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体育水式传承

2019-09-06陈青

武术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族体育传承

陈青

摘要:水被中国的先贤和民众赋予了文化属性,衍生为中国水文化。在中国水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下,民族体育传承呈现出特有的尚德、无私、包容等水文化特征。民族体育传承不易采取急功近利的、火急火燎的传承方式,而应该顺应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特征,合理运用温润之水的传承方式,通过长期的润物细无声、滴水深留痕的方法进行民族体育渗透,从而构建高敏度身体体验、深刻的身体认知、精湛的身体行为、有益的身体创造、牢固的身体记忆、亘古的身体文化传承的践行链条,以使塑造生命的文化成果共享于世。

关键词:民族体育 水文化温润 身体行为 传承

1

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从未能够离开水,水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根本。当人类社会在进步过程中,部分文化事项面临着传承不利的状态,人们急于找到一种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方式和方法,可谓是火急火燎。然而,无论人们如何焦虑,传承的效果依然不尽人意。看来,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火速的方式进行传承难以奏效。因此,是否可以放慢速度,以涓涓细流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承。

2 水之属性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无机物。这种无机物在常温下,是无色也无味的透明液体,它的作用十分重大,是一切生物的赖以维持生命的重要资源之一。正是由于这种重大的作用,人类对水的认知可谓是空前绝后,尤其中国人不仅认识到水的自然物理和化学属性,更认识到了水衍生出来的文化属性。《管子·水地》篇中有:“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在易学中,将水看做是第一重要的资源,五行的构成中,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尚书·洪范》也把水列在五行之首。老子更是对水情有独钟,他曾经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之,而莫之能行也。”最经典的,也是众所周知的“上善似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为什么水如此重要?水被赋予了丰厚的文化屬性,估计与孔子所说的“夫水者,君子比德焉。”有很大的关系,由此水被中国人看成了至高无上的境界,拥有了巨大的价值。孟子借用水的自然比拟人性,他是这样描述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也?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善,其性亦犹是也。”在这些哲人的推动下,水被赋予了仁义、公正、谦卑、智勇、坚贞.顽强等品格,水不仅成为中国衡量、约束人的重要坐标,更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参照系。

水还是那种水,但是水进入文化背景后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人将水从自然属性推向了文化属性。人的这种力量无比的巨大,相当于物理学中能够诱发相变的温度,使水会产生存在形态的改变,或从液体变成了固体、气态,或者相反。在文化环境中,人的力量,特别是人的思想温度促使水进行相变,要比物理学的相变更为深刻和多端。

人类对水的文化阐释,似乎大多数情况下看重涓涓细流之水,敬重滴水穿石的意志。却有意地回避汹涌的洪水、咆哮的海啸、倾盆的暴雨、高压的水枪之无穷威力。估计是人们喜欢水的温润,惧怕水的刚烈,所以更多地青睐于温润之水。当然,也可能是人每每秉持以柔弱之态出现在别人面前,当对方放松警惕后,则采取势如破竹的刚烈之水战胜对手的互动策略。其实,文化间的互动与交流完全没有某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不可调和的文明冲突,估计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忽视了水的作用。的确,文化使各个民族有所不同,异质文化在交流中容易出现冲突。但是,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离不开水,而且时刻浸泡在水文化中。水具有交融性,特别是在液态状态时,在水中泡上茶叶,变成了茶水;融入咖啡豆,变成了咖啡。在水中加入模拟搏杀,变成了武术套路,加上仿真搏杀,变成了格斗项目。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姿形态。文化间的互动和交流,则是文化通过温润的水溶性将各色文化溶解后,实现文化相互渗透,水成为交融的载体,茶叶和咖啡豆只有被水溶解后,方成解渴之饮品。武术套路和格斗,因水文化而成体育。因此,水无时无刻地帮助着人类文明的实现共享,且文明本身恰恰是一种具有普世性的有益文化,具备高度的共享性。当然,在必要的时刻,需要一定的催古拉朽的刚烈之水对看似坚不可摧的文化实施冲击,以较快的速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使用这种极端的手段,一般是在恶劣的气候时才出现,比如改朝换代等。刚烈之水会摧毁一切,尤其是对有价值的文化也产生极大的冲击,这是世人所不愿意看到的。由此,可以看到人类喜欢温润之水是缘于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珍重。

3 民族体育的传承取向

3.1 民族体育传承中的水文化特征

民族体育始终沐浴在中国水文化之中,表现出浓厚的水文化特征。

第一,民族体育在文化价值中,遵循着孔子的水乃君子比德之境,表现出民族体育特有的伦理与道德境界。孔子认为君子遇水必观,因为水具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说苑·杂言》)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智、信、圣、仁、义、忠构成的“六德”,伦理和道德成分十分显眼,“六行”中同样是由孝、友、睦、姻、任、恤组成,追求的也是人论的道德。根据谢多雷克的理论, “只要同样的事情发生过几次以后,就会形成事件的‘形象之场,而只要和这个‘形象之场产生共鸣,同样的事情就会再度发生。”【1】出现一生二、二生三的效应。水与“六德”“六行”以及“六艺”共同形成一个无形的“形态形成场”,诱发入场的所有事件出现“形态共鸣”。在这种文化滋养下的民族体育必然携带着浓厚的道德成分,可以说中华民族体育是富含伦理色彩的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体育十分注重德技双馨,推崇技术高超、道德高尚的民族体育的习练者,武术项目更是派生出武德。在民族体育中,伦理和道德比技术更受国人重视,即使习练者在技术上出类拔萃,一旦有丝毫道德问题,也会被敬而远之。另外,民族体育中,长者的地位至高无上,这是富有竞争性质,贵壮嫌老的体育文化事项中绝无仅有的文化特征。如果将传统比喻为水之源,那么后人讲求饮水思源,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民族体育历经一代代人的积累,如果没有起码的尊重,其传承之链就会出现断裂。得益于水文化滋养的君子之道就在于充分地尊重长者和传统,尊重传承,使得传统文化犹如涓涓溪流奔流不息。

第二,民族体育在传承向度中,遵循着老子的上善若水之道,表现出民族体育连绵不息的文化延伸力量。在老子看来,凡事皆有道,虽然道在老子眼中恍兮惚兮,似乎难以言说,其实道乃可循之规律。文化传承也有其道,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之道是一种无私地将自己艰辛创造或发明或继承前人的成就,传递给后代的普遍的、有效的、甚至是唯一的路径。是否能够循文化传承之道,重在始于足下,积善成德,修炼无私。即使是微小的善举如同不起眼的水滴一般,在滋养大地时不求回报,以无私的品格滋润着贪婪的大地。蒙蒙细雨滋润万物,狂风骤雨激荡万物。真正对人产生深刻作用的是润物细无声的绵绵之水,这种类型的水,能够将无尽的文化信息循序渐进地供人品尝和吸收。当民族体育进行各种传承方式的对比后,发现采纳上善若水向度进行传承中,传人可以将丰富的民族体育技术、文化信息系统地进行传授。而疾风暴雨般的传播,不仅破坏了文化信息的完整性,而且忽略了受众的身体接受能力,不符合身体技能形成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有顽强、恒久的生命力,与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方式不无关联。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快节奏的当下,人们所形成碎片化的知识和技能,确有不易有效传承博大的人类文明之嫌。难能可贵的是在很少功利性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善若水般的传承中,充分地体现出传人的无私胸怀和修养,只有这种无私的传承,保障着民族体育文化的延续。并且,当这种家族式的无私传承扩展到社会更广泛的范围进行传承之时,无私的品质发挥出更大的,持续传播和传承的能量。

第三,民族体育在传承过程中,遵循着孟子的水无有不下之理,表现出民族体育的有容乃大的气度。正如孟子所说,水避高趋下、遇阻迂回、终汇成海。文化也同样如此,在文化缘起之处,是水源之地,属于上游之水,是文化类型的源头,清澈纯洁,具有文化发端的上位势能。历时性的,浑厚的传统文化始终居上游文化之列,自身固存强大的传承势能。当水顺势而下,汇聚了大量的有机成分,至下游时水变得较上游之水更富含营养,成为丰富、多彩文化积淀之水。文化之水在遵循自然水流常理的同时,还表现出文化之水的特殊性,文化之水的上游与下游各具优势,各自具备不同的势能,发挥着彼此相互影响的强大力量。民族体育文化在漫长的不懈奔流历程中,逐步凝结成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格局,与其无有不下,无有不纳的气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是民族体育秉持有容乃大之理实施传承的必然结果。其中,武术的众多流派和拳种就是一个鲜活、典型的案例。当富有时代性的,丰富的下游民族体育反哺上游单纯的民族体育元素时,使得传统的上游民族体育产生新的变异,呈现出更为广泛的项目生发基因。在中华民族体育中,西部的民族体育多显生产性,东部的民族体育则呈生活化。在两者进行交流中,生活化的民族体育对生产性的民族体育发挥着影响,致使中华民族体育整体疏远生产性,走近了生活化,至今已经很少有民族体育项目能够直接地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

3.2 民族体育的传承量度

当人们遇到刚烈之水,会被凶猛的水势所震撼。经历过洪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柔弱之水竟然如此不可控制;遭遇过海啸的人必定会对水的破坏力量心有余悸;见过高压水枪切割金属的场景,一定叹服水的强大威力。看来,刚烈之水带给自然的更多的是毁灭,留给人的印象是恐惧。在人们学习或掌握以身体行为为主的民族体育的时候,身体的体验决定着后续的身体认知、身体行为、身体创造、身体记忆以及身体文化,如果一开始就被恐惧所左右,那么习练者不会对某种运动留下好印象,必定会敬而远之,不再学习这种技术。正如有人被马踢过,他一定会畏惧学习骑马,马术从此与他无缘。如此看来,民族体育的学习,需要有一个温润的环境,温润的学习环境能够提供一个易于形成身体机能的场景。复杂的技术也是需要习练者在不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深刻的身体体验,形成全面和深刻的身体认知。比如初学武术基本技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要掌握动作的运行路线、要有相当的身体协调能力保证左右、上下动作的协调,要有适度的力量和柔韧提供帮助准确地完成各种步型。所有这一切都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因为人体有一个技能掌握的流程。如果用刚烈之水的方式进行教学或训练,人体的技能形成生理机制显然无法与之形成嵌合。所以,民族体育的学习需要温润之水的方式进行,需要充分运用“滴水留痕”效应。悠缓地点滴技术动作的灌输,以便习练者能夠充分地进行身体体验,通过身体的触感、肌肉感、方位感等感觉,将各种身体感觉信息一点点地进行归类,抽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准确的身体认知。到了这一步,习练者才能正确回应专业术语提示,神经系统才能下达准确的指令,引起相应的运动单位进行合理地运动。

当有了相对全画的身体认知之后,身体将肢体活动转化为相应身体行为。身体行为与肢体活动有一定的区别,肢体活动是身体行为的基础,在向身体行为转化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水的滋养、运载、传递。正如“看”是视觉器官的生理活动,可能对部分事物视而不见。当有意识地“观”的时候,便能从司空见惯中发现细节问题,此刻视觉器官活动演变为视觉行为。而“审”必须在特定的文化坏境中被逐渐塑造,审时度势便是一种文化惯习,具有浓烈的地域文化性。民族体育中的身体行为是已经具备一定的意识指导,有了特定的能量代谢水平,拥有了专门的技术动作构成,并且可以有效地实施相关任务的人体活动形式。身体行为,必须是在长期的文化孕育、身体认知和具体身体习练的流水冲刷下不断完善和成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行为通过不断提升的身体体验敏感性,在日臻完善的身体认知的引领、维持、强化、促进等作用下,携带着浓厚文化讯息的身体行为最终表现出高度的自动化,可以随心所欲娴熟运用,人可悬置进行身体行为的具体方法,将注意力放在展示文化讯息,实现价值目标的方面。比如出神入化的武术套路演练、荡气回肠的龙舟竞渡、起伏跌宕的马术竞赛、龙争虎斗的摔跤较量、神清气爽的入静功法,达到这种状态的习练者从来不会考虑如何去进行某种技术动作,他们的心思完全集中在精、气、神上。此刻,身体行为成为民族体育的核心技术,并构成了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构件。这是一个漫长的被水文化滋养的过程,正是在不同的水文化滋养之下,人类的体育文化呈现出东西两大格局,东方体育以伦理特质的养生类型见长,西方体育则以物理特质的竞技类别著称。不是说只有民族体育需要水式的学习和掌握,体育都是需要经历水式传播,更依托于水式的传承。西方竞技体育同样经过了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才走到了今天的地步。

无论是品茗,还是赏咖啡,都需要优哉的节奏,文化的鉴赏更需要悠缓的韵律。水是能够提供良好环境和心态的物质和条件。茶的冲、沏,咖啡的萃取、爬温,都需要通过水的温度来把控。水随智者,智者乐水,水与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孔子观东流之水发出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慨,在寄托时光易逝及生命短暂意识的同时也明示着人们要像东流之水一样保持刚健进取、自强不息的品德和精神。【2】水会因为地域、文化、人而发生改变,江本胜在《水知道答案》中列举了大量的水因地、因文、因人而异的水结晶结构证据。看到了吧,中国文化中大多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或者是名言隽语的方式,阐释其背后深刻的哲理,因此中国文化看似容易理解,实际上是难以准确掌握的文化。对于这种文化需要恬静的心绪,细细地品味方能得其窍、通其理、明其道。民族体育文化也同样,身体行为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长期从事民族体育,以身体行为的感性体验,不断地身体力行后,方可强化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这就是长期以来,国人屡屡在国难当头之际,强调民众习武,因为习武可培养人的浩然正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文化品质。

水无处不在,人无法离开水。如果说文化似水,那么民族体育也不能没有水。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有诸如马球、蹴鞠等传统体育项目,这些内容在当时红极一时,可是这些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传承下来,究其原委估计是这类内容因缺水而枯萎。与之相反的是武术,始终浸泡在中国的水文化之中,不仅表现出武德、师承体系,还有具象化的五行拳、太极拳、八卦掌等被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后的拳种,由此具备了强大的传承能力,经久不衰。水文化的渗透除了遵循从浓度高向浓度低渗透的原理之外,还有主动渗透的本领,大凡被中国水文化渗透后的文化事项,都富有强大的主动渗透的能力,出色表现为同化异质文化,强化同质文化的涡旋力量,这种涡旋力量以平和的涡流不断地将周边的文化纳入旋涡中心,并不断地抛甩扬弃落后的文化事项,由此表现出水文化特殊的甄别能力。有了这种具有甄别能力的水文化,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民族体育便拥有了亘古的传承能力。

无论是夏川流动之水,还是秋潭静止之水,水所具有的滋润、承载、渗透、守恒的品质,保障着民族体育柔弱胜刚强,以及长存不衰。特别是在当下,民族体育被无情地边缘化,在这个历史阶段更应该重温老子所推崇的法静渊之水的品格,“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处下之善地、福地,修心性、养行为,“保此道不欲盈”,成上善之德,遵草木根重,善静处下,助长生之理,达民族体育的塑造生命之极。在沉静中,平和地继承和凝练中华民族体育修心养生的当代技术体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也只有在这种相对静止的水文化状态中,人才会进行有意的、冷静的理性思考,不断地完善民族体育中的身体行为,使得身体行为更富有针对性,积淀传承能量。各式太极拳大都经历了相对长的沉寂,在此过程中身体在不断进行着创造,基本技法演变出不同的练法,逐步凝練出各具特色的太极拳。作为民众身体记忆的太极拳,需在静渊之水的渗透作用下,水文化中的太极原理与太极拳中的太极技法相互融合,水体呈现出高度的嵌合之时,如某种悬浮质达到一定浓度时,湖水呈兰绿色或绿色,甚至呈黄色或褐色一样,人的身体记忆才演化成水体的记忆,也就是文化记忆。有了文化记忆,文化事项的传承将变得更加流畅。

民族体育以温润方式进行传承意义重大,重点表现出民族体育文化具备柔中寓刚的水文化品格,以川流不息的进取精神,滴水穿石的顽强意志,静渊处下的淡泊品味,充分表达着谦和、上善、完人的中华民族体育塑造人类健康的先进性,是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该资源决不可急功近利地传承。而应该实实在在地通过长期的润物细无声、滴水深留痕的方法进行民族体育渗透,构建起高敏度身体体验、深刻的身体认知、精湛的身体行为、有益的身体创造、牢固的身体记忆、亘古的身体文化传承的践行链条。

民族体育水式传承恰如朱熹对水之灵动的感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日]江本胜,猿渡静子译,水知道答案[M].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4:119.

[2]肖冬华,水文化视域下儒道哲学思想比较研究[j]南昌工业学院学报,2019(2):31-35.

猜你喜欢

民族体育传承
论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