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
2019-09-06陈华
陈华
人类的精神生活离不开音乐欣赏。音乐欣赏也是唤起人们对音乐的激情,走进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只要有一定的听力,每个人都可以欣赏音乐,享受音乐的美。有的人在欣赏音乐时,只能一般地直接感知音响运动产生的变化,感受到生理上的快感;有的人却能从人文的层次上把握作品内蕴的含义,有着较高的鉴别评价音乐及音乐表演的能力。那是他们因为欣赏水平差异而产生了欣赏层次的差别。“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如果我们想通过聆听深刻地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有“音乐的耳朵”,否则,即使我们再多的聆听音乐,也只能发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的感叹。
产生欣赏水平不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关键在于要通过课堂音乐教育,特别是通过欣赏音乐的学习,培养学生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最终成为具备“音乐耳朵”的人。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倾听音乐。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中指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怎样更好地倾听音乐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总结出几点感悟。
反复听
倾听音乐是需要反复的,要初听、复听、重要的地方还需要多听几遍,并且有分析地去听。欣赏课的教学中,要在科学合理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聆听音乐作品,从作品的内容、风格、结构等方面去感知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例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首先要完整地欣赏曲子,让学生从整体去把握乐曲,感受乐曲的风格、情绪等特点。接下来,重点听赏乐曲的两个不同主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这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可以用跺脚拍手捻指的方式,第三主题可以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来伴奏。最后,再完整地欣赏乐曲,在不同主题出现时做出不同的反应,了解曲子的结构。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更深刻地欣赏体验。
主动听
除了反复听,我们还要想办法吸引学生主动去聆听。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是我们吸引学生聆听的重要方法之一。比如,分析作品中使用的音响,人声与乐器的类别、音色;分析音乐中的节拍、节奏、旋律、音程、和弦、和声等。在聆听音乐的时候,还可以利用语音、动作等描述音乐中内容,以此表现出对所欣赏音乐的感知、记忆力等,也可以成为吸引学生反复聆听音乐的好方法。例如,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时,可以结合欣赏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让学生对作品表达的内容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在欣赏时会有更高的兴趣。在欣赏时,重点欣赏第一部分《草原放牧》,通过分析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是不是曾经有这样的音乐记忆,和歌曲《草原赞歌》进行对比欣赏等方式,吸引学生自觉地欣赏音乐而不是被动。琵琶和管弦乐队不同音色的对比感受,也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欣赏音乐的活动中来。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的儿童聆听音乐时间可以短一些,或者只听曲子的一部分。我们要帮助并吸引他们理解音乐,使他们产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各种类别的听
倾听音乐除了反复听,还需要多听不同种类风格的音乐,不断扩大学生的欣赏面。科普兰说:“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
我国著名音乐家朱践耳先生也建议:要听古典音乐的;听现代音乐的;听民间音乐、民族音乐的;听流行音乐的。只有广泛地倾听各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才能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比较与鉴别能力。我们有很多中小学生虽然很喜欢欣赏音乐,但大多都存在着热衷流行通俗音乐的倾向,他们对艺术性高、内涵丰富的高雅音乐几乎都不愿欣赏,这样他们音乐欣赏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主动引导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扩大他们的音乐欣赏面,让他们多听各种类别的好的代表性作品,逐步使他们建立起对音樂作品以及音乐表演的质量和音乐表演的效果的评价标准,并能在欣赏与表演中应用这些评价标准,让他们的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随时听
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我们还要创造条件,让好的音乐能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使聆听音乐的机会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可以在学校广播台的时候播放优秀音乐作品,设置每周一歌栏目,或者听众点歌等环节。用优美的音乐声替代刺耳的上下课铃声,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沉浸在音乐带来的美好之中。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好的音乐剧、音乐电影等。总之,要在学校生活中定期或随时创造欣赏优秀音乐作品的机会。
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音乐之耳”对大千世界有更敏锐的感受和洞察;让他们的“音乐之耳”具有对声音的选择、筛选的能力;不仅可以感受大自然中的“交响曲”,更可以享受音乐作品海洋中的“浪花朵朵”。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伙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