发展越来越成熟,企业内部的技术人才资源会越来越丰富、水平会越来越高,这为企业自身成为技术创新源提供有利条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参与度将逐渐降低,专家办企业模式将逐渐转化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需要强调的是,该模式适用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比较密集的区域。
2.3战略技术联盟
共建模式和专家办企业模式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比较适用的合作创新模式,对于不具备相关条件的区域和企业就比较适用于战略技术联盟创新模式。该模式是指各创新主体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为目的进行战略技术合作,可分为涉及产权治理的股权联盟和非股权形式的契约合作。股权联盟主要是指高校或科研机构以技术人股,其特点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较为紧密,较多的经验交流可促进企业培养自身技术人才;契约型合作模式是指各主体通过契约将各主体经济利益相连,形式更加多样化。契约几乎涵盖技术创新的所有环节,包括研发生产、费用、设施、销售等多方面。如企业将技术研发工作外包给高校或科研机构,形式简单多样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但同时这种高度灵活性也带来合作的不稳定性,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多适用于短期的技术创新合作。
3集成创新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生物农业产业提高自主创新水平需要积极与国际相关组织进行合作,集成创新技术,也就是集成创新模式。各国在选择集成创新模式时需要根据科研基础水平企业技术能力、资源禀赋和政策导向等因素。而我国的生物农业技术创新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模式。3.1国际合作研究模式
生物农业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较高,科研风险和成本也很高,因而部分大型科研项目只靠一国的力量很难完成,通过国际合作研究的形式进行自主集成创新较为合适,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合作主体可以分担研发成本、分散风险,同时共享成果;可以借鉴学习国外高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获得国外优良种子和基因如我国加入了“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引进了含优良基因的稻种资源200余份,并將其基因导入我国已大面积培养的15个品种中,共获得了30000余份近等基因导入系种质,对丰富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有巨大贡献。
我国很重视在生物农业技术研发领域与他国合作交流,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如在20世纪70年代,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各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截至目前仍有50个机构与之保持合作,并培育出260余种与CGIAR相关的品种;中美在2002年签订了《中美农业科技合作议定书》,在2005年确定了建设4个生物农业技术联一合研究中心,签署了促进植物遗传资源转换、小麦品质与病理研究等5个合作协议;我国与澳大利亚农业研究中心、工程院等研究机构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我国投入70万美元建立了中国一东盟合作基金,鼓励双方进行低成本、短时间的合作项目,目前已涉及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稻抗病香蕉生物信息等多个领域。我国也是国际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参与者,如加入全球种质资源研究的“挑战计划”、由国际水稻研究所发起的“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和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发起的“Harvestplus-CHina计划”等项目,也因而创建并完善了理论分子标记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品种资源的利用与培育相结合、大规模导人外源种子培育新品种的一套方法,形成了“技术研发一实际应用一产品转化并推广”的完整技术创新体系。目前来看,我国在生物农业领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甚至在部分领域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并具备地域条件、丰富资源以及与国际合作的基础和经验,未来的国际合作研究前景广阔。
3.2能力移植型模式
能力移植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收购或兼并他国企业或研究机构的方式吸纳高端技术人才,将外部技术资源汇集到国家内部,通过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集成内外部技术创新资源,从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将外部技术创新资源内生化,与其他形式相比降低了外部交易成本,可将获取资源进行整合并优化配置,缩短资源吸收再创新的时间;创新主体兼并其他机构中除了科研类机构外,还可以有生产类企业,这就强化了自身对市场的联系与控制,还可以借此进人他国市场,加强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其作用机理如图3所示。
能力移植型模式在国外生物农业领域较发达的国家比较常见,如美国孟山都、杜邦等规模较大的生物农业公司以收购或投资的形式在巴西印度及中国等国家或地区拥有自己的研究或生产机构,在吸收先进技术和资源的同时也扩大了产业市场。我国生物农业领域的企业在规模和实力上与发达国家企业有较大差距,但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有一定优势,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发挥引导职能,建立鼓励政策促进我国生物农业企业在资源丰富但技术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对小规模的科技企业和生产企业进行投资或收购,有效吸纳优质技术人才,增强产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扩大产业市场。
3.3交叉许可模式
产业中一项创新技术的产生需要的技术基础和资源可能不在同一个国家内,交叉许可模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各创新主体可以拥有对方的知识产权而完成技术创新。该模式的自主性较原始创新模式偏弱,但是也具有成本较低、周期较短抢占领域创新技术制高点等优势。该模式对创新主体有一定的要求,双方必须在生物农业技术领域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共同合作意愿,但是该种合作强调的是互换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过程仍然各自独立进行,创新成果也归属主体自己。
我国交叉许可创新模式的发展前景良好,因为我国在生物农业领域有较先进的技术,甚至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具备进行知识产权互换的条件。我国应鼓励与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高尖端技术的交叉互换,在资源方面与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基因或种质资源的交叉互换,从而提升生物农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要根据我国在该领域与国际技术水平的差距以及自身技术能力选择集成创新模式类型,以便充分发挥优势,有效提高创新能力15-1。
4结语
从上文对生物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可以看出,原始创新模式、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创新模式和集成创新模式适用的条件有所不同,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创新条件不同,因而在选择创新模式时要根据区域情况进行选择。对于规模较大、经济实力以及科研能力较强的主体可以选择原始创新模式;对于科研或生产分别具备优势的主体可以选择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创新模式,建立合作关系完成创新过程;企业主体还可以从国际视角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合作,选择集成创新模式完成技术创新。在各模式中也要根据创新主体特点进行细分选择,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优势最大效能,促进我国生物农业产业发展。
5参考文献
[1]魏巍.区域生物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
[2]季凯文国外生物农业发展动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西科学,2016,34(2):257-261.
[3]韩志慧,唐柳,张巧利,等.促进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3):87-90.
[4]季凯文,钟静婧我国生物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4):1-4.
[5]李光华,黎俏,谢伟龙,等.玉林市生物产业孵化现状分析[J].大众科技,2018,20(7):154-157.
[6]王南南.我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