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结构特征

2019-09-06张明斗曲峻熙

财经问题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全域城市群长江

张明斗,曲峻熙

(1.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50年至今,由于去工业化、郊区化等因素引发的产业结构转变以及经济衰退,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收缩现象,尤其是以美国莱比锡、法国巴黎等为代表的老工业城市,均面临着严重的人口流失和产业凋敝,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走向终结。相关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全球有1/4的大城市经历着人口流失,而在1996—2001年,欧洲的220座城市中一半以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这其中又以美国的锈带城市以及东欧的城市收缩最为显著[1]。目前,学者们对于城市收缩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方式是以人口减少作为界定城市收缩的主要内涵,Clark[2]与Rusk[3]将城市收缩定义为人口流失以及失业人口的增加和街区生活质量的下降。Schilling和Logan[4]认为,城市收缩是在40年内人口流失超过25.00%,空间上表现为厂房闲置、老工业区资产废弃。Wiechmann[5]首次用人口规模作为衡量城市收缩的标准,即人口规模在1万以上的城市,连续两年以上经历着人口流失且伴随着结构性经济危机。对于中国而言,2017年城市化率达到了58.52%,正处于集中型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扩散型的城市化,中国还尚未达到城市收缩的发展水平。但是,2000—2010年,中国有180座城市发生了人口缩减[6],26.71%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37.16%的县(区)均发生了人口减少,且存在着明显的地域相关性,中国的城市收缩现象集中分布于东北及长江经济带两大区域[7],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缩,还有针对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进行的研究也表明,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正在经历着收缩过程。国内外对城市收缩的研究均证实,以往建立在工业化主导上的城市化以及增长主义基础上的城市扩张正在走向末路,为应对人口流失引发的劳动力缺失、公共资源闲置以及结构性经济危机等问题,通过建设韧性城市、微城市等实现精明收缩,是继续推进城市化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8]。全方位开展城市收缩的系统性研究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城市化的本质内涵,也有助于优化城市人口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而实现城市的弹性规划和动态纠偏,这对于避免城市出现无序扩张以及锈带城市等相关城市收缩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工作取得重大发展,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5%,“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实现“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城市群将作为国家发展中的重点战略备受关注,未来诸多的城市和产业规划以及关键性政策的制定也将围绕城市群全面铺开。根据现有对城市收缩的研究来看,2000—2010年,长江经济带经历着较为频繁的人口流动。2015年3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15〕62号),原则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也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成渝城市群的枢纽。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中西部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五增长极。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可知,2000—2010年,虽然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从1.11亿增加到1.16亿,但人口在县域、市域均发生了较为普遍的流动,城市群的发展虽然吸引了外来人口的流入,然而,发展的非均衡性也引发了区域间的人口流动;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中心的城市群发展,推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却也加剧了城市收缩的产生。然而,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个城市或省域,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市、县(区)的收缩状态、空间格局分布以及演变规律等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9]。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和结构特征也尚处在探索性研究阶段。

本文正是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地级市和县(区)域两个空间尺度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收缩现象,进而对其空间格局、结构特征以及收缩的成因展开全方位分析,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城市的宏观空间结构体系和下属县(区)的微观空间布局,为该城市群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以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推进。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

(一)地级及以上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

根据统计结果,长江中游城市群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0座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即发生了城市收缩,约占城市总量的35.71%;18座城市人口增长率为正,约占城市总量的64.29%。从人口增长情况来看,与武汉相接的黄冈和襄阳人口下降最为显著,下降幅度分别为13.32%和29.83%,说明在2000—2010年,作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核心,武汉对该地区的经济要素、劳动力要素产生向心力作用,而这也导致黄冈、荆州和咸宁等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断层,人口持续流失,人口增长率呈现出鲜明的中心集聚效应[10];从空间分布来看,收缩城市重点集中于湖北,而江西的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没有表现出收缩现象,湖南只有个别城市呈现出收缩现象,这是三省对城市的布局以及资源分配不同所产生的结果。对于具体城市而言,处于收缩状态的有荆门、常德和宜昌等,处于非收缩状态的有上饶、岳阳和鹰潭等;而武汉、长沙和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核心,人口增长率最高,增幅分别达到17.72%、14.70%和16.41%,从侧面也能够反映出,黄冈、常德发生的收缩现象与中心城市的发展具有直接关系。总体来说,长江中游城市群所发生的城市收缩现象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城市集聚效应,中心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教育、医疗资源等吸引外来人口的持续流入。

(二)市辖区、市辖县收缩的空间格局

为保证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内部人口增长率和人口流动情况,本文进一步对各市辖区、县的人口增长情况进行统计,以更深入观察城市收缩的状态,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73个市辖区中只有15个出现了收缩现象,约占市辖区总量的20.55%,表明在2000—2010年,绝大多数市辖区人口增长率均为正,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正在不断提高。在146个市辖县中有64个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约占市辖县总量的43.84%,这也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市辖县在该时期经历着收缩历程,恰恰也是我国集聚型城市化的体现。总体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即城市中心区域对于周边人口存在着较大的虹吸效应[11],又由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以及鄱阳湖城市群发展的辐射效应,逐渐形成了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发展模式,为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社会价值以及自身生活水平,劳动人口将会流向经济资源、公共基础设施等更为完善的城市,即从市辖县向市中心转移。

从空间分布上看,处于收缩状态的区县主要集中于湖北和湖南两省,如宁乡县、天门市和石门县等,呈现出连片、块状、包围分布等特征;处于非收缩状态的区县主要分布于江西全域以及湖南长沙周围,如汉寿县、渝水区和高安市等,呈现出带状、孤立式发展的特征。

从人口增长情况来看,人口增长最快的是武汉洪山区,流失最严重的是麻城,其增长率分别为58.27%、-24.80%;人口增长率呈现出明显的中心集聚、带状扩张的特征,即人口极为明显的流向中心城市以及中心城区,同时中心城市呈带状向外辐射。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市及市辖区、县,尤其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所辖的区及周边的县,人口增长较为显著;而人口减少较快的区域主要围绕中心城市展开,尤其是距离中心地区较为偏远的县域,如麻城、安义县等,体现出中心城市的向心力作用[12]。这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人口流动,由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以及鄱阳湖城市群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各个城市、地区之间的发展脱节,城市内部人口由周边区县向城市中心流动的同时,城市间以及城市群落间的人口流动也在发生,人口不断流向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

总体而言,虽然武汉、长沙的建设主要以中心城市以及副中心城市为主,但由于辐射作用不足,无法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反而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人口流入,引起局部城市出现收缩现象。江西的均衡发展大体上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运行体系,合理的资源分配以及城市布局是均衡发展的关键[13],而这也正是江西仅有9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的主要原因。湖北、湖南和江西发展情况的不同以及城市整体布局的差别,推动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空间格局的形成。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的结构特征

为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城市收缩的内在动因,本文根据人口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探索性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种城市收缩类型。

(一)全域型收缩

参照龙瀛等[1]的做法,本文将城市内部市辖区、市辖县在2000—2010年人口增长率均为负的城市定义为全域型收缩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全域型收缩城市有4座,分别是黄冈、荆州、咸宁和襄阳。人口减少较为缓慢的地区多集中于各个城市的市辖区,或是靠近中心区域的市辖县。从城市的布局来看,城市中心区域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对外来人口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人口外流的同时,本地偏远的县域人口会形成补充,人口流失现象得到一定缓解。如黄冈所属的团风县人口下降率为9.93%,远低于麻城的24.80%。由于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是以武汉为核心,所以越靠近武汉的城市受到的辐射作用相对越大,黄冈虽然也在规划以内,但资源的倾斜以及政策的导向性,严重限制了黄冈的经济发展,这也导致了黄冈人口全域外流。另外,越远离武汉、鄂州等武汉城市圈中心的城市,人口流失现象越严重。全域型收缩城市呈现连绵不断的发展模式,且均位于武汉的周边地区,这是由于武汉城市圈将武汉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权利,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不足,成为发展核心的同时拉开了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差距,造成周边城市人口的大量流失[14]。

1. 全域型收缩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根据表2可以看出,在2000—2010年,全域型收缩城市中,0—14岁青少年人口的数量急剧下滑,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荆州,达到了40.50%;而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恰好相反,10年间增长速度极快,其中以黄冈为代表,老龄人口增长率达到了62.39%,意味着这些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极其严重。而15—64岁之间的劳动人口在2000—2010年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远远比不上0—14岁青少年人口比例的下降速度以及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00%时,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1982年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00%时,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15],也就是说,黄冈和荆州已经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咸宁和襄阳也基本进入此阶段。这也表明,全域型收缩城市劳动人口的养老压力正在不断上升,新生儿的持续减少以及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会不断加剧这一局势,人口比例失衡不断挤压着劳动人口,同时引发家庭以及社会养老问题,导致人口进一步外流。

表2全域型收缩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2. 全域型收缩城市的人口社会结构特征

根据表3可以看出,除襄阳外,黄冈、荆州和咸宁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在2000—2010年均出现了大幅下滑,而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大幅上升,这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但由于第二、三产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人口流失十分严重。10年间全域型收缩城市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大幅增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与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以及普及义务教育具有直接关系,也是我国城市收缩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一个政策背景,即我国的城市收缩情况与人口素质下降没有直接联系[16]。全域型收缩城市的第二产业人口占比上升幅度最大,说明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并没有经历和西方国家相类似的去工业化背景,人口依然不断向第二产业集聚,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但由于技术较为落后,在劳动密集型的第一产业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幅下降,导致人口不断外流。而襄阳在2000—2010年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是由于襄阳距离中心城市武汉地理位置较远,结构单一、产业转型困难,经济发展停滞,导致襄阳出现人口流失。

表3全域型收缩城市人口社会结构

(二)边缘型收缩

本文将外围市辖县收缩,市辖区非收缩的城市定义为边缘型收缩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边缘型收缩的城市主要有3座,分别是荆门、宜昌和孝感。荆门和宜昌市辖区人口增长率均为正,说明存在一定的人口流入,而其他市辖县都经历着人口流失,且人口流失区域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加剧的趋势,这表明中心城区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对外来人口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而这也是造成周边县域发生收缩的主要原因。但孝感的大悟县并没有呈现出收缩现象,反而吸引了一部分人口流入,这是由于大悟县作为国家重点老区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贫困县,2001年被列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以及接下来一系列专项扶贫工作,使得大悟县在孝感更加具有象征意义,起到了中心替代作用,从而出现人口增长现象,但整体的发展趋势以及内在的人口结构与边缘型收缩城市具有一致性,所以,本文也将孝感归于此类收缩模式。

1. 边缘型收缩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从表4可以看出,与全域型收缩城市类似,边缘型收缩城市也出现了0—14岁青少年人口下降和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增加,2000年,荆门和孝感还未达到老龄化社会,但是2010年时已经开始迈向严重老龄化社会。从微观层面来看,市辖区的人口增长率为正,同时15—64岁劳动人口也出现了高于总体水平的正增长,新生儿13.81%的减少速率也远远低于县级水平。边缘型收缩城市虽然中心城区人口呈现正增长,但不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未来缺乏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另外,养老压力的日益增长,会逐渐压倒劳动人口,引发家庭、社会以及工作上的一系列问题,造成人口进一步流失,即人口的跨区域流动,非收缩的中心城区有可能转变为收缩区域。

表4边缘型收缩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2. 边缘型收缩城市的人口社会结构特征

从表5可以看出,10年间荆门、宜昌和孝感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不断减少,而第二、三产业人口占比持续增加,这符合中国工业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2010年后,荆门、宜昌和孝感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仍在50.00%以上,意味着农业仍然是农民谋生的主要手段,但从事农业带来的收入要远低于第二、三产业,而后者多存在于城市当中,这种情况会逐步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易于形成人口的单向流动,即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的人口可以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实现劳动要素的合理流转,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造成人口向中心城市的流动。2000年,孝感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还远落后于荆门和宜昌,但在2010年实现了反超,这是国家扶贫政策作用的结果,证实了扶贫政策的有效性[17]。同时,2000—2010年,荆门、宜昌和孝感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高学历人口的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整个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推动作用,但从目前来看,由于产业结构失衡以及地区发展不均衡,高学历人口的外流现象更加严重,不利于城市经济建设和长久发展。

表5边缘型收缩城市人口社会结构特征

(三)交错型收缩

本文将收缩与非收缩交叉分布的城市定义为交错型收缩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属于交错型收缩的城市有3座,分别是常德、黄石和益阳。交错型收缩主要分布于长沙和武汉周围,非收缩的市辖区、市辖县分布于收缩地区之间,形成一定的穿插。如益阳的桃江县和沅江市,将益阳市区鲜明地分割成五大块,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所致,城市内存在几个不同的发展中心,从而对周围地区的人口流动产生一定的向心力,促进了该收缩类型的形成。

1. 交错型收缩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由表6可知,2000—2010年,0—14岁人口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该地区面临着潜在人口流失的危机,且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均有大幅度的增长,其中黄石市辖区增长速度最快,达到52.42%,所有的市辖区以及大部分市辖县均处于严重老龄化阶段,这可能与多中心的城市布局具有直接关系,虽然该地区人口净流入,但也面临着严重的养老压力。表6中所列的市辖县,尽管没有中心城区的发展基础和优越条件,却由于政策、资源的倾向实现了人口增长,而且15—64岁劳动力人口占比明显高于发生收缩的城市[18],表明这类地区具有相对较好的经济条件以及社会环境,作为城市的副中心存在,吸引了人口的流入,形成整个城市收缩与非收缩交错分布的格局。2000年,大冶青少年人口占比最高,为27.57%,2010年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最低,为7.43%,劳动人口增长幅度也最大,2000—2010年,大冶成立了被誉为湖北省地级市中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黄金山工业新区,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虽然面临的形势相对较好,但也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总体来看,交错型收缩城市在青少年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也出现了老龄人口增加、社会抚养压力增大和人口结构失调等问题。

表6交错型收缩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2. 交错型收缩城市的人口社会结构特征

由表7可知,从产业结构来看,2000年,除黄石市辖区外,交错型收缩城市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都占据了较大比例,澧县表现尤为突出,达到了82.85%。2010年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大幅下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迅速增加,尤其是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急剧增加,这与全域型收缩以及边缘型收缩的城市表现基本一致,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但绝大多数城市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仍在50.00%以上,说明工业化程度不高,尚处在起步阶段,第二产业能够吸纳的劳动力不足。具体到县级行政单元上,如汉寿县,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增长率达到187.30%,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长率也达到了90.75%的最高水平,说明汉寿县工业化进程相对成熟,吸引大量人口流入的同时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吸纳了更多的劳动人口。而黄石市辖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很低,但第三产业极为发达,说明黄石在第三产业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利用其珍贵的遗址以及景观资源,当地的旅游业可以提供足够的劳动岗位[19]。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在2000—2010年均大幅增加,益阳的安化县高学历人口增长率达到494.12%,虽然人口基数不大,但反映的趋势具有代表意义,也符合中国普及教育和高校扩招的事实。2010年,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最高的黄石市辖区,仅有6.73%,说明交错型收缩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即便受教育程度在迅速提升,但当地并没有能够留住高学历人才的产业以及经济条件,这对于城市的长久发展并非有利之事。

表7交错型收缩城市人口社会结构特征

四、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的成因分析

(一)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

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城市群虽然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依旧明显,尚未呈现出显著的扩散效应,中心城市的优先发展会吸引一部分人口流入,引发城市收缩,这既是城市化规律的正常体现,也是中心城市集聚效应的本质表现[20]。正是由于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收缩集中发生在湖北,少部分发生在湖南,而江西在2000—2010年表现出较为正常的人口流动。

(二)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承载力不足

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的收缩城市均经历着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的过程,调整所带来的产业升级导致劳动要素需求的减少,引发人口流失。从整体来看,处于收缩的市辖区、市辖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基本在20.00%左右,工业化程度不高,主导产业仍旧是第一产业,难以满足劳动人口的工资期望,造成人口流动现象频繁发生。同时,产业结构的趋同和经济总量偏小限制了工业化进程,长江中游城市群内主要是湘钢、武钢等老工业基地,在转型期间,重工业面临着产业的革新以及技术的升级,所需的劳动岗位达不到农业转型发展的需求,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劳动人口只能转向外地寻求机遇。而人口的流失继续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当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工业,服务业以及物流产业相对落后,这也就形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下人口的恶性流动[21],引发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城市收缩的发生。

(三)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压力增加

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所有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龄化现象,且老龄人口占比持续上升,这也是导致城市收缩发生的共同原因。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导致了劳动人口比率下降。劳动人口的抚养系数增大,生活压力的提高相对减少了劳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产出的萎缩以及经济增长的放缓,间接引发城市收缩[22]。另一方面,由于抚养压力、劳动压力的增加,生育意愿也会下降,新生儿数量缩减,造成城市人口的减少[23]。这种现实情况也证实了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以及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城市收缩的重要原因,对城市各方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4]。

(四)生态环境污染与政策导向作用

长江中游城市群所包含的省份都是文化大省,具有丰富的历史古迹、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开发价值,但由于以钢铁产业、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等为代表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布局,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引发一系列社会、环境和产业发展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影响工业的产出,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劳动人口会选择更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造成城市人口流失。由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并不成熟,还没有形成交通线的贯通以及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在相同的政策背景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下,城市群内的产业结构转型方向基本一致,所需要的转型要素大致相同,各个城市之间形成了资源、劳动要素的争夺,没有形成合理的要素流动,城市收缩现象也由此产生。所以,政策的制定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而这通常会引发人口的流动和城市收缩[25]。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系统性分析。

第一,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空间格局的分析,28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0座出现收缩,约占城市总量的35.71%,主要集中于湖北境内;18座处于非收缩状态,约占城市总量的64.29%,主要分布于湖南和江西两省,其中江西尚未出现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收缩现象。15个市辖区出现收缩,约占市辖区总量的20.55%;6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约占市辖县总量的43.84%,处于收缩状态的市辖县主要位于湖北、湖南境内,呈现出连片、块状分布特征,而非收缩状态的市辖县主要分布于江西全域和湖南长沙周围,表现出中心集聚、带状扩张特征。同时,中心城市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各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和人口流动情况,人口不断向发达地区集聚。

第二,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结构特征的分析,其收缩类型总体可以划分为全域型收缩、边缘型收缩以及交错型收缩三种类型,其中全域型收缩主要包括黄冈、荆州、咸宁和襄阳,均位于武汉周边,且呈现连绵不断的发展趋势;边缘型收缩主要包括荆门、宜昌和孝感,表现出人口向市辖区集中的发展趋势,且人口增长率由市辖区向外逐渐递减;交错型收缩主要包括常德、黄石和益阳,主要分布于武汉和长沙周边,非收缩的中心区域分布于收缩区域之间。

第三,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形成原因的分析,总体来看,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是导致武汉、长沙和南昌出现非收缩的主要原因,而集聚效应引发的人口流出也是造成其他地区出现城市收缩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经济、劳动要素承载力不足、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政府参与的政策导向作用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出现城市收缩的重要原因。

(二)政策建议

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各地区需合理配置要素资源,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注重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为其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要确保地区之间实现协同联动发展,以规避人口减少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避免各地区相互争抢有限的人力资源导致城市收缩而影响当地发展。更需要基于城市收缩的内在发展模式及形成机制,全面系统地了解、研究城市收缩现象,进而通过韧性城市、弹性规划、建立微城市等方式实现城市收缩向精明收缩的转变。

猜你喜欢

全域城市群长江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长江之头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