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竹竿舞进特殊学生体育课堂探究
2019-09-06阮奎黄向平
阮奎 黄向平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着自己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尤其是苗族竹竿舞节拍和形式变化多样、动作简单、娱乐性强、可塑性大,深受人们的喜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进特殊学生体育课堂,能够培养特殊学生的创造力、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同时还能开阔了特殊学生的视野,使特殊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特殊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有利于特殊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采用文献资料与理论研究法,对苗族竹竿舞进特殊学生体育课堂进行了探讨,了解了竹竿舞的起源、功能、特殊学生的身体特征等基本理论,找到竹竿舞进入课堂的几个途径,并提出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民族传统体育与特殊学生的体育课堂融合的途径与方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借鉴。
关键词:苗族竹竿舞 特殊学生 体育教学
苗族竹竿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节拍、动作简单、娱乐性强是一项老少皆宜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深受人们的喜爱。苗族竹竿舞进入特殊学生体育课堂,不仅有助于加深特殊学生对苗族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提高特殊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还能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增强特殊学生的主体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特殊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本文对苗族竹竿舞进入特殊学生体育课堂进行了探讨,找到竹竿舞进入课堂的途径,并提出应注意的问题,为民族传统体育与特殊学生的体育课堂融合的途径与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借鉴。
1
竹竿舞起源和发展
“竹竿舞”是歪头山花苗较喜爱的舞蹈之一。传说很早的时候,苗族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和其它兄弟民族一样,共同创造着灿烂的华夏文化。京城,是苗民仰慕的地方,是苗民心目中的京都、首府。后来,由于外部敌人的攻打以及其它原因,苗族先民从北方逐渐南迁。远古时代的苗族还没有文字,记事只是用口传或者其它办法记下。如为了记住自己的京都,苗家年轻小伙和姑娘花坎肩后背的方帕上,大多绣着京都城楼的图案,并世世代代往下传,直到如今。又传说,过去人们要到京城里,要进九道门楼。九道门楼雕龙画凤,金点漆描、宏伟壮观。
“竹竿舞”描述的是苗族先民进京城游玩时的情景,成双成对的苗族青年男女吹着芦笙跳起舞蹈穿过九道门楼,来到了日夜向往的方。舞蹈中,小姑娘两人一对,同持两根缀满鲜花的竹竿代表彩畫门楼,九对竹竿代表九道门楼,小伙子吹起芦笙跳起舞,成双成对从门楼下穿过,进到了城里边。
“竹竿舞”是喜庆的舞蹈,多在逢年过节时跳。近年来,当地苗族青年还将它搬上了舞台,并到县城、玉溪、禄丰等地演出。舞蹈时,女舞者两人一组,各人双手各握住两根竹竿的两端,时而横摆、时而直推、时而将竹竿击地又翻身举竿。男舞者则吹起芦笙,往来穿行于竹竿群之间。“过门楼”一段舞蹈,要求男女舞者配合十分默契,竹竿击地向上举时,男舞者要钻过“门楼”,否则就会被竹竿击中头部。“竹竿舞”中,男舞者以“探路步”为基本舞步,而女舞者多用向左右两则横挪微颠及动作幅度较小的“开荒地”为基本舞步,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较清晰地展现出来。传说以往跳“竹竿舞”,男,女舞者共需三十六人,场面宏大,较为壮观。以后由于参舞者减少,现已缩减为四男四女起舞。
随着苗族的社会发展以及苗族文化的影响,跳竹竿运动逐渐具有自己的特色,如在竹竿上表演各种各样的舞蹈。与此同时,有的穿着木鞋,手持红绸,头戴彩带翻着跟斗,也有的踩着高跷做各种高难度动作。现在有人建议把健美操的一些动作也融入其中来。这样,跳竹竿运动对培养青少年的乐感、灵敏、协调、耐力等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效果。跳竹竿动作优美,跳法多样。
2 竹竿舞的功能
2.1娱乐功能
竹竿舞有很强的娱乐功能和娱乐价值,苗族竹竿舞本来就是苗族人们为了增加自身娱乐,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舞蹈,具有鲜明的娱乐功能,尤其是在缺乏娱乐设施的环境下,能够极大丰富人们生活。
2.2健身功能
竹竿舞有很高的健身价值,不仅能够通过特有的活动形式使肌肉产生负荷,从而锻炼肌肉、刺激内脏器官,增加力量和关节灵活度,还能改善人们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3 情感交流功能
竹竿舞是一种集体舞蹈,需要多人的配合才能够完成,并且竹竿舞也是一种肢体的语言,跳竹竿舞的过程就是人们不断加强情感交流的过程,抒发了人们喜悦的情感,对提高人们的团结意识、增强民族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4音乐功能
竹竿舞在进行的过程中,竹竿拍打出有力的节奏,再加上苗族的大堂鼓拍打节拍进行伴奏和人们喜悦的欢呼声,各种节拍声音交织在一起,节奏分明又豪迈大气,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音乐的理解,给人们以美的感受。
3 特殊学生的身体特征
图1我国残障人群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大数据http://www.thebigdata.cn/资料整理得出
特殊学生包括智障特殊学生、视力障碍特殊学生、自闭症特殊学生等,这些特殊学生的身体特征与普通特殊学生有很大不同。例如,智障特殊学生大多身高、体重、骨骼形成比较差,身体成长速度比较慢,成熟时间相对较晚,身体素质比普通特殊学生低,运动能力较差,另外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比较差,身体肌肉、关节等感知缓慢;自闭症特殊学生比普通特殊学生的身体感知能力异常,比如痛觉、冷热表现的比较迟钝等;视力障碍特殊学生的身体特征指标大多都低于普通特殊学生,走路容易弯腰驼背,身体动作不够协调等。综上所述,特殊学生因为身体条件限制,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比较少,身体严重缺乏锻炼.因此,相较普通特殊学生来说,无论是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等方面的发育指标都比较低。
4 竹竿舞进入特殊学校课堂的作用
4.1有利于促进苗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竹竿舞传统体育文化是时代的结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苗族竹竿舞进课堂,有助于加深特殊学生对苗族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提高特殊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使苗族竹竿舞通过特殊学生的传播和带动,最终推动社会大环境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
4.2 有利于奠定特殊学生终身体育基础
苗族竹竿舞动作简单、娱乐性强又能强身健体,是一项深受大众欢迎的社会体育运动。苗族竹竿舞走进课堂一方面可以增强特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强健特殊学生体魄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将社会体育运动与校园体育运动相结合,为特殊学生今后的社会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奠定基础。
4.3有利于深化特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苗族竹竿舞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因此苗族竹竿舞进课堂能够丰富学校教学改革的教学内容,突出学校的教学特点,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从而带动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4.4 有利于增强特殊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一方面,苗族竹竿舞进课堂,增加了校园体育活动项目,通过苗族竹竿舞的技术、技法和历史文化,丰富了校园的体育文化。另一方面,苗族竹竿舞是一种集体的、传统的、民族的体育运动,苗族竹竿舞进课堂不仅可以加强特殊学生的身体锻炼,还能够通过集体的传统体育活动领略民族質朴的体育文化,提高特殊学生的民族意识,加大民族团聚力,增强爱校爱国的热情,使特殊学生对学校更加有归属感。
5 竹竿舞进入课堂的途径
5.1 编入教学大纲进入课堂
要想将苗族竹竿舞带入特殊学生体育课堂,首先要将苗族竹竿舞编人特殊学校体育教学大纲,通过教学大纲确定苗族竹竿舞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使特殊学校在开展苗族竹竿舞教学时能够有据可依,加快苗族竹竿舞进入特殊学校体育课堂的进程。
5.2把竹竿舞形成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指的是以学校为本开展的课程。首先,把竹竿舞形成校本课程,要明确是为了特殊学校,以改进特殊学校实践、解决特殊学校面临问题为指向。其次,把竹竿舞形成校本课程,要坚持学校问题,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并且解决方案要在学校中开展实施。最后,把竹竿舞形成校本课程,要一切活动基于特殊学校,以学校为基础进行。
5.3精心策划,科学设计
一方面,结合当地地区、特殊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苗族竹竿舞的特点,为特殊学生体育课堂苗族竹竿舞教材制定合适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考虑到特殊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对特殊学生体育课堂的苗族竹竿舞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创编和改动,使苗族竹竿舞更加适合特殊学生的身心特征,让苗族竹竿舞更好的为特殊学校特殊学生服务,否则不仅不能达到特殊学生通过竹竿舞体育教学锻炼身心的目的,还有可能对特殊学生造成伤害,引起特殊学生对竹竿舞甚至是体育运动的厌烦[4];最后,要不断的对苗族竹竿舞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在特殊学校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特殊学生体育课堂苗族竹竿舞教材
5.4加强师资队伍出没,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体育老师作为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师资力量,是学校不可或缺的宝贵人力资源。只有体育老师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使特殊学生更好地学习,再加上苗族竹竿舞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的特殊性,体育老师必须还要精通苗族竹竿舞,了解苗族竹竿舞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能够熟练、专业的进行苗族竹竿舞的教学。而特殊学生因为自身缺陷往往对体育运动的适应性不够,无法正常的完成普通体育运动要求,因此,对特殊体育老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要求只会比普通体育老师的要求更高。所以,必须要加强特殊学生体育老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为特殊学校苗族竹竿舞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5.4.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特殊学校体育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通过学习提高并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把自己培养成专业能力强、素质水平高的特殊学生体育老师。
5.4.2加强培训
教育部门和特殊学校要加强对特殊学生体育老师的培训,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和培训,注重学校与学校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的交流,通过参加培训、分享教学成果,不断提高特殊学校体育老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5.4.3提高创新意识
苗族竹竿舞通过不断的吸收创新文化来推动自身发展,因此,特殊学校体育老师在进行苗族竹竿舞的教学活动时也需要不断的吸收新文化、摒弃酒文化,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根据特殊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身心特点,对苗族竹竿舞进行合理的创意改编,使苗族竹竿舞更加符合特殊学生的需求。[5]同时,特殊学校体育老师还要注意培养特殊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特殊学生对苗族竹竿舞的创新能力,促进特殊学生身心的快速发展。
6 竹竿舞进入课堂应注意的问题
6.1 转变社会历史观念
虽然特殊学生体育教学理论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实践当中,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开展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思想阻碍。我国传统的历史观念对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大多是歧视、排斥、同情的,虽然已经进入文明的二十一世纪,但是我国社会上仍然有太多人对特殊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存在不解,甚至包括特殊学生自己、家人和领导。他们大多都对特殊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着狭隘的认知和理解,观念非常落后,认为特殊学生与体育运动无缘,甚至觉得体育运动会给特殊学生带来危险和伤害,这些人认为特殊学生就应该多静养,而不是跟正常人一样参加体育课程。
自古以来,对特殊学生的这种不公平观念都一直存在,经济的落后更是束缚了当地特殊学生体育教育的发展。但是,进一步的根本原因应该是我国政府体制问题。政府领导的工作第一位永远是经济发展,以获得更好的政绩,而特殊学校体育教学并不能像普通学校一样在短期内就获得很好的成绩,以致政府领导对特殊体育教学的关注不够、资金支出不到位。因此,苗族竹竿舞进特殊学校体育课堂,必须要打破思想枷锁,转变社会上对特殊学生体育教学的历史观念。只有观念进步了,才会使得体质政策向特殊学生倾斜。
6.2加强特殊学生认知,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长期以来,特殊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目的的认知都不够全面,一方面有很多特殊学生受到社会他人的偏见、歧视和压力,另一方面特殊学生普遍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再加上个人身体等因素,致使特殊学生不能够正常的参与学校体育课程学习活动。特殊学生参加学校体育课程的动机和目的都缺乏明确性,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比较肤浅,单纯的认为体育运动只能强身健体,而不能认识到体育对促进身体机能恢复、增强团结意识、增进友谊等功能,致使特殊学生对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比较低。再加上特殊学校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内外体育赛事上缺乏有意识的宣传推广,使得特殊学生的信息闭塞,不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认识到体育的功能。
因此,苗族竹竿舞进特殊学校体育课堂,必须要加强特殊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不断加强苗族竹竿舞的宣传推广,通过大众媒介建立竹竿舞学习交流平台,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墻报以及文艺活动等形式宣传苗族竹竿舞,让特殊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到竹竿舞,加强特殊学生对竹竿舞的认知,提高学习苗族竹竿舞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6.3 改革创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特殊性,一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特殊学生,一方面无法引起特殊学生参与苗族竹竿舞的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苗族竹竿舞在特殊学生体育课堂上的开展。因此,苗族竹竿舞进特殊学校体育课堂,需要特殊学校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注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体育是特殊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特殊学生是体育课程的直接参与者,对体育课程的开展起着关键作用;特殊学校体育老师是体育课程内容的执行者,与特殊学生进行直接接触,更加了解苗族竹竿舞怎样开展教学才能收到更好效果。所以,特殊学校苗族竹竿舞体育老师要不断改革创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培养特殊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特殊学生能够在苗族竹竿舞体育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另外,特殊学校的体育老师在进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时一定要注意结合特殊学生身心实际情况。首先,特殊学校体育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苗族竹竿舞的文化价值,重视苗族竹竿舞对特殊学生的娱乐价值和健身价值,让特殊学生能够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避免因学习而学习的消极观念。其次,特殊学校体育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特殊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选择利用苗族竹竿舞进行表演、比赛或者是改变苗族竹竿舞的舞蹈动作,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形式,给特殊学生更多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秦勇.竹竿舞的历史探源及其研究价值[J]兰台世界,2013(12):32-34
[2]何文清,吴松伟.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01):39-41.
[3]王伟,李克建.黎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在海南高校中的推广[J].体育文化导刊,2013(02):51-53.
[4]张国林.福建部分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35-37.
[5]周峰,吴义,吴海田.分层教学模式在竹竿舞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84-86.
[6]付才良,贵州仡佬族“高脚竹竿舞”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研究[J]贵州教育,2015(17):87-89.
[7]吴燕丹.胡力超,吴丽芳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福建省为例[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47-48.
[8]余贞凯,刘莹,黄睿.竹竿舞融入云南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探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6(04):81-83.
[9]杨阳,何剑.竹竿舞引入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以吉首市民族中学为例[J].运动,2016(18)41-43.
[10]华海霞,姚京辉.音乐竹竿舞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0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