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本位视角下中国式摔跤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2019-09-06刘永乐
刘永乐
摘要:中国式摔跤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但是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国式摔跤的发展境遇极为窘迫。通过文献综述法,跨文化比较法探究基于文化本位视角传承和发扬中国式摔跤的意义与途径。传承中国式摔跤符合时代的诉求;是推动文化自信的手段;促进武术国际化发展。在发展途径层面,要从点入手,从国内推广做起,从技术领域着手,从群众体育切入。
关键词:中国式摔跤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传承 国际化
中国式摔跤是一项带有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体育项目。拥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式摔跤,不论是外在形式上还是内在理念上都最大程度保留了传统文化特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994年中国式摔跤被全运会摒弃后发展受挫,已致濒临失传,2008年中国式摔跤的重要分支——天桥摔跤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一项始于黄帝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温良恭谦、礼义廉耻等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式摔跤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诠释了传统武术的内涵;保留了武术的技击性特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式摔跤根植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发展推广价值。[1]9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我国体育事业奥运战略的影响,中国式摔跤运动离开全运会,使这项运动的发展与国际化传播方式发生转变。这一不明智的决定使得在中华文明史上盛行数千年的体育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非奥运项目与奥运争光战略的确立给中国式摔跤带来了灭顶之灾。[2]中国式摔跤的国外发展境遇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许多学者也将对这一反常现象进行了探索。20世纪80年代,常东升、袁祖谋先后在法国和美国传授中国式摔跤,据统计练习人数有8万人之多。1992年“巴黎市长杯中国式摔跤锦标赛”成立。中国式摔跤与击剑和高尔夫成为法国3大绅士运动。2004年“常东升国际中国式摔跤比赛”举办。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反映了西方对这一东方武文化的认同。中国式摔跤的特点决定了对东、西方体育价值观的高度切合,也表明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尊重,这是中国式摔跤国际化推广的有利条件。在西方文化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今日,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很多学者很早就为此感到忧虑,并奔走疾呼。1935年,以王新命为首的10位教授的《文化本位宣言》指出,中华民族的复兴实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各种外来文化下所处的悲惨、混乱境遇,要审视自我文化,兼具吸纳世界优秀文化的手段实现文化的自强。中国式摔跤也需要基于文化本位的视角考虑。
1 发展中国式摔跤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1.1 符合“中国梦”文化理念的时代诉求
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和执政理念,其具体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建设。在世界文化竞争日益严峻的时代背景下,掌握文化传播的主动权是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武术一直被视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武术推广之路陷入困境时,中国式摔跤却获得了西方文化的认同。证明其是符合世界“武文化”发展趋势,有推广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借此可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实现文化强国战略。中国式摔跤是传统武术中的一块璞玉。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奥会期间明确指出: “中国式摔跤也有很悠久历史,还是我国很多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项目。”文化的强盛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我国已经证明了在西方竞技体育领域内的强者身份,但是转身却发现传统的体育文化已几近消亡,而日韩的柔道、空手道、跆拳道等武术项目已经风靡全球,占据了东方武术文化的制高点。对中国式摔跤的研究有助于确立武术的发展方向,为建设体育文化大国提供支持。
1.2带动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回归,重拾“文化自信”
用“活在现在的过去”来形容“传统”是非常贴切的。对“传统”的界定不能基于时间属性。传统应当是立足当下对过去文化价值的反思与运用。近代关于传统与现代之争几乎就未停止过,形成两种主流论调。一种观点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唯西方马首是瞻;另外一种观点是对传统文化持抱残守缺,抵制外来文化。实际上传统文化并非一无是处,也并非精良非凡。日本、韩国的儒家文化依旧很流行,而传统的“等级观念”也同样为印度带来深远的影响。学者余英时认为,实际上中国基本价值还是存在的,只是处于“日用而不知”的境遇。传统文化的回归已经是当下之急,挖掘整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现实意义。经历上千年文化浸淫中国式摔跤负载诸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幸免于近代武术改革刀下的中国式摔跤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文化本色。西方价值观大行其道的当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不断被边缘化。如何使伴随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体育文化重获新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带有技击性和深厚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国式摔跤是武术改革值得尝试的突破口,以此带动武术文化的复兴,重拾文化自信是可行的。
1.3 为武术文化的国际化推广提供理论支撑
現阶段的武术改革是寻求一条融入西方体育价值观的道路,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中国亟需将武术文化推向世界的心态带来功利化思维。将武术定位为体操规则之下的表演、戏剧化的个人套路展示,这种中国式的“搏击操”根本不符合武术发展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西方世界对中国武术痴迷与渴求。国外对中国武术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影视中“功夫”所形成的概念,重视竞争与对抗的西方人实际上骐骥获得一种让自己成为强者的格斗技术。所以在武术文化的供求上出现了极大的不匹配,回归技击性才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出路。中国式摔跤具有强大的技击性, “三年的把式不敌当年跤”。历史上,摔跤一直是重要的武术形式,甚至被纳入军事范畴。当下武术技击性发展的极致赛事UFC中也是摔跤手的天下,自由跤、古典跤、柔道、桑搏等摔投技风光无限。技术如此丰富与开放的中国式摔跤迎合了当今世界“武文化”发展的技击潮流,在国际化推广中会容易得多。具有强大技击性的中国式摔跤还兼具人文教化的功能,带有文明、安全性特征。这样的模式正是嘉纳治五郎先生所寻求的“道”。技击性加上深厚的东方人文性是中国式摔跤最大的优势。在国内无人问津的中国式摔跤在国外却是另外一幅景象,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发展得非常好。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值得国内的武术研究学者深思。同时也证实,发展中国式摔跤将会成为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一条有效捷径。
2 中国式摔跤发展思路
2.1 理清中国式摔跤和武术的关系,从具体的“点”入手
西方实证科学主义思维模式下注重概念的逻辑归纳、分割、细化,武术必须在经过系统归纳与整合基础之上选择个体代替整体的发展形式。武术是一个上位概念与之对应的是“martial ars”,往下分为站立击打、摔投、关节寝技。单单提武术很容易混淆整体与个例的逻辑关系。当今武术改革的研究很难达成一致的模型,其原因就是从整体人手的研究太多,造成针对性差。而在诸多的流派之中,中国式摔跤是最具代表性的武术形式,并且其在历史上一直就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从秦汉时期的“角觚”到宋代的“相扑”;从清代的“善扑营”到新中国的“专业队”。中国式摔跤的发展历史悠久且具有连续性。中国式摔跤运动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深受人们喜爱,并一直在传统武术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歷史将证明中国式摔跤会以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重新站到现代体育舞台上。纵览东方武道的改革,从一项具体的武技切人是首要规律。日本利用摔投技武术柔道开启了武术改革之门;韩国则是利用站立系的跆拳道进行了本土武术整合。我国的武术改革却出现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整体战略。在诸多的传统武术中选择有价值的项目从点突破来带动面的发展才是正确的途径。集中精力发展站立技武术导致中国武术发展的失衡发展,缺失了中国式摔跤的武术体系是不健全的。
2.2 紧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抓好“本位文化”源的构建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文化的实用性、文明声望和难易程度对文化的传播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武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体现的非常明显。西方文明希望得到的是具有实用技击性、易于理解和掌握、带有东方文化色彩的武术形式。柔道、空手道、跆拳道等都是满足要求的。而唯独中国武术却奉上了完全不匹配的形式。中国式摔跤应当作为武术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为这一项目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式摔跤的推广首先要在国内获得巨大成功,形成强有力的“文化源”,才能进一步考虑国际化发展。中国式摔跤的魅力、技术与精神文化层面的繁简程度将决定受众的接受与否。柔道和跆拳道的改革都是先从国内开始,塑造的武文化迎合了国人的需求。再通过表演展示等途径对项目进行国际化推广。中国式摔跤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备受国人喜爱的武术项目,摔跤手被认为是强者的代名词。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将使中国式摔跤在国内的发展获得成功。而与西方体育价值观的类同也会让项目的国际化传播变得更容易。事实上中国式摔跤已经在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的推广获得了成功。科学的改革和运作将使得中国式摔跤实现良性化发展。
2.3 与类同文化进行横向比较,构建从术至道的模型
“道”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内容,是一种人生的历程和发展境界。日本、韩国的武技都选择以“道”来命名,将体育文化提升到了人文教化的高度,不单单是一项身体运动技术,更是育人的工具。嘉纳治五郎在整合创立柔道时就阐释了,要将柔道变成一种将人变成完人的工具。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省文化,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强调对自身素质的提升修成“仁者”。《礼记,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发展理念就是将人生的目标是从个人的发展延伸到家庭再到国家和世界。日本、韩国武文化同样吸收了这一理念,不管是跆拳道还是柔道、空手道都是将运动的目标从“完人”到“服务社会”。柔道精神“精力善用、自他共荣”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当日韩武术上升到“道”的层面时,中国式摔跤发展还停留在“术”都没有厘清的状态。发展好中国式摔跤首先要从技术层面进行整合和归纳,构建技击为第一要义的发展模式。其次要对中国式摔跤文化的精神层面进行调和,让传统人文思想有机融入其中。中国式摔跤的文化体系是最接近空手道、柔道、跆拳道的。形式上保留了传统物质形式和技术特征;在精神层面上更是继承了忠义、谦逊、忍耐、和平等精神理念。中国式摔跤是从功利化、西方化改武术革中幸存下来的传统武术形式。虽然看起来“土”,但却是最原始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国式摔跤将给武术改革“由术至道”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考价值。
2.4 以基层群众为重要推广对象,走学校、竞技、军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现阶段中国式摔跤,发展的悲剧源于落选举国体育体系。我国的举国体育体制决定了被纳人体系之下的体育项目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所以国家整体体育资源的分配是不平衡的,政策的走向对体育项目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武术的改革证明了,即使花费巨大的投入仍旧没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可见武术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实战与套路分离,重精神轻技击的武术无法科学地实施社会化推广。中国式摔跤是带有传统精神文化的技击性武术,符合主流的武道发展潮流,并且已经有了类似武术的发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中国式摔跤借助其特色可以在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军事体育、竞技体育内推广,能够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这样一来可以达到多管齐下的效果。
3 结论
中国式摔跤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文化体系重要的构成,其发展从未像今日这般落魄。急功近利式的推广,削足适履式的模仿让中国式摔跤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中国式摔跤在的各个层面上都能展示蕴含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也迎合了西方世界文化的“东方转向”趋势。在武术推广受限的时代背景下,从中国式摔跤这一“点”人手能够给武术“面”的发展带来启示。另外发展和传承中国式摔跤要从国内、民间人手,而非生硬地模仿西方竞技体育,要在保持其文化本位的前提下推动中国式摔跤的国际化发展。此外还应当借鉴外国武技,尤其是日韩武技的发展策略。要认识到武术文化矛盾的主要方面依旧是技击技术,而非内在精神。传承和发展中国式摔跤应当在跨文化学、文化传播学、文化本位论等理论的支撑下,重点发扬其技术,其次整理物质层面,再厘清其精神层面,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式摔跤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鸿涛,马建国,朱建亮.中国式摔跤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116-118.
[2]何丽红,刘连发.中国式摔跤“摔向低谷”的成因分析与发展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1(1):9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